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處事之道

  《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寓樸素中原則中透著變通。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寓樸素中原則中透著變通。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子曰:“以直抱怨,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不足取,那樣世界將是惡性迴圈;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是一種人生的浪費;兩者之外,應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即人格,坦然面對一切。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懷“寬容”之心,對說過自己壞話的人,或做過對不起自己事情的人,不妨坦然一笑,不足掛齒,不去計較。時間會沖淡一切,是對是錯,自在天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只要行得正,終究是會被人們所認可的。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太過親密和太過疏遠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距離過近,必然傷及他人。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與好朋友相處要有個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都大包大攬。人們常說的“伴君如伴虎”、距離產生美,也是這個道理。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所以對領導也好,對朋友也好,要有事說事,乾脆利落,沒事就回自己的地方做自己該做之事,實為上舉。否則,總是耗在一起,既耽誤了人家的時間,又浪費了自己的光陰,下下舉也。總之,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非愛行為”,即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分離越早越成功。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持。如父子母女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道,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即禪宗所推崇的境界“花未開全月未圓”。“非愛行為”在我們作為教師的身上也是時常存在。對孩子們一而再的錯誤,或是謊話連篇,往往會採取一些過激行為,體罰、變相體罰或是厲言相向,並且美其名曰“為孩子好”,我們應該儘可能減少這種“非愛行為”,讓後悔的事、麻煩的事少些。

  越俎代庖,跳過職位去做不應該去做的事。這是一種應有的職業化的工作態度。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樣,在其位,要謀其政。首先做事要講原則,我作為教導處的一分子,最忌處世不公,對學校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要處於公心,要做到沒有薄厚之別,沒有遠近之分,沒有親疏之距,凡事行原則講標準,才會無愧於這份職責。其次做事要講方式。要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切不可“禍從口出”“言多有失”。這種謹慎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聽、謹言,慎行,讓自己少一點後悔。

  世界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一旦知道錯了,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一個人如果在說話裡面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後悔的經驗,這個人就會走向成功。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這是為人處世很重要的一點。“言寡尤,行寡悔”,且記且記!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自我修養很高,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修身養性、做好自我,就是起點。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將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

  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於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篇二

  提起《論語》不免有些慚愧,因為就是這本蘊含著古代聖賢無數智慧、源遠流長的書籍,自己對它的瞭解也只不過停留在中學時代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那裡面的之乎者也讓我不知所措,更談不上有想了解它更多的興趣了。

  沒想到,時隔好幾年,又讓我接解到了《論語》。再次接觸它就是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後了,這裡的《論語》沒有了那麼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領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它淨化我的心靈、昇華我的思想,讓我體會到了聖賢為人處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謀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訓,讓我覺得其中到處是些樸素的、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長篇大論的大道理,也讓我覺得《論語》所說的道理真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溫暖、很親切。 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人際交往日益緊張,也與生活、工作繫系相關,但有誰能保證自己在這方面處理的完美無瑕呢?細細品味于丹老師心得所解析的“處世之道”,其中的為人處世的技巧真的會讓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個處世的分寸,這是一個人能否“處好世”的基礎。

  “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只要自己心裡坦蕩蕩,用一顆博大的胸懷去包容別人,而不是以怨報怨,也許那塵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將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書中說的一樣:今

  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浪費是可恥的,浪費生命能量則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選好目標,做對事。

  想做出一番事業來,就要處理好你與別人的關係,而那種細小而微妙的關係,一直是讓我最頭疼的事情了。做什麼都要有個度,一個界線。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實早已把人與人之間處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處了。人與人之間是應該存在距離的,離的太遠顯得生疏,不利於交往;離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傷害,後果也會很嚴重。而《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就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圓”,永遠保持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許自己得到的將會達到“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境界。

  人際關係搞好了還要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問題與壓力,其中的分寸把握也很重要。“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便是古代聖賢教給後人的一個“度量器”,當時讀到這裡的時候覺得不太理解,因為現在的領導都喜歡那種全能型的人才,恨不得一個做三份、四份甚至五份的工作,但正如書中解析的那樣,這並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精神,誰的活兒誰操心,這樣的話大家合起來才是一盤棋。而就這句話反過來講便是“在其位,謀其政。”具體的“謀”法:首先是則做事的原則,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而我想這些看過後對我來講也都是受益菲淺,終身受用了。“言寡尤,行寡悔。”對我們今天都還是有用的。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都是為了讓自己不要“寡悔。”世上沒有後悔藥,所以做事時就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行。

  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在我看來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得不能在小的事情,在被世人尊崇為聖人的孔子看來卻不因是小事而乎略。聖人就是聖人,總是有很高的思想情操在裡面,連從盲人身邊路過時都要輕輕走過,怕驚擾了他們的傷痛,我真是自嘆不如。書中用了好幾個“樸素”來形容聖賢孔子,在我們今天看來,孔子應該是屬於特別低調的那一種了,但這樣讓我們感到很親切,也沒有“名星”架子。 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假如將這幾點都能夠理解透徹,結合到實際生活,那自然會在其中領略到處世之道。

  篇三

  今天,我們班組織觀于丹教授的《于丹〈論語〉心得之處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觸。因為我雖然看過聽過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有許多都是誇誇其談,讓人感到華而不實,頗有戰爭年代大喊“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處世之道》讓人不僅感到平實,貼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後實在是受益匪淺。

  于丹的《處世之道》主要闡述了以下的幾個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問答:“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闡述了人際關係中的對待“德”和“怨”的不同態度。告訴我們不能一味的以德報怨而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正如於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覺得這種做法真的很得當。既不主張消極的任其所為,也不宣揚積極的以怨報怨,真的能夠指導我們正確的對人處事。于丹教授了這一處事的原則,我的心也開始明朗起來,我為以前自己沒有體會到這一點而懊惱,因為在過往的工作中,雖然自己真真實實的去認認真真的做了,但卻受到別人的非難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惱,感到特別的不值和委屈,但是聽了于丹教授的講解,真的有如撥開烏雲見青天的感覺。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覺,也沒有必要為這樣的小事而耿耿於懷,我可以坦然的面對這一切,即:“以直報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無論受到多大的傷害和打擊對自身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對的,那麼,在思想上,自己就戰勝了自己,因為人說„理智是一棵樹,情感是一片雲,雲經常被風颳得到處亂跑,而樹被風颳走的,只是幾片樹葉‟只有我們具備了坦然面對外界的種種,我們才不會感到“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過猶不及”論闡述了,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甚至是親人應當具有的“距離”美。于丹教授列舉了一個豪豬相互取暖的故事闡明瞭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群體的溫暖。其實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這方面的困惑:為什麼有時我明明是為了對方好,而對方卻拒人於千里之外呢?我現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處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應該保持一定的“度”。同時呢,不要以愛的名義,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應該多一些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和思考問題,那樣就不會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到頭來落得“兩敗俱傷,裡外不是人”。說來其實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過“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別人”那個時候,我常常的苦惱,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惱的原因,經于丹教授這樣一講,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總是認為,自己身邊的朋友和親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我總是覺得“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都是出於自己的一片愛,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的愛卻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總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場上去了,結果經常就會有許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發生。我想現在明白尚不晚,給自己身邊的親人和朋友一個足夠的個人的空間吧,給所有的人的愛都是要沒有回報和沒有負擔的愛。不要認自己所愛的人感覺到這種愛是一種負擔。

  三、對待工作也要適度。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思想說明了對待工作也要適度。于丹教授認為:“只要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為這個社會不缺少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確實是這樣的,有些時候,我們為了表現或者是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該做的事,卻弄巧成拙,事與願違,結果雖然事是做了,但是卻做得不盡人意,跟著就招來一片罵聲。雖然是一片好心,卻做了壞事。那麼用哲學的“過猶不及”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

  四、正確處理說與做的關係。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鮮仁矣來闡述了不說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說多做,慎言,慎於言,這也是一個分寸。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經常都不乏誇誇其談的人物,廢話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實實的工作,就原形畢露了。于丹教授在這裡用了一個形象的故事來闡述了說和做的辯證關係。告誡我們不要象壞脾氣的小孩一樣,在別人的心靈之上打一些無法消除的“洞”。在現實生活中少一些指責和報怨,少一些後悔的經驗,那麼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是的,我們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責和報怨都變成行動的動力!

  五、為人處事要先學會禮儀。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煉自己,以安頓別人,只有把自己修煉好了,才能幫助別人。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許多的人報怨社會不公,報怨處事艱辛,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處事的原則,把握做事的分寸,禮行天下,修身養性那麼我們就掌握了處世之道,自然生活就會變得無比的快樂。

  聽了于丹的講演講,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