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評說高考題專題訓練

  在總分120分的卷面分當中,人物史選修模組佔有10分的地位,該怎麼拿下這10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選擇題部分

  1.高考江蘇單科17題清朝福建巡撫徐繼畲之語“提三尺之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的刻石,被鑲嵌在某開國者的紀念碑上。此開國者是

  A.拿破崙 B.華盛頓 C.伊達爾哥 D.俾斯麥

  【答案】B

  【點撥】依據材料內容可知,徐繼畲所說的開國者開創了用選舉產生國家領導人的方式。符合這一要求的開國者只有美國的主要締造者華盛頓。

  2.高考全國文綜Ⅰ卷20題19世紀30年代,印度書店中的英文版書籍暢銷,教科書社在兩年內售出英語書籍達3.1萬冊。這表明當時

  A.印度社會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隨殖民擴張在印度傳播

  C.歐洲啟蒙思想在印度影響廣泛 D.英語已成為印度人的主要語言

  【答案】B

  【點撥】本題考查19世紀中期印度民族起義的背景。19世紀上半期,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了滿足工業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迫切需要,各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對外殖民侵略和掠奪,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的殖民侵略給印度帶來了災難,摧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舊的統治秩序,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技術,迫使印度進入痛苦的近代化程序。聯絡本題,英文書籍在印度暢銷的原因是西方文化隨殖民擴張在印度傳播。其他各項與所學不符。

  3.高考浙江文綜12題論文的關鍵詞對內容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一篇評價某歷史人物的論文,關鍵詞有“哲學家”“中庸之道”“邏輯學”等,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墨子 C.普羅塔戈拉 D.亞里士多德

  【答案】D

  【點撥】本題考查涉及必修模組和選修模組內容。在三個關鍵詞中,孔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在協調“仁”和“禮”的關係上主張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兩個方面,排除A項。墨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儉,只符合其中一個方面,排除B項。普羅塔戈拉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也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萬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個方面。亞里士多德是影響西方世界的偉大哲學家,在倫理學方面提出中庸理論,還創立了邏輯學,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把邏輯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所以D項為正確答案。

  4.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文綜28題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認為,世上有兩種形式的平等,即數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數量平等是絕對平均主義,比值平等則是根據個人的實際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稱的事物。根據以上觀點,通常所說的“分數面前人人平等”應該是

  A.更接近於數量平等 B.更接近於比值平等

  C.數量平等高於比值平等 D.既非數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答案】B

  【點撥】“數量相等”的意義是你所得與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數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相等”的意義是根據各人的真價值,按比例分配與之相衡稱的事物。數量相等類似於實質平等,比值相等類似於形式平等。依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們應當在實質平等和形式平等之間做到平衡,有時要講究實質平等,有時要講究形式平等,有些方面要講究實質平等,有些方面要講究形式平等。此題考查獲取和解讀資訊、描述和闡述事物的能力,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答案應為B。

  測量目標:歷史闡釋/從不同的主題和觀點解釋歷史事實、歷史變遷。考試內容:雅典民主政治民主、平等等基本概念?分析:題目的條件是給出了亞里士多德所論述的兩種平等——數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的定義,題目的要求是運用亞氏的兩種平等的理論分析“分數面前人人平等”這一現實歷史現象。故首先必須理解兩種平等的含義:根據題乾材料,數量平等意味著不考慮個體之間的差異,一律按人頭平均分配;比值平等意味著要考慮個體差異實際價值,包括能力,根據差異按照一定的標準比例進行分配。“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著有一個分配標準,故選B。當然學生完全可以直接從常識出發,對於絕大多數考生而言,只能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分數,被錄取到相應的高等院校或不被錄取,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而高考成績是考生實際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家根據這一標準在上百萬考生之間分配相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與“比值平等相”近的。如果按照“數量平等”來分配,則意味著人人都上大學,甚至人人都上同一所大學如北大,前者目前還無法實現,後者顯然荒謬,故選B。

  5.高考福建文綜13題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發動對舊式禮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不滿,但歐式帽還是在土耳其流行起來。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鴨舌帽,因為在做禮拜時可以把帽舌反過來朝後戴,前額依舊可以貼在地上。這種現象反映了

  A.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一種妥協 B.現代是假,傳統是真

  C.傳統是假,現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鴨舌帽並改變信仰

  【答案】A

  【點撥】此題考查的是對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理解。根據題幹提供的資訊和所學史實反映的是傳統習慣與現實變革的一種調和,土耳其改革領導人凱末爾要摒棄舊的宗教傳統的同時自然要引發爭論,但同時推行的仿效歐洲的現代化禮儀在某種程度上又符合了人們的現實需要,因此改革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從材料反映的總體資訊分析可知,代表現代的歐式帽雖然遭遇社會上的強烈不滿,但最終還是被接受了,但做禮拜時還是把帽舌反過來朝後戴,可見人們在接受現代歐式帽的同時也沒有完全摒棄舊的禮儀,可以判定這種現象是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一種妥協,故選A。歐式帽最終還是被人們接受了,所以現代也是真,排除B。做禮拜時還是把帽舌反過來朝後戴,傳統也沒被完全摒棄,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D項與材料的資訊不符,排除。

  6.高考浙江文綜17題中俄《尼布楚條約》中說,“凡嶺南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大小諸川,應歸中國管轄;其嶺北一帶土地及川流,應歸俄國管轄”。對條約中的“中國”,理解正確的是

  ①這裡的中國指中原地區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國”國號

  ③清政府對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號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維護的是中國的主權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點撥】①的表述錯誤,因此A、B排除,③明顯也不對。

  7.高考四川文綜20題“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會區別於古代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在確定近代社會具體法律規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權宣言》的發表 B.《社會契約論》的出版

  C.《拿破崙法典》的頒佈 D.《論法的精神》的出版

  【答案】C

  【點撥】《拿破崙法典》的頒佈,在近代社會具體法律規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8.上海高考歷史20題“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這幅輓聯中提及的事件最終引發了

  A.護國運動 B.武昌起義 C.五四運動 D.二次革命

  【答案】D

  【點撥】此題考察第5分冊第19課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內容。由於宋教仁宣傳責任內閣和政黨政治,對袁世凱個人獨裁構成威脅,因此派人暗殺了宋教仁。之後孫中山號召革命黨人興師討袁,發起“二次革命”,由於南北武力懸殊,二次革命失敗。

  測量目標:歷史知識/知道歷史事實、歷史變遷之間的關聯;材料處理/提取圖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資訊。考試內容: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政局/二次革命。分析:題乾材料所提到的中心事件很明顯指“刺殺宋教仁”。

  9.高考重慶文綜21題今年是國際勞動婦女節設立100週年,第二國際左派領袖蔡特金做出了傑出貢獻。與其同一派別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 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 D.羅沙·盧森堡

  【答案】D

  【點撥】第二國際左派的傑出女領導人羅沙·盧森堡。

  10.高考浙江文綜20題下列是孫中山在革命程序中的言論,其先後順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③使全國人民贊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裡鐵道

  ④顧吾國之大患, 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答案】C

  【點撥】本題考查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和歷史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難度中等。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當時,孫中山被一致推舉為,他說:“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是1894年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成立後,孫中山概括的鬥爭綱領。“使全國人民贊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內必能為中國造二十萬裡鐵道”是在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致力於發展實業時提出的。“顧吾國之大患,莫大於武人之爭雄。南與北如一丘之貉”提出於1918年孫中山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後。

  非選擇題部分

  21.江蘇高考24題B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長時期以來,軍政和絕大部分公民把義大利戰爭和埃及戰爭的英雄人物第一執政當作偶像來崇拜,都齊聲祝願他能有一個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國的偉大相符的稱號。……大家感到他有一個國家最高元首的稱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他實際上已扮演了這樣的角色。……要說是皇帝了篡奪了金鑾寶座,那麼我們可以說,他身邊的同謀比善於導演喜悲劇的所有暴君都多,因為四分之三的法國人都參與了他的陰謀。 ——法康斯坦《回憶拿破崙》

  材料二 歐洲則普遍認為,由人民自己治理國家,最終只會導致無政府主義和天下大亂。但不管怎樣,華盛頓並沒有順應當時的潮流,為世上多添一項王冠。然而世界卻將因多了一位總統,而使王冠從此暗淡無光甚至難以戴穩。 ——陳森《華盛頓--美國的開國元勳》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崙稱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華盛頓拒絕稱王,其個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認為,華盛頓實際上具備稱王的條件,請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卻將因多了一位總統,而使王冠從此暗淡無關甚至難以戴穩”?2分

  4綜合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談談特定歷史時期影響政治體制選擇的因素。2分

  【答案】

  ⑴拿破崙的對外戰爭為他贏得崇高威望,法國大部分人對拿破崙的支援。

  ⑵華盛頓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反對封建專制制度,華盛頓不貪戀權力。

  華盛頓通過領導美國獨立戰爭而贏得個人威望,大陸軍中的一些軍官要求華盛頓當國王。

  ⑶美國建立了共和制政體民主制度,衝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⑷個人品質、具體國情、時代形勢、歷史傳統等。

  【點撥】主要考察了拿破崙和華盛頓兩位人物。兩人都聲名顯赫,然而一個確加冕稱帝,成立了法蘭西帝國;而一個則功成身退,開創民主共和政體。第1問從材料一中“義大利戰爭和埃及戰爭的英雄人物第一執政當作偶像來崇拜”以及“因為四分之三的法國人都參與了他的陰謀”可以概括得出結論。第2問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考察對獨立戰爭基本事實的理解和掌握。第3問要考察了美國的政體,要回答清楚對歐洲封建君主制度的衝擊;第4問從多個方面簡練作答。

  22.廣東高考32題9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

  兔

  [得名]┅┅

  [集解]┅┅時珍曰┅┅或謂兔無雄,而中秋望月中顧兔以孕者,不經之說也。┅┅

  肉

  [氣味]辛,平,無毒。┅┅弘景曰兔肉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脣,┅┅藏器曰〕兔┅┅,子從口出,故妊婦忌之,非獨為缺脣也。

  [主治]補中益氣

  [發明]┅┅其性寒而解熱┅┅,故又能治消漏,┅┅虛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氣味]┅┅

  ——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五十一卷,“獸部”

  問題:

  1《本草綱目》一般分那幾個門類來介紹一種藥物?在中糾正了前人關於兔子功用的什麼錯誤說法?4分

  2從材料看,《本草綱目》有何不足之處?2分

  3總結《本草綱目》在中國傳統醫學史上的主要貢獻。3分

  【答案】

  1釋名、集解、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沒有否定或糾正前人的某些錯誤說法如孕婦忌吃兔肉。

  3對16世紀以前傳統中醫藥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總結;創立了新的藥物分類法;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說法。

  【點撥】

  1可直接讀取材料資訊,把兔肉作為一種藥物介紹,分為釋名、集解、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可從“或謂兔無雄,而中秋望月中顧兔以孕者,不經之說也”,看出前人認為兔子是望月而孕。

  2不足:可直接讀取材料資訊,“妊娠不可食,令子缺脣”

  3主要貢獻:可依據所學知識,從對以往醫學的總結、創新之處、辨析真偽方面歸納。

  23.高考寧夏文綜44題15分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孫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談話中說:吾國建設當以英國公正之態度,美國遠大之規模,以及法國愛國之精神為模範,以樹吾民國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計。然而今日中國之外交,以國土鄰接關係密切言之,莫如蘇維埃俄羅斯。至於國際地位言之,其對吾國利益相同,且無侵略顧慮,而又能提攜互助,策進兩國利益者,則德國是也。 ——摘編自李玉貞《孫中山與共產國際》

  材料二:俄國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則各黨員至今仍不明三民主義之過也。質而言之,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無別也……俄國革命之初不過行民權、民生二主義而已,及後與列強奮鬥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實為對於民族主義……其指陳獨秀等所以意圖排擠而以獨得俄助而疵毀吾黨者,初欲包攬俄國交際,並欲阻止俄國不與吾黨往來,而彼得以獨得俄助而自樹一幟與吾黨爭衡也……我國革命向為各國所不樂聞,故嘗助反對我者以撲滅吾黨,所望為同情只有俄國及受屈之國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孫中山:《批鄧澤如等的上書》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孫中山對蘇俄的認識有何不同。7分

  2簡要評析孫中山“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實無別也”的觀點。8分

  【答案】

  11922年通過對比強調中俄地緣關係;1923年認為蘇俄同情國民黨,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相通,有必要聯俄。

  2為聯俄聯共提供根據;民生主義與共產主義有一定聯絡,但有本質區別;孫中山的觀點有歷史侷限性。

  【點撥】本題為選做試題,考查學生“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的“孫中山”這一人物,旨在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及獨立地對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進行評價分析的能力。第1問的回答要從史料中提取有效資訊,第2問的評述要結合史實,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