我國古代文學論文

  不同文學史觀關照下的文學史寫作,將呈現全然不同的文學史面貌。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階級論文學史觀到現代性文學史觀的變遷

  摘 要:本文通過《中國新文學史稿》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對沈從文不同評述的比較,總結兩本文學史背後所分別體現的“階級論文學史觀”和“現代性文學史觀”的差異,分析因文學史觀差異引起的對沈從文文學史地位和其作品藝術價值的不同評價。

  關鍵詞:階級論文學史觀 現代性文學史觀 沈從文

  不同文學史觀關照下的文學史寫作,將呈現全然不同的文學史面貌。《中國新文學史稿》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作為“階級論文學史觀”和“現代性文學史觀”的代表性文學史著作,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本文將從兩本文學史對沈從文及其作品文學史地位的不同評價,分析兩本文學史內在的差異和現代文學史書寫變遷的痕跡。

  一、《中國新文學史稿》和《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文學史觀差異概述

  新中國成立後,文學史編寫者往往傾向於從延安時期的革命鬥爭經歷中挖掘資料和借鑑經驗。全國第一屆

  “文代會”使延安時期革命經驗得到樹立和弘揚。周揚在會議上的發言確立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標準的優先地位,這一標準對文學史的編寫具有重要指示作用,預示著文學創作已被納入政治書寫的範圍。在這種情形下,王瑤“階級論文學史觀”的形成則是在情理之中。通觀全書,《中國新文學史稿》以“新民主主義論”為指導思想的編寫實踐痕跡十分明顯。在其再版中,王瑤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新文學史的革命史性質,突出階級鬥爭觀念對中國新文學發展的影響。這種觀念在王瑤對沈從文等具有較高藝術性、但政治性缺乏的作家的評價時得到了突出表現。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是“”結束後試圖打破固有編寫範例,凸顯新文學“現代性”特徵的代表性著作。其對“現代”觀念的表述為“周氏兄弟在本世紀初提出的‘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觀,概括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文學觀念,作為‘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其所特具的思想啟蒙性質,是現代文學一個根本性特徵。它不但決定著現代文學的基本面貌,而且引發出現代文學的基本矛盾,推動著現代文學的發展,並由此形成了現代文學在文學題材、主題、創作方法、文學形式、文學風格上的基本特點”①。這裡所提及的啟蒙性質,即是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特徵的主要體現。“現代性”改造民族靈魂的要求,對現代文學內容與形式提出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它要求文學的通俗性,使文化程度很低的普通人民可接受;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文學的現代性,既表現現代意識,現代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採用與之相適應的現代藝術形式,以便於把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思維方式、藝術欣賞能力都處於矇昧狀態、低階階段的讀者提高到現代化水平。”②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文學史編寫觀念和王瑤以“新民主主義論”作為指導思想的編寫觀念具有巨大差別,“現代”範疇的多維和多元特性是其編寫宗旨,階級鬥爭和階級對立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已經淡化。在實際的編寫過程中,尤其是在以沈從文為代表的具體作家作品評論介紹方面,《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中的“現代性”觀念得到了突出表現。該書對沈從文等一批曾被文學史敘述隱去的作家的重新挖掘中可以看出,“《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已經擺脫了以往文學史採用對立思維、強調鬥爭的敘史模式,更多地看到不同文學樣態發展過程中的另一面和相互融合借鑑的態勢”③。

  二、“湘西小說”評述差異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沈從文的文學創造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主流價值觀是不一致的,他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個人精神,是與文藝意識政治化道路不一致的浪漫敘事道路。沈從文旨在從多重文化的衝突中重新審視“國民性改造”的主題,從而加強對民族性格和心理探尋的深度。

  沈從文的獨特性使以階級論文學史觀為編寫依據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對沈從文的文學貢獻評估有失客觀。“他最早的是寫軍隊生活如《入伍後》的,但寫的也多是以趣味為中心的日常瑣事,並未深刻地寫出兵士生活的本質。”④這句評論可以清晰看到王瑤文藝意識政治化的痕跡。“兵士生活的本質”,在新民主主義論的觀照下,是投身新中國建設的豪情壯志,而非沈從文筆下的“以趣味為中心的日常瑣事”。但沈從文早期軍旅小說並不是如王瑤所判定的“未深刻地寫出兵士生活的本質”,“這裡自然有血有淚,但更多的是追求瑣屑生活的企望的破滅,是人格的習以為常的遭受踐踏”⑤。對普通兵士生活的刻畫,已經隱約透露著沈從文作品“審美現代性”的痕跡。如《早上――堆土一個兵》中描繪的一個老兵於極度寒冷的清晨在死人堆裡獨自堅守抗日陣地的畫面。作者通過這一作品譴責了達官顯貴們的自私懦弱性格,讚揚了這個老兵立志“為守土而死”的高尚情操。作者對老兵優良品質的讚揚,是他針對現代文明對美好人性的摧殘作出的回擊,是“現代性”的啟蒙意識在其作品中的體現。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則對沈從文“湘西小說”作了另一番評價。“這裡沒有尖銳的階級鬥爭的圖畫,沈從文不具有那樣的政治意識,他只用看似輕淡的筆墨,點出令人心靈顫抖的故事,他的目標僅僅專注於那些歷經磨難而又能倔強地生存下去的底層人民的本性。”⑥編寫者對沈從文階級鬥爭畫面的缺失,以現代性的視角,挖掘了其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藝術品質。對沈從文要從“湘西世界”裡未被汙染的土地上找回個人和民族失去的精神之根,救治現代文明的庸俗和墮落的思想進行了深度解讀。《邊城》作為沈從文湘西小說的代表性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得到了公允的評價,挖掘出了隱藏其中的現代性意識。“作為一部帶‘牧歌’情味的鄉土小說,是與‘五四’以來形成的表現壓迫和不平,或者批判愚昧、落後,挖掘民族精神創傷的鄉土文學傳統不同的。它也有文化批判傾向,是用‘夢’與‘真’構成的文學圖景,同文本外的現實醜陋相比照,讓人們從這樣的圖景中去認識‘這個民族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⑦

  三、“都市批判”小說評述差異

  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階級論文學史觀”使王瑤對沈從文創作的“都市小說”持一種輕視甚至批判的態度。“除了這些以外,最多的當然還是寫小市民的,也不缺乏大量的戀愛故事如《八駿圖》,下層社會的人也不少。但他筆下的人物都是隻有一個輪廓。”⑧沈從文對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在王瑤筆下成了“小市民”和“戀愛故事”的書寫。由於沈從文有意迴避都市現代生活場景和時代階級鬥爭畫面,使他極少正面詳細描繪都市人事。但當他暴露上流社會、紳士家庭和描繪知識階層的虛偽做作時,都市的醜陋面貌得到了深刻的揭露,現代都市文明在精神層面的病態,都市生命的退化和都市道德的墮落都呈現在了讀者眼前。如沈從文對《八駿圖》中教授們外表的學識淵博和內心慾望被壓抑,導致精神萎靡的嘲諷。《紳士的太太》對都市上流家庭隱藏在守禮有節面具下的亂倫通姦所暴露的道德觀念的虛偽的批判等,讓讀者深刻體會到都市人性的異化和都市文明對人性的摧殘。   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評述中,“描寫都市人生的小說,實際上對於沈從文並沒有完全獨立的意義,它總是作為他整個鄉村敘述體的一個陪襯物或一個補充而存在的”⑨。編寫者對沈從文的“都市批判”小說作出了客觀的評述,發掘出沈從文“對都市的批判是屬於一種使文明趨於健康的文學警示。正是對中國社會現代文明的歷史程序中‘民族品德的消失’、人性的墮落、人類‘不可知的命運’的憂患意識,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尋,構成了沈從文創作的內在動力與思想核心”⑩。沈從文希望對“現代性”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解救,呼喚健康人性的迴歸,使得民族性格得到重塑。沈從文站在“啟蒙”的立場上,對現代理性對人性的戕害進行了反思和批判。“沈從文彷彿有兩套筆墨,能描繪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現實。當他以鄉下人的眼光,掉轉過來觀察商業化都市的時候,便不禁露出諷刺的尖刺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的這一評述,是對其“都市批判”小說諷刺性的準確總結。

  “階級論文學史觀”是特定時期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寫思想,印有鮮明的時代痕跡,影響了研究者對文學的審美作用和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的評價。“現代性文學史觀”潛在地持有以“現代性”新構建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設想,對具有“審美現代性”特徵的沈從文等作家進行了重新評價和闡述,重新進行了歷史定位。

  ①③ 朱利民:《西方理論中國化的步伐:進化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變異》,《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② 湯振綱:《夏志清文學批評研究》,《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④⑤⑧ 王瑤:《王瑤全集》第三卷,上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頁,第273頁,第273頁。

  ⑥⑦⑨⑩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頁,第215頁,第217頁,第217頁。

  參考文獻:

  [1]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7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4] 朱利民.西方理論中國化的步伐:進化論與中國文學理論的變異[D].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5] 賀亮明.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代性問題[J].中州學刊,20113.

  [6] 楊厚均.沈從文文藝觀中的反現代性傾向[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274.

  作 者:林英魁,寧波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