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中醫治療方法

  肛裂是齒線以下肛管面板破裂形成稜形裂口或潰瘍。那麼,能否在中醫上治療這種疾病呢?別擔心,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肛裂的病因:

  解剖因素***30%***:

  肛管外括約肌淺部在肛門後方形成肛尾韌帶,較堅硬,伸縮性差;肛提肌大部分附著於肛管兩側,因此肛管前部和後部不如兩側堅強,容易損傷;肛管和直腸形成肛管直腸角,使肛管後部承受糞便壓力大等都是造成肛裂的因素。

  外傷 ***12%***:

  慢性便祕患者,由於大便乾硬,排糞時用力過猛,易損傷肛管面板,反覆損傷使裂傷深及全層面板,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有人報道,便祕致肛裂佔14%~24%,但是便祕也可能是肛裂的後果,是由於病人懼怕排便所致,此外,產傷也可致肛裂,約佔3%~9%,腹瀉時頻繁排便,肛管敏感緊縮也易損傷,反覆損傷形成慢性感染性潰瘍。

  感染***15%***:

  齒狀線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後正中處的肛竇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膿腫,破潰而成為慢性潰瘍;肛管損傷後亦難癒合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認為主要是損傷合併感染所致,感染時炎性細胞可以釋放溶膠原酶,阻止上皮組織再生與延伸。

  缺血 ***10%***:

  近期有人提出肛管後正中線缺血是肛裂好發於該處的原因,因為肛管遠端是由直腸下動脈供應,該血管穿越坐骨直腸窩,分出小支經肛管括約肌至黏膜,但多數後聯合處缺乏直腸下動脈分支***佔85%***,從毛細血管形態學研究也提示後正中線處內括約肌內部的毛細血管較稀疏,有人應用鐳射多普勒血流儀測得肛管後聯合處的血流較其他象限處為少,以上都說明缺血確是慢性肛裂發病的主要因素。

  急性肛裂發病時期較短,色紅,底淺,裂口新鮮,整齊,無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底深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痔,一般稱為肛裂“三聯徵”,前哨痔是因淋巴瘀積於皮下所致,似外痔,由於在檢查時因先看到此痔而後看到裂口,對診斷有幫助,故稱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還可併發肛周膿腫及皮下肛瘻。

  :

  中醫對肛裂的治療,不僅在手術技術方面有許多獨創,而且在藥物治療方面有非常豐富的醫療經驗。

  ***1***燥火便結

  一般症見大便堅硬燥結,排糞時肛門劇烈疼痛,便後略有緩解,爾後可持續疼痛數小時,甚則整日疼痛不減,便時鮮血隨之而下,多呈點滴 狀。常因大便燥結痛苦,而不敢正常進食,伴有心煩意亂,口苦咽乾,舌苔黃燥,脈數。

  證屬:燥火鬱結,結於腸道。

  治法:宜清熱瀉火,潤腸通便。

  方用:梔子金 花丸,或以此方加減使用。外用祛毒湯薰洗,敷生肌玉紅膏於傷口。

  ***2***溼熱蘊結

  便時腹痛不適,排便不爽,肛門墜脹,時有粘液鮮血,或可帶有膿血,苔黃厚膩。

  證屬:溼熱下注,蘊結於肛。

  治法:清化溼熱,潤腸通便。

  方用:黃連湯加減內服。 外用四黃膏敷肛裂處。 或回肛散。

  ***3***血虛腸燥

  便時肛門疼痛,流血,大便祕結,面板乾澀,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屬:血虛腸燥,結而化火。

  治法:涼血養血,潤燥通便。

  方用:麻仁潤腸丸,或用濟川煎即可。

  肛裂預防方法:

  1、肛裂是肛門病中較疼痛的一種,且可伴發許多肛門不適,因此,對肛裂應重在預防。

  2、保持大便通暢,要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發現大便燥結時,切忌努責排便,而要用溫鹽水灌腸或開塞露注入肛內潤腸通便。

  3、及時治療肛隱窩炎症,以防止感染後形成潰瘍和皮下瘻。

  4、用肛門窺器作檢查時,切忌使用窺器粗暴操作,損傷肛管。

  5、及時治療引起肛裂的各種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病症,防止肛裂發生。

  6、要少喝酒,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食不可過精,要粗細糧搭配,蔬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儘量多攝入,可使大便保持正常。

  7、凡有肛周溼疹,皮炎,瘙癢等病要積極治療,防止肛周面板硬化,彈性減弱而撕裂肛管面板。

  8、對有肛管面板損傷者,應積極治療,防止因感染而形成潰瘍。

  9、對患有肛隱窩炎和肛乳頭炎者,要儘早治癒,防止誘發肛裂。

  10、作肛門直腸指診時,忌粗暴用力,以免損傷肛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