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的名言警句

  隨著書法文化事業的發展,學習書法是保護書法傳統文化的途徑,有哪些名言警句是關於學習書法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分享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

  1 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唐.歐陽旬《用筆論》

  2 書之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講資學。沈括《夢溪筆談》

  3 今書之美字鍾,王,其功在執筆用筆。元.解縉《春雨雜述》

  4 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唐.盧攜《臨池訣》

  5 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清.馮武《書法正傳》

  6 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7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8 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唐.林蘊《撥鐙序》

  9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10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11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清.劉熙載《藝概》

  12 昔人傳筆訣雲:“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明.豐坊《書訣》

  13 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論書》

  14 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元.鄭鑠《衍極並注》

  15 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明.豐坊《書訣》

  16 執筆低則沉著,執筆高則飄逸。清.樑獻《執筆論》

  17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東晉.衛鑠《筆陣圖》

  18 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

  19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迴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20 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

  精選

  1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2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面板,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3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4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5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閒情偶記》

  6 所謂神品,於吾神所著故也。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7 學術通於學仙,鍾神最上,鍾氣此之,鐘形又此之。

  8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清.劉熙栽《藝概》

  9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宋.沈括《夢溪筆談》

  10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11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灌《書藝》

  12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姚配中

  13 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發於無意為上,法於意次之,發於筆又次之,發於墨下矣。清.張庚

  14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寫真密訣》

  15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栽《藝概》

  16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一樂事。宋蘇軾《東坡題跋》

  17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於天遊;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18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19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栽《藝概》

  20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清.王原矜

  摘抄

  1 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於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書藝》

  2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3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惲壽平《香館畫禪》

  4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驥《傳神祕要》

  5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6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7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明.豐坊《書訣》

  8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歷

  9 僕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唐.張懷灌《文字論》

  10 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11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瞭然。唐.張懷灌《書議》

  12 沉者,下筆不浮,刻入紙中也;螢者,如孤月流天,無雲翳也;清者,非謂瘦與寒也;肥者,亦有清氣也,在參古貼而得之。《書法三味》

  13 臨不測之水,使人神清;登高萬仞之山,自然意遠。唐.張懷灌《書斷》

  14 凡書貴有天趣......。明.孫《書畫題跋》

  15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戰國《孟子.公孫丑上》

  16 凡論書氣,以士氣為上。若婦氣,兵氣,村氣,市氣,匠氣,腐氣,傖氣,鯡俳氣,江湖氣,門客氣,酒肉氣,疏筍氣,皆士氣之棄也。清.劉熙載《藝概》

  17 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18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19 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明.李日華

  20 四.筆墨技法熟而後巧

  
看了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