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教育孩子例子

  家庭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成長非常重要。如何教育,這是個實踐問題。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索賠12.50美元。闖了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說:“這12.50美元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週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在他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只要是孩子的獨立行為的結果,就要鼓勵孩子敢做敢當,不要逃避責任,應該勇於承擔後果。家長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這樣會淡化了孩子的責任感。

  :捕捉孩子成才的敏感區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物件是插滿秋蘿的花瓶。等到麥克斯韋畫完交卷時,父親邊看邊笑了起來,因為滿紙塗的都是幾何圖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葉子的。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了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在他的眼中,許多事物都似乎變成了幾何圖形。於是父親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後來又教他代數。果然,麥克斯韋不久就在數學方面顯示了驚人的才華:15歲時就寫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在《愛丁堡膠學會學報》上,使得一些教授們驚歎不已。凡是發育正常的孩子,大多在五六歲時就開始對某一方面表現出一種特殊的敏感和強烈的好奇。倘若做父母的能像麥克斯韋的父親那樣,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迅速及時地捕捉孩子的“敏感區”,順勢予以引導,這就為孩子成才打開了通道。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奧托.海因裡希.瓦勃格,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父親是德國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瓦勃格小的時候,父親從來不對他說,你要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科學家,更不會規定他做這做那。父親只是常常給他講一些科學家如何發憤學習的故事。在瓦勃格的家裡,經常有一些知名的教授學者來訪,與他父親共同商討有關科學的問題。父親總是非常自然地讓小瓦勃格來聽他們的交談。客人走了以後,父親就湊到小瓦勃格身邊,與他展開討論。父親十分認真地傾聽小瓦勃格的感受與體會,並不時地給予表揚和讚賞。慢慢地,小瓦勃格喜歡上了科學,喜歡上了學習。在中學裡,他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為他以後成為大科學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好好學習,必須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但興趣不是靠家長的勸說和強迫而來的,這樣只會讓孩子對學習更加厭惡。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寬鬆和諧與熱愛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熱愛學習。

  :激發兒童的上進心

  愛迪生小的時了侯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這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愛迪生的媽媽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他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大科學家,這與母親的教育、與母親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家長的期望對子女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的調查表明,家長期望水平越高,他們子女的智商和學習成績相應也越高。反之亦然。

  :培養兒童獨立生活能力

  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鞋草坪之類的勞動。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他們的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動手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在美國、日本、英國教育法規中,還有專門條款規定孩子的勞動時間,家庭和學校均不得剝奪孩子的這一權利。

  現在的家長都為孩子們提供了十分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由此也帶來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弊端:過度保護。而且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從小讓孩子接受必要的勞動訓練,是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形成良好心態和健康人格的重要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