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教育孩子與人交往

  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家長教育孩子與人交往的方法:父母交往榜樣

  喜歡模仿是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是他們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生活中,家長是孩子進行模仿的主要物件,家長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接觸到的就是家庭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是人類第一個人際關係,以後是人際關係都是這樣模式的推廣,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孩子日然也就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如果家長個性開朗、喜歡交往、與他人友好相處,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家長的交往行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用重要。相反如果家長個性孤僻、生活閉塞,與別人很少交流,孩子也就很容易去模仿這樣的待人方式。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果父母不善交往,父母經常吵架,那就會影響孩子交往。

  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場所,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環境與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容易讓孩子產生交往的興趣和需要,而父母對孩子交往需要的滿足則更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興趣,讓孩子從小就樂於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家庭成員之間應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為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家長教育孩子與人交往的方法:建立積極交往模式

  在交往方式上,母親主要通過言語和身體接觸與孩子交往,總是溫和、輕柔、充滿愛意的抱孩子,跟孩子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可想而知,孩子會從母親身上學到細緻、溫柔的交往方式。而父親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扮演的"社會較色",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使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美的家庭關係是等距離的,親一方或疏一方都會讓孩子長大後難以對人產生信任。

  父母多跟孩子交往。首先,父母要抽時間多跟孩子交往。尤其是年輕的家長,不要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視與孩子的交往,或用豐富的玩具來替代交往。再是,父母跟孩子交往的關係應是平等的、認真的。這樣能避免孩子與成人交往中的緊張心理,利於孩子表露內心的喜、怒、哀、樂。三是家長切忌將跟孩子的交往只作為“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或不該做什麼”,應和他們一起談論“兒童的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

  避免家庭成為孤島。父母應該避免自己的家庭變成一個不與外界接觸的孤島,應該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感受對方的關心和幫助,同時也學會避免自我中心,培養樂於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學習、工作的。父母要讓他從小學會寬容、忍讓,懂得理解和尊重,知道傾聽和溝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協商的分量,學會努力讓大家認可、接納。這是孩子邁向成功很關鍵的一步,關係到他一生的發展。首先,孩子應該從屋裡走出來,早飯前的晨練、晚飯後的散步,都是與鄰里相熟的機會。讓孩子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裡來,有了好的玩具、新的圖書、好吃的東西,就可以鼓勵他去請鄰居家的孩子一起閱讀、玩耍、品嚐,時間一長,孩子們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了。其次,休息日可邀請親戚或朋友帶他們的孩子到家裡玩,有時也可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去,或相約共同出遊,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增長見識、增加交往經驗。

  家長教育孩子與人交往的方法:提供交往機會

  人際關係的一個實際性的活動,交往能力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形成和發展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孩子的交往概念就很難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難發展。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條件、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交往,感受交往的快樂。如可以帶孩子到社群去,讓他們結識更多的人;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朋友聚會,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家長應該儘可能地為孩子開啟生活空間,學習禮儀規矩,體會交往樂趣,培養待客習慣,創設交往氛圍,獲得他人友誼。

  ***案例:院子裡有3個孩子正在玩奧特曼的遊戲。4歲的鬆鬆也想跟他們一起玩,可明顯這3個孩子並不希望多來一個隊員。其中一個說:“你不會玩!”媽媽想帶鬆鬆離開,可是鬆鬆捨不得走。那3個孩子的遊戲正如火如荼,加入新來的孩子意味著“打擾”。所以他們表現出“排斥,不耐煩”,是很自然的,並不帶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絕的孩子沒有表現出沮喪難過,就說明孩子並沒有受到傷害。如果家長氣呼呼地拉開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緒”強加給孩子。對鬆鬆來說,他可以選擇立刻離開,或者等待機會。一個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應才是立刻離開。而選擇留下來的孩子,說明他的內心夠強大。***媽媽正確方法:處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時候,媽媽能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只要不至於發生嚴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動要求,不要干預。我們來看看鬆鬆是怎麼辦的。鬆鬆站在3個男孩中的“頭目”身邊,不吭聲,但在等待加入的機會。過了一會,“大古隊長”隨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電腦!看看怪獸在哪裡!”鬆鬆立刻假裝敲鍵盤,然後彙報說:“怪獸在A地區!”“衝啊……”勝利隊隊員們,包括鬆鬆,都向“A地區”衝了過去…… 如果媽媽當時把鬆鬆拉開,孩子將喪失一次多麼寶貴的解決社交矛盾的鍛鍊機會。而堅持留下來,並最終用自己的人際智慧得到了進入集體的機會,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麼大的鼓勵!

  在孩子學校集體活動之外,一般可以從如下途徑幫助孩子找到集體交往的機會:

  1、做客。帶孩子去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家庭拜訪。在休息日中,幾個相處好的家庭可以結成雙休日互助家庭。幾個孩子可以輪流到同伴家去做客,結成穩定的同伴關係。

  2、每日小區聚會。一般在一個生活小區中,到傍晚,總有孩子出來玩耍,所以父母不妨在那個時間段,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小區的孩子交往,拓展交往面。

  3、興趣班。讓孩子參加一個感興趣的學習班。孩子可以在愉快的學習中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4、公共兒童娛樂場所。現在的城市中,都有公共綠化健場地,這些地方也是孩子聚集之地。此時鼓勵孩子和陌生的孩子共同做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結交新朋友的能力。孩子擁有了和同伴交往的機會,也意味著教會了孩子與不同年齡友伴往來的第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