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原理論文

  馬克思在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目前我們研究世界萬物最普遍的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基於哲學原理的經濟危機分析

  馬克思在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科學的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目前我們研究世界萬物最普遍的方法。經濟危機的研究,我們也應當從哲學角度去考慮。

  一、經濟危機形成的原因

  經濟危機具有波及範圍廣、影響大、危害深等基本特點,尤其是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給人類社會造成了超乎其想象的影響。探究其背後產生的原因,有利於我們修正和深化現有經濟理論,從而緩解經濟危機。

  1.內外因原理

  內因和外因分別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因素和外部條件,內外因的相互結合共同推動者事物的發展。類似理論還有主次矛盾,兩者都強調內部問題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源。

  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從資本主義的生產、流通和分配三個方面論述了爆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是產生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這一理論得到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可,各學派也大多基於此理論展開研究。事實證明,從資本主義產生始,經濟危機就週期性地爆發,資本主義的私有化正是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資本主義的存在才導致經濟危機無可避免。

  但是,經濟危機的產生也有其他因素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自然災害論最著名的是威廉·傑文斯的太陽黑子理論,認為太陽黑子的週期性變化導致——全球氣候變化——農業減產——相關工業、商業收縮——經濟蕭條;政府幹預論,這一理論來源於20世紀30年代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政府幹預政策,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漲衍生出了貨幣主義等反對政府幹預的學派,他們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盲目過度干預;心理因素論,該理論的學者認為經濟危機的產生與投資、消費有關,而投資與消費與人們的心理情緒成正相關,即人們的心理積極,投資消費就會增加,而消極心理則會減少,陷入經濟蕭條。此外還有企業創新論等理論。總而言之,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可取性,所以在分析經濟危機的緩解措施時,除了考慮根本原因外,還應注意外因的影響。

  2.聯絡與發展觀點

  聯絡是普遍存在的,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個聯絡之中,或直接、或間接,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世界這一主體。

  以2008年的經濟危機為例,此次經濟危機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傳遞,最開始是由美國的信貸危機引起的,進而引發了經融危機,最後演變成經濟危機;擴散區域由美國、美洲向全世界波及,也正是因為全球一體化加強了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絡。經濟危機不僅是商業危機,更是工業危機、農業危機,其影響涉及各個領域,也正驗證了馬克思普遍聯絡這一科學論斷。

  3.物質與意識

  意識是對大腦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在上文提到的產生經濟危機的外因中的心理因素就是意識對物質能動作用的體現。一方面,意識能推動物質的發展,人的消費需求、投資活動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人們消費的下降,會使經濟進入蕭條。此外,在金融風暴中,銀行家們受到利益的驅使忽視客觀經濟規律,進行投機活動,使經濟危機規模擴大,也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的體現。

  4.矛盾的觀點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方向的觀點,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所以要堅持“重點論”,尋找事物大的根源;同時,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事物的發展,所以要堅持“兩點論”,關注影響事物變化的因素。

  基於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內部存在“生產相對過剩”,即資本家追求高額利潤——擴大生產——社會生產增加,但是社會需求遠遠落後於社會增長,這就造成了生產的相對過剩,引發了信貸危機、經融危機,進而導致經濟危機的產生。這是經濟危機產生的主要矛盾。這一主要矛盾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存在,就無法調和,這就決定了經濟危機不可避免,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中供需關係、生產與消費等因素的此消彼長,經濟危機也呈現出週期性。

  5.量變質變規律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當量變達到一定限度就會引起質變,所以要把握適度原則。

  經濟危機的產生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哲學原理。一般而言,經濟危機的產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資本主義經濟是一種自由經濟,即缺少政府的有效監控,這就刺激了資本家的私慾膨脹;另一方面,資本家為追求高額利潤,加劇對勞動者的剝削,兩極分化加重,從而產生了經濟危機。

  二、探討經濟危機根源及演變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貫穿於經濟學中,其經濟研究都是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如唯物辯證法中的抽象思維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等,這些都是分析研究經濟危機的重要方法。

  1.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矛盾分析法,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其核心是從眾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進而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症下藥。尤其是現實經濟矛盾錯綜複雜,我們更應尋找突破點。呂志燕在《論經濟危機成因新解:資本擴張性與資本控制力的矛盾》一文中提到:“危機的歷史有多長,關於危機的理論研究史就有多長”。理論研究一直是跟隨經濟現象進行的,這也正是馬克思歷史唯物史觀的體現。經濟危機形成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在此期間社會各界不斷研究,就經濟危機形成的原因就形成了一百多種理論觀點,其中主流觀點也有二三十種,但是這些觀點都不足以解答歷史上不同階段爆發的經濟危機之間的某種必然聯絡,因此至今也無法解決所有經濟危機的成因以及其解決措施。但是我們應當認識到當今世界,勞資矛盾仍是主要矛盾,而資本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研究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我們還得從從資本自身去尋找答案。

  2.定性與定量

  經濟危機這一矛盾,甚至是現實經濟的任何矛盾,其構成要素都是質和量,當量變達到一定限度就會產生質變,進而爆發經濟危機。所以在研究經濟危機問題時,必須注意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統一兩者才能揭示和論證經濟矛盾。定性研究,是指在研究經濟類問題時,要確定經濟矛盾的性質,就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而言,其性質或根源是資本的擴張性與控制力之間的矛盾。定量研究,是對經濟過程中的數量關係進行研究,在論證經濟危機產生原因時,則是對產業資本矛盾、金融資本矛盾、虛擬資本矛盾等特殊矛盾的具體論證,而其支撐和依據正是這些矛盾的形成、變化的大量資料資料。這種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統一質量,有利於揭示資本形態的演變,明確主次矛盾之間的關係,是研究經濟危機等經濟問題的重要方法。

  3.系統抽象法

  關於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馬克思曾說過“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 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 聯絡”。也就是說我們在分析問題時,面對各種現實材料,我們所能接受的是實際經濟活動的直接映像,並不是經濟矛盾的本質,這就要求我們對其進行系統的抽象加工和製作,從而反映出各種客觀經濟關係的範疇原理,即本質,這就是系統抽象法。目前階段雖然有很多有關經濟危機產生原因的理論,但大多運用的是現象描述法,即關注的是經濟危機前後投資、貨幣、人們的 心理等有變動的因素作為研究物件,認為這些因素就是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但是應當認識到,經濟的上下波動必然會引起相關因素的變化,但這只是結果,而不是其產生變化的原因。馬克思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就運用道理系統抽象的方法,解釋了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

  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嚴密的邏輯思維包括思維方式、思維過程、思維結果等是分析經濟類問題必不可少的因素。但其前提是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和依據。例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此次經濟危機與歷史上出現過的經濟危機都不同,但並非毫無關係,它同之前的經濟危機一樣,都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現象,與很多現實因素有著密切關係,而且與之歷史中曾出現過的經濟危機有著某種必然聯絡。因此我們在研究經濟危機時,應當結合經濟危機的歷史演變過程,分析歷史遺留材料的分析,從經濟現象這一表層入手,按照由表及裡、由彼及此的經濟分析順序,將事物的本質從複雜的現象中剝離出來而不脫離實際。

  三、結語

  馬克思主義 哲學原理是分析和解決政治、經濟類問題的方法所在,因此我們要想進一步研究經濟危機,就必須運用唯物史觀等哲學原理和方法,分析經濟危機形成的原因,進而尋找緩解甚至解決經濟危機影響的措施。全球化的加速使經濟危機對我國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我們應該從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中吸取教訓、積累 經驗,加強改革,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維護經濟安全。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