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尿床治療方法

  遺尿症是指患者在5歲以後,睡眠中仍不能自控而將尿液排洩在床上的一種病症。遺尿症的病因不明確,但是治療上有較大的突破。那麼是什麼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一般治療:首先 ,家長要仔細觀察、掌握患兒遺尿的時間規律 ,定時喚醒 完全弄醒 患兒排尿 或使用鬧鐘喚醒 ,使之逐漸形成條件反射 ,到膀胱充盈時能自行醒來。其次 ,要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衛生習慣 ,定期洗澡 ,勤換內衣 ,白天活動玩耍不能過度疲勞。第三 ,合理調整飲食結構 ,可讓患兒早、中兩餐多吃含水多的食物、瓜果等 ,晚餐吃含水少的食物 ,控制晚餐後任何形式液體的攝入量 ,以減少夜間尿量。

  二、藥物治療:①丙咪嗪:為中樞興奮劑,可減輕睡眠深度,每晚口服25~50mg,連續3~4個月。如停藥後復發,可再給藥。②副交感神經阻滯劑:普魯本辛或羥丁寧Oxybutynin,即ditropan,尿多靈。入睡前口服,可使逼尿肌鬆弛,抑制膀胱收縮。③麻黃素25mg睡前口服。可增加膀胱頸部和後尿道的收縮力。

  三、膀胱練習:在日間囑患兒儘量延長排尿間隔時間,逐漸由每1/2~1小時1次延長至3~4小時1次,以擴大膀胱容量。

  四、條件反射練習:用一套遺尿的警報裝置,練習患兒在遺尿前驚醒。在患兒身下放一電子墊和一電鈴相連線,一旦電子墊被尿溼時,接能電路而使電鈴發現聲響,驚醒患兒起床排尿;如效果不佳,可加用丙咪嗪以減輕睡眠深度。一般經1~2個月的練習可使70~80%原發性遺尿獲得治癒。

  五、心理治療:瞭解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及可能導致遺尿的精神因素 ,指導患兒正確對待 ,解除其心理上的壓力。當患兒偶然自行排尿時 ,家長要及時給予恰當的表揚和獎勵 ,從心理上強化其正常功能 ,使其逐漸形成自主控制排尿的良好習慣。當患兒尿床時 ,不要貴罵或懲罰 ,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聲張 ,要為孩子保守祕密 ,否則會引起孩子精神緊張、害羞 ,反而會加重遺尿 ,且影響其心理髮育。

  六、穴位療法:有夜尿症的人有—個共同點,即他們的臀部和腳底都容易發冷。所以,如果治好這種發冷症也就治好夜尿症了。

  1、在腰部的第2間椎棘突起處,從緊靠著該處的下方起,向左右兩側伸展約2指寬的地方,有膀胱俞穴。是治療夜尿症的特效穴位。

  2、從踝骨向上方約3指寬處,有三陰交穴。它是治療發冷症的穴位。

  3、把切成薄片的生薑和大蒜放到此穴位上或對此穴位進行熱灸都是有效果的。

  4、在肚臍的下方,大約4指寬的地方,有中極穴。它對治夜尿也有效。

  5、增強體力,可以預防發冷症。身柱穴對於提高體力有效。

  需要提醒的是,家長應特別注意從幼兒起就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以及合理的生活習慣。同時,還應採取“夜間喚起療法”。每天晚上定時叫醒一次患兒排尿。白天孩子不宜過度疲勞,晚飯後一般不應再喝過多的水。鼓勵孩子對治癒遺尿樹立信心,千萬不應亂加指責,否則更難醫好本病。

  小兒遺尿症的病因

  1. 遺傳因素

  研究顯示,如果父母雙方幼年時均有遺尿,子女發病率約為77%;如果父母雙方有一人幼年時遺尿,子女發病率約為44%;如果父母雙方幼年時均無遺尿者,子女發病率約只有15%。

  2. 功能性膀胱容量減少

  用膀胱內壓測量方法研究遺尿兒童,發現膀胱容量比預計的要少30%,同時膀胱的容量均不同程度地小於正常,平均小於正常的50%。

  3. 心理因素

  親人突然死傷、父母吵鬧離異、母子長期隔離或恐懼受驚,均可導致寶寶遺尿。另外,有些寶寶在幼年時沒有養成控制排尿的習慣,一旦尿床便遭責罵,精神總處於緊張狀態中,使遺尿症經久不愈。提醒一點,心理因素不但可使已有控制能力的兒童重新出現遺尿,還可使少數患兒逐漸形成習慣,甚至持續至成年。

  4. 睡眠過深

  遺尿的寶寶夜間睡眠都較深,不易被喚醒。即使被喚醒之後,也迷迷糊糊的,因此夜間喚醒寶寶排尿,相對比較困難。原因在於睡眠過深,不能接受來自於膀胱的尿意覺醒,使之發生反射性排尿,形成遺尿。

  5. 排尿訓練不當

  夜裡訓練過多,如夜裡要叫醒寶寶3-4次,甚至4—5次,結果使膀胱未得到擴張,不能產生明顯的尿意;夜裡訓練過少,如給寶寶使用“尿不溼”,不管不聞;訓練過早,如在寶寶幾個月時就開始進行訓練,由於認知和語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複雜的排尿訓練,反因排尿紊亂而尿床;強迫訓練,如夜裡把寶寶叫醒排尿,不管寶寶如何掙扎、哭鬧,只要不排尿就不允許離開便盆。這樣,使寶寶對排尿產生恐懼、緊張心理。

  6.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專家認為,兒童遺尿主要是由於垂體後葉分泌抗利尿激素功能尚未成熟,夜間不能分泌足夠的抗利尿激素控制排尿,並與神經內分泌系統整體發育不完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