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勵志的演講

  想聽聽高考狀元是怎麼描述自己的努力的嗎,想學習他們的經驗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希望能幫到你喲。

  篇一: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

  作者簡介:林麗淵,2007年高考廣西文科狀元,畢業於廣西欽州市浦北中學。高考總成績672分。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其實她是一個活潑開朗得“近乎無可救藥”的女孩,喜歡揹著包呼啦啦的“橫掃血拼”大街小巷的各類店鋪和瘋玩種種不可思議的事。但為了實現她早已有之的大學夢想,高三時她全心全意做一個“無趣”的人,無趣地做了300套試卷。或許這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我們總能發現,自我覺醒與人生盛宴之間,存在著由此及彼的關係。北大的新生舞會上,想起高三“無趣的輝煌”,她笑靨如花。為了夢想,無趣點也蠻值得的! 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那段成就我夢想的日子,語言總是會在某種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達,高三的生活同樣夾雜著很多的味道,讓每一個認真走過了的人無法在回首時說出其中的情感。

  每個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

  從初中開始,我的夢,就是復旦大學。高三了,我似乎感覺伸出雙手就可以碰觸到我的夢想,每天無數次被灌輸高考這個概念,除了背水一戰,我別無選擇。我在床頭的小櫃子上刻了幾個大字:殺進復旦!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時的我“殺氣騰騰信誓旦旦”的樣子。每天起床後我就默唸一次。我老老實實,安安靜靜地過著同樣的生活,心如止水。旅遊,瘋狂網上購物,八卦,戀愛問題„„都被我忍痛拋棄了,長達7年的Q齡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個能一邊娛樂一邊學習的人,厭倦總是有的,偶爾也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對夢想的瘋狂在初入高三時達到了極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來臨之際幻化成自己早已認定的那個大學之夢,夢想的動力強大得讓我躊躇滿志躍躍欲試。

  從老師公佈高考複習進度表開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開始記錄我的高三。在第一頁上,只有幾個字:復旦,等著我!第二頁,也只有一行字:我的高考目標——650分以上。第三頁,是一段話:“我知道,一切都會有的。我會擁有大考小考的失敗,但永遠不會放棄努力與夢想。環境只能影響我,不能決定我的未來。決定我的未來只有我自己。踏踏實實做好手邊的事,努力讓夢想照進現實。”這三頁,一直默默地支撐我整個的高三生活。就如我高中老師說的:飛不飛得出這漫漫大山,就看這次高考了。許多有夢想的同學和我一樣在心中默唸著“必須贏下這場這場戰役”!

  高三上學期,10月份,第一次月考來臨,也是從那刻起我開始感到高考的真實。國慶放假的幾天,我一天也不敢邁出家門,從祖國生日那天開始,一直到4天后放假結束,每天早上7點起床,一直做作業到凌晨1點,其中的吃飯和午休都在書桌上完成。我悶在家裡狠命學習,睜開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做好頭天晚上沒完成的數學題,累了就幻想著拿到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情景。我真的那樣癲狂地甘願做一個最老實的學生„„後來我才知道,每個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我想,那年10月,我曾經歇斯底里過。

  做個會思考的書呆子又何妨呢?

  月考過後,學校的宣傳欄熱鬧起來,上面寫著許多關於高三的榜單和通知,突然覺得我的高二已經走遠了,遠得我看不到一點曾經的影子。我只站在那裡發愣,明白了自己貼在書桌上

  的那句話不再有故做姿態的意味。高三,不是要求你做到在生活中學習,也不是讓學習滲透到生活中去,而是要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習,儘量讓自己在每一個時間段裡都有所得,所得的一定要利於高考。“為了高考,做個會思考的書呆子又何妨呢?”我想著。每天的日子在不停地重複,簡單充實,略顯乏味。但是沒有關係,我願意,一切都值得!

  早晨,爬到學校五樓教室時我氣喘吁吁睡眼朦朧,困了我就扯我同桌問問題:“把唐朝的文化史介紹一下„„”或者面對著成堆發下來的還飄著油墨味的複習資料,有點神經質地發牢騷:“最近紙張是不是降價了,以至於學校毫不吝嗇地發了這麼多?”隨後,在座位上翹著腳忘乎所以地抱著書捏著筆拼命背歷史,分朝代和專題背,背到連書都想扔到窗外去;中午吃飯時嘴裡塞著飯同時翻看著下一步的學習任務,把自己想得比國家還忙;放學後在操場上慢跑,還逼自己邊跑邊背古文;晚上做一大堆數學題,像許多文章裡面描述的一樣,旁邊放著一杯咖啡,其實有沒有咖啡無所謂,我也沒喝過幾次,或許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東西罷了„„這是我的一天,我不知道這樣的一天會不會讓別人很“鄙視”和覺得太誇張了,受不了。但我真的是這麼過來的,我是一個尋常的高三生,深陷在高三裡,只知道機械般地吃著飯,上著課,做著題,平靜得如同家鄉的小城,永遠都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

  苦,是從來不會白吃的

  臨近高考那段時間,各種各樣品種繁多的試卷如約而至,輪番轟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經不算什麼了,每週一大考,三天一小考,這還只是學校的硬性規定,各科老師還商量著什麼時候時機對頭了再來和同學們用試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戰鬥力”。從下學期開始我們年級的課程表全面改版,兩節課連堂上那絕對是正常情況。我們每天都會交上N張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複習心血的試卷,也會收穫N張批了鮮紅分數的試卷。分數,這個具有強烈刺激性質又很值錢的傢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讓包括我在內的所有高三學生震懾不已,即愛又恨。雖然我早已“身經百戰軟磨硬泡”地成為了考試老手,可遇到考試我還是擔心考不到好成績,“百鍊沒有成鋼”的鬱悶籠罩著每一次將來的測試:感覺自己為數學付出了許多個白天和黑夜,卻沒得到期望中的紅蘋果。文科綜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經的一科,4分一道的選擇題,十幾分一道的簡答題,稍微一疏忽就眼睜睜地看著好好的分數突然沒了,像錯過一場華麗的邂逅,最終一無所獲。可即使這樣,我依舊每天嚷嚷著要考復旦,依舊每天拿著繁多的試卷仔細地做著,因為我的選擇是沒得選擇,所以我一直學啊學„„

  我喜歡有周期地學習,我的學習計劃性非常強。一般月考前兩個星期,我就會抽出一天時間把這兩個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滿,一步步循序漸進地複習,每科每天的任務都會很重。月考前的那兩個星期是我最累的時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後我都會犒勞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與壞,只要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複習。我一直都奉行著“苦,是從來不會白吃的”原則。我是超級shopping迷,飾品店是我的最愛,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讓自己擁有美麗的小心情,然後躲在小房間裡用塔羅牌和自己遊戲,玩到我滿意為止,那是一件總是讓我充滿期待與驚奇的事情,這也許算是我高考無趣生活中最好的點綴。生活總得有點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學習的時候,潛意識裡要告訴自己,過了這個坎兒,會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著你,這時效率就會高很多,再難熬的分分秒秒也會覺得值得。

  成績下來後,面對著“狀元”的身份,老師和爸媽的腦子裡全是“北大北大”,一時間我自己變得不知所措,我終究放棄了我最初的夢想復旦,選擇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對於每個高三生來說都是不可抗拒的。諮詢會那天,我特意去了復旦大學的展位好久,然後轉身默默離開„„

  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我們只是有夢的孩子

  高考後我整理了一年來用過的各種複習資料。學校印發的各科試卷擁擠著佔滿了半個書架,自己去書店買的套題就是那種一套一套的型別試卷和習題集:語文83套,英語52套,數學65套,文科綜合95套,除了文科綜合的簡答題沒有全部做完,其他試卷和套題都用紅藍黑三種顏色的筆記錄了很多的筆記及注意事項,4本數學資料書,我從頭到尾5遍,每一本都寫著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語的專項練習,閱讀做了兩大本,完型填空3本,語法及其他單項訓練3本,歷史5本課本,背了7、8次,地理的地圖,剪下了滿滿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裝在口袋裡的大小„„別人總覺得我一直都是那麼優秀的和一帆風順的,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樣的,雖然我一點都不覺得痛苦,但辛酸還是包裹住我的身體,包裹住那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想哭的我。想起每個晚自習時看著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個小巷,等著媽媽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數學遭遇瓶頸期時,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兩天都沒去學校面對著牆壁發呆六神無主的崩潰樣子。我一次次告訴自己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讓我在高考前吃盡了苦頭,這樣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順利過關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過來,因為我一直相信,我們的未來都不是夢,未來的成功與每個人都是等距離的,從來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現在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我的學習方法,也許我的方法就是一疊加一疊的“題海戰術”和一輪加一輪的總結包括學習總結和自我總結。

  “一顆心,是絕對不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的。求學之路的失落與得意、清晰與迷茫,最簡單的在於你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心境。努力中會有失敗,會有失去勇氣的時候,但我必須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堅強,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過程,成功與快樂才是終點。生活可以是無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樂。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我們只是有夢的孩子。”高考後,我以此紀念我的高三。我決定在北大,在更遠的未來,繼續我“無趣”的生活,用微笑做面紗,像蝸牛般成長。

  篇二:有時候,人是可以為了一件事而付出全力的》

  文/2009年陝西高考文科狀元王欣怡

  這是一段心中藏之,無一日忘記的珍貴記憶,在逆境中,在復讀的“高四”生活中,我一遍一遍地告訴自己,前途雖遠,扶搖可接。於是心底深處的那些夢想,從不曾磨滅。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我知道自己走進了一個囚籠。

  像是那遠古時期的楚國遺民,與他們的三閭大夫一樣,佩長鋏,冠切雲,飲墜露餐落英,有著幹雲的立項滿腹的詩書一身的傲氣,卻也只能任風塵遮蔽一身的白衣,低頭走進那座牢籠。

  楚囚最是悲哀,我一直固執的這樣認為,因為他並非卓爾不群,卻一直太過自命不凡。自命不凡者,總是要比凡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高三時所有的年少輕狂,都在2008年分數釋出的一瞬間化為一場巨大的諷刺。我曾信誓旦旦地說即使是高三,也不值得我放棄所有的興趣理想去成就一個單薄的分數,於是我的小說本上一年內多出了三萬多的字數。可是真正看到分數的時候才知道,計算機熒幕不會體諒你的絕望,也不會理解宣判時的悲涼,那一瞬間,夢想中渴望了十幾年的那一片湖光塔影,距離我如此遙遠。

  沒有人會想到我落榜,面對所有人的錯愕與惋惜,我卻知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切的一切,只能自己揹負。

  無所謂心情,難過悲傷對於我都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不出門,不接電話,不回簡訊,不上線,拒絕所有人的關心與安慰。

  那就復讀吧,如果心裡還有夢想,如果,還不願意向失敗低下高昂了十八年的頭。

  父母都不贊成我復讀,媽媽怕我的心理承受不住,爸爸甚至認為以我高三漫不經心的狀態,再復讀也不會有任何結果,只會比第一次更糟。整整兩個月,家裡都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我和爸爸不停地吵架、冷戰,爭論者毫無意義的誰對誰錯,眼淚總是替代了一切能發洩出的慾望,而窗外,夏日的陽光正明媚的眩人眼目,我的朋友們正在全國各地享受著屬於他們的最長最美好的假期。

  最終我還是贏了,如媽媽後來對我說的,從沒有人能改變我做出的決定,從我小時候起他們就知道。

  要不要回原來的班上,我也曾一度猶豫。

  在我看來,願意復讀的人是猛士,願意來我們班上覆讀的人是真的猛士,已經在我們班上經歷過一年高三深諳其黑暗艱苦還願意再來一遍的人,就只能用聖鬥士來形容了。在後來的高四,無數次,大家在交完卷子筋疲力盡後感嘆著對我說,你真的太勇猛了你當初怎麼有勇氣回來再受一遍折磨啊,我也同樣筋疲力盡地哀嘆說,我也不知道啊我一定是瘋了。

  記得同宿舍的舍友曾出給我一個上聯讓我對:

  西安事變,張無忌,楊不悔。

  巧妙的事件與人名的結合,張楊兵諫,倚天屠龍,我最愛的金庸。而我對出的下聯,出自《射鵰》,卻是對自己當下處境一場徹徹底底的嘲諷:在我的中學這片舊土上,班主任孫老師沒有變化,我也依然待在同一個地方無法向前。 附中故地,孫不二,王處一。

  那時我的朋友們已經在大學裡開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而我在與去年如出一轍的填塗講評中體驗著物是人非事事休,總是想起那本不相干的一句;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有什麼苦是不能吃的?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高四的學習生活,可以此一句話完整概括之。

  在同班同學看來,復讀生們總是比他們幸福的吧。可以逃學、請假、遲到、早退、上課不聽、不交作業還永遠擁有睥睨群雄的成績。還有什麼可憂愁的呢? 是啊,假如你不曾經歷那樣的失敗,假如你不曾看到在模考中從來沒超過你的無數同學們帶著比你優異的高考成績昂首走進大學而且你永遠沒有翻盤的機會——因為你們再也不會有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的時刻,假如你不曾在回來之後看到初生牛犢般的應屆生們依然能夠考出比你高的分數。

  那種質疑自己價值的恐懼感,沒有復讀過的孩子們永遠不會理解,我也希望你們一輩子都不要理解。

  去年冬天我又一次參加了北大的自招,又一次在希望燃起之後遭遇了深深的失望。去年夏天是我先放棄了她,她隨即以前所未有的慘淡分數宣判了我變心的代價。於是我回來,從頭開始,希望於事仍有裨益,再傷心再沮喪,心底卻一直有著最自欺欺人的小小安慰:這是我跟她的緣分未盡啊,我畢竟又多了一次追逐她的機緣。沒想到,這次卻是她放棄我了,知道自己筆試未過的那一天,我從中午十二點哭到了凌晨一點,一遍又一遍地想,難道從小聽到的那些我只應該屬於北大的讚譽就只是一個一觸即碎的淺薄的玩笑?難道是北大在用最殘忍的方式

  報復我填報志願時的心志不堅么?這條看不見絲毫光明的路,我還要、還能堅持下去么?

  可退路已經被自己截斷了。

  記得曾經聽一個同是復讀生的姐姐說,復讀生是原地踏步的,沒有改變,沒有進步,所以大家聽課的時候我可以睡覺,大家做題的時候我可以看小說,重來第二次,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我發誓,若我像她一樣,彼時已經拿到自招加分,我也一定是這樣的想法,並且從那一刻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不再用菜夾饃和煎餅委屈自己——那是我將近一年的中午飯和晚飯,為了節約時間。可是我沒有她那麼優秀,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中午離開教室的時間從十二點半拖後到十二點四十五,大家睡覺的時候我要聽課,大家看小說的時候我要做題,早已不是為了成績在拼,而是無論如何讓,都要守住心底的尊嚴。

  重來第二次,有什麼苦是不能吃的。

  我習慣中午獨自一個人留在教室,習慣在自習室坐到很晚,中午十二點半,凌晨十二點半,這兩個遙遙相對的鐘點每日與我相伴,身邊總是安靜無人,手邊永遠做不完的習題象是一場無人傾聽的訴說,明知無益,卻不願停下。

  我總是在做題的空隙莫名地走神,想一些荒謬而漫無邊際的事,想曾背過的那些哀感頑豔的詩詞,想朋友們轉身離去的背影,想曾有的那些輕歌巧笑和惘然若失,想晚上放學後仰頭望見的長安月,想西安這座歷盡榮耀與傷痛的城,想文化的繼承祖國的復興,想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想看不見的遠方河岸邊的蘆葦叢,風過時蕭蕭寥寥,靜悄悄吹起一檔蘆花如雪。

  向人含笑揹人咳,小恙輕隨懶自呵。

  總是難過。

  後來我想。就當著本不該有的高四是一場跋涉,我在冰冷的原野上追逐它前行,義無反顧。若是失敗了,就只當這千里的跋涉,是來做一次甚至無法的相間的告別,只為生命中最深的愛戀,卻終究抵不過時間。

  這裡的“它”早已超過了北大的定義,而是我隨自己的全部自許和自期,以及逆境中不曾磨滅的夢想。

  於是我奮鬥在高四看不見盡頭的路上沒有停下,掩藏起所有的傷痛,依舊可以對著每一個人笑得燦爛。

  這次咱們拼了

  幸運的是我有著一群能相互依靠的同學。

  大廈傾覆,滄海橫流的時候,我們是一群相濡以沫的涸轍之鮒。

  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大家同氣連枝,像同一條戰壕中的戰友,我們之間的競爭,也已被那相惜之情捂成了微暖的溫度,成為熨帖胸口充實記憶的別樣的心情。

  還有宿舍的舍友,這群最親密的“戰友”,天上神仙府,人間三零五我們是305宿舍,這是我調侃時為宿舍寫的對聯。我們在這方小小的空間裡,意外地收穫了幸福。

  我們付出了多少,沒有人能列舉得清。我只知道我們宿舍在自習室的人總是最多最齊時間也最長,我們合起來考過五次年級第一和無數次的前五前十,我們六人最終兩個北大兩個清華兩個中財聚首北京,為了各自的夢想,我們捨棄了太多。

  每一次回宿舍時,我都會在樓下抬頭先看我們的視窗是否有燈光,像是,一年燈火要人歸,家一樣的溫暖。我總是回來得很晚,但即使燈黑著也從來沒有慌張過,因為我知道推開自習室的門,你們一定在。

  記憶中最深的,是305朝陽的大窗,每天早上買飯回來的人拉開窗簾叫大家起床,睜開眼時,陽光灑滿一室,漫漫長夜的傷痛化作滿心滿眼的溫暖。我一次次地想起來我喜歡的那句歌詞,每一天睜開眼看你們和陽光都在,那就是我要的未來。

  我們是一群在涸轍中相濡以沫的鮒魚,每一群涸轍之鮒都有著相忘於江湖的夢想,但在那之前,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拼出那條拼向江湖的水道。

  很沒來由的,我想到我的班主任孫老師,想我對他痛恨切齒的高三和感激涕零的高四,像一場很荒謬的虛擬:我希望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有一個人一直守在我身邊,不離不棄,為我的每一點進步由衷地欣喜,也安慰我每一次的失落,只要看到他,我就有走下去的勇氣,並且欣然的笑容滿面。我一直以為沒有這麼一個人,過後回頭才發現,這個人一直都在,卻是我的班主任。

  他曾在所有同學怨天尤人的抱怨中面不改色的發試卷考試,也曾在地震時的劇烈晃動中如山嶽般屹立在講臺上安定每一個人的恐懼絕望,他讓無數學生在畢業後感念起他的好。然而,我感念他的是他在一次單獨談話中對我說:王欣怡,這次咱們拼了。

  這次咱們拼了。

  回想高四經年倥傯,人浮於事,然而,這句話卻讓我始終銘記於心,並照亮我的前程。我想,有時候,人是可以為了一件事而付出全力的。

  篇三:《伴著歌聲起航》

  文/2012年寧夏文科狀元馬博恩

  高三的歲月兵荒馬亂,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日子裡,總會有一些信念支撐著我們義無反顧地走下去。而在那些最艱難的日子裡,在壓力大到自己快要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我會在音樂中一點點沉澱自己。伴著那些音符,我踽踽而行,亦駐足亦疾趨,最後終於到達了繁花似錦的夢的彼岸。

  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

  剛升入高三的時候,其實是我們最容易迷茫和困惑的日子。站在人生第一個意義重大的節點上,我們有了越來越多的課程,越摞越厚的複習資料,日子也彷彿越過越充實„„但舉目四望,周圍是霧茫茫的一片,好像不論選擇哪個方向都會有路可走,但卻彷徨不知如何選擇那條屬於自己的路。可幸,我身邊有三兩個志若鴻鵠的益友,我們會在偷得浮生閒暇的課間或是體育課上聊一聊對未來的憧憬,也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談談對大學生活的嚮往。在我們隻言片語的描述中,一個北大夢在我腦海漸至成形,我開始迷戀燕園的一草一木,迷戀那裡顧盼生姿的綠樹紅花以及波光粼粼的未名碧水。我似乎明白了自己應該朝哪裡奔跑前行,我想讓自己的夢想真真切切地實現,而不僅僅是一個虛無縹渺的燕園幻夢,於是下定決心為了自己的未來放手一搏。

  我開始發瘋似的認真過著6月6號之前的每一分鐘,那種瘋狂的衝勁甚至讓自己都為之詫異。熬夜奮戰,一張一張做著數學真題測試卷,一頁一頁不知厭煩地重複著歷史政治書上的詞句,一幅一幅揹著世界地圖、中國地圖亦或是農業區位分佈圖„„睏倦這個詞似乎永遠離我而去,不管睡得多晚,第二天出現在課堂上的我也永遠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樣子。然後朋友問我:“兄弟,你每天睡那麼少為什麼看起來還這麼精神?有什麼祕訣趕緊傳授一下!”這個時候,我總是淺淺地一笑,然後在心底用只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對自己說:“因為我的未名還在等著我呢!”是啊,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總會和我的未名邂逅。

  走在不同的路上會有不同的方式

  在高三,除了抓緊每一分鐘之外,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必不可少。在文科學習方面,我略有心得。比如地理,在平時要多積累一些地理學科的知識模板,“工業的區位因素”“不同農業地域型別的條件及差異”等,這些都是做題時可以套用的公式,但往往在考前很難突擊背誦,所以就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而在歷史學科方面,則更需要回歸課本和筆記,不要一味地沉溺在各種教參為你構築的海市蜃樓中,而要腳踏實地地做好課本基礎知識的積累。根據歷史時間軸以

  及某一國家某一歷史事件的具體發展過程,構築個人的歷史總體格局,進行一種有選擇性的、提綱挈領式的概括。而政治學科則有一種專門的學習方法——聯絡記憶法,即在掌握政治原理的基礎上,及時關注時事政治,將某一具體事件跟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記憶,以達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至於說到語文,則更注重平時的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特別是古詩文,有很多不同的型別,要做到具體掌握的話需要花很多工夫。而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我針對古詩文的題也有一些個人祕訣。首先,拿到詩文一定要多朗誦幾遍,最好能夠蘊含著個人的感情色彩去讀,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很輕鬆地把握到作者感情的揚抑。如果還是無法弄清感情基調的話,可以具體觀察古詩中的意象和修飾類形容詞,從而直截了當地瞭解作者的寫作基調。其次就是要認真研讀題幹,區分清楚題目的具體要求,看具體針對的是寫作方法還是意圖、感情,有針對性地去研讀題目。 你是我的眼帶我閱過浩瀚的書海

  其實,不管是多麼堅強的人都很難獨自度過高三這段異常艱苦孤單的時光,在高中生涯的最後階段,你會愈發體會到一個好朋友對你的影響和幫助有多大。高考的確很殘酷,需要靠你的排名和分數說話,但即便如此,也永遠不要把你的同學當做你的敵人。你或許可以通過彼此提防隱藏來打敗整個班的人,但若想在高考這條路上走得更遠,你唯一能做的只有攜起手來,互相借鑑學習,以一個團隊的姿態戰勝橫亙在你前方的困難和挑戰。就我而言,我當時關係最好的兩位朋友,一個已經經歷過高考洗禮,另一個則一直與我不分伯仲。我們總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坐在一起討論,那位復讀的同學經常用他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誡我們,也會在我們心態失衡的時候和我們促膝長談,幫助我們重振旗鼓。另一位則正好和我互補,我會經常用我強大的文史資料記憶庫辯到他心悅誠服,他則會時常向我傳授行之有效的地理學習記憶法。就這樣,我們一路走來,互相扶持,我到了我心馳神往的燕園,他們也各自尋找到了南大、山大這樣的好歸宿。突然就想起來了最近很火的林志炫的一首歌《沒離開過》:驀然回首,你在我背後,推著我走。 當然,除了好朋友的一雙智慧之眼外,一直陪著我們奮鬥的老師們也是我們可以放心依靠的另一面牆。面對考試的失利,家長的責備,甚至是自己的不知所措,老師們總可以用他們睿智的語言開導我們,讓我們從暫時的陰霾和迷惘中走出來。所以,在高三這段歲月中,與老師保持溝通其實也是保持心態、調整學習方法的不二法門。永遠不需要對自己看似幼稚的問題感到顧慮,覺得它們會讓老師輕視甚至責備自己。其實,老師們都是很願意為你答疑解惑的,所以,大膽提出你的問題吧,老師永遠是你最好的朋友。

  只是沒了你的畫面我們回不到那天

  現在偶爾想起畢業那天的場景,一幕幕畫面在我眼前流轉,總會有一種想要哭泣的錯覺。在經歷錯過之前,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高三的日子會有多麼美好。在網上有一段滸語:“我多麼希望自己只是做了長長的一個夢啊,夢醒了還能看見講臺上老師凌亂抑或工整的板書,還會有同桌在你這身旁笑著提醒你該好好學習了„„只是真的就那麼過去了,再也回不去了。”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珍惜這一段歲月,珍惜自己有過的所有青春記憶。看似暗無天日的高三年華,其實真的蘊藏了許多的歡樂與美好。珍惜眼前人吧,親愛的你們,珍惜你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若干年過去了,你們再次回憶起這段時光時,可以微笑著昂首挺胸地對自己說:“我經歷過,我奮鬥過,所以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論有多麼理想的學習方法亦或是學習條件,最重要的還是個人持之以恆的刻苦鑽研。在高考來臨之際,希望你們堅守住自己的信念,輔之堅持不懈的付出,以課堂上的認真投入作舟,努力思考為漿,在高考前的大洋上揚帆起航,最終一帆風順,劃過高考的門檻,勇敢地飛翔到更高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