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物理教學設計

  初二物理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新的起點,對學生日後的學習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二上冊物理教學設計:光的折射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現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點、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敘述現象的實驗結論.

  ***3***知道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線,能根據現象的實驗結論畫出折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5***能舉出現象在生活中的例項.

  能力目標

  由觀察演示實驗現象入手,通過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分析、概括出相應結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利用折射現象中的因果關係,再次向學生灌輸注意客觀事物中存在的因果關係的重要性.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後續課,進一步講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第六章的基礎,所以本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規律的正確理解是本節的關鍵,對於透鏡的學習,照像機和幻燈機,放大鏡的理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課本列舉了各種的例項,對這些例項進行討論分析對理解規律有很大的作用.本節中介紹了在折射中光同樣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議

  本節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後續課,進一步講解光學的有關知識,又是第六章的基礎,所以本節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注意在本節的講授中要合理有效的運用實驗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兩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規律的理解上,要結合實驗對比使學生明白“折射角小於入射角”這一結論的成立是有條件的.

  為了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教師不但要傳授科學的定理、定律,還要傳授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發現的.因此,講一點相關的物理學史的內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學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教學設計示例

  1.引入課題

  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的交介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質繼續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體的交介面,那麼另一部分光會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種透明介質的交介面上,比如從空氣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進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傳播.在引入課題中要注意學生的主動性.

  方案一:向學生演示動畫,使學生明白光斜入射在空氣和水兩種介質的分介面上,光不僅僅會發生反射,還會發生折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進入新課的學習.

  方案二:演示各種有趣的現象,例如內畫壺、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變彎了等等從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一***定義的講解

  課堂小實驗一:在日常生活中現象十分普遍,請學生們透過玻璃磚看自己的手指,並注意調換觀察的角度,看一下,發生了什麼現象?也可以用鉛筆,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進行觀察.

  實驗結論:視線越斜,錯位越顯著,如果視線垂直於玻璃磚的側面則沒有發生錯位.

  課堂小實驗二:將一枚硬幣放進水中,讓學生觀察硬幣的位置是否發生變化.

  實驗結論:硬幣的實際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課堂小實驗三:準備一個比較深的大魚缸,裡面放入幾條魚,讓學生伸手抓魚,並讓學生談一下感受.

  實驗結論:魚的實際位置比看上去的深.

  由實驗得出的定義.

  ***二***的一般規律

  進行演示實驗,教師先介紹教材 圖6-2所示實驗儀器,然後讓一束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讓同學觀察實驗現象,並對照實驗講解哪些是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哪些角是入射角、折射角,對實驗中所觀察到的反射光線略作說明.

  圖6-l

  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並考慮以下問題

  A.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和法線在位置上有什麼關係?

  B.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位置上有什麼關係?

  C.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與折射角發生什麼變化.

  D.在整個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是靠近還是遠離法線,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比較有什麼特點.

  E.讓光線垂直於介面入射,看到什麼現象.

  實驗結束後請學生回答以上的問題,教師對學生所回答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指導,最後得出正確的結果,寫出板書.

  ***三***在折射時光路是可逆的知識點的講授

  向學生髮問:如果把光源放到水中,讓光線逆著折射的方向射入空氣中,會看到折射光線沿什麼方向射出?

  通過實驗驗證學生的回答是否與實驗事實相符.

  ***四***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係

  用動畫演示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角的變化.

  3.教學總結

  對於現象和它的初步規律進行定性分析,由於初中學生剛接觸物理知識,對於折射角與入射角的關係不要進行定量的分析,但可以稍加介紹.注意實驗教學在本節講授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動

  【課題】實驗分析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演示鐳射束***或太陽光束***從空氣射入水中時發生折射.

  【備註】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初二上冊物理教學設計:光的色散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現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體的顏色成因。

  ***4***初步學會觀察與光的色散有關的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把白光分解為各種色光的實驗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實驗過程。

  ***3***經歷研究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顏色成因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色散的各種事實,瞭解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體驗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體和不透明物體顏色成因”的實驗過程,

  萌發對物理現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學習的興趣,樹立尊重他人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難點:色散的原因。

  三、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手電筒、三稜鏡、玻璃磚、彩色透明紙等。

  2、演示實驗器材:強平行光源、三稜鏡、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等。

  3、自制模擬演示PPT幻燈片。

  四、教學方法:演示法、創設情景法、分組實驗法等

  五、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師:欣賞一幅美術作品,用什麼燈光照明最合適?

  學生回答。***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適***

  一朵紅色的月季花在陽光下十分鮮豔,可是當它受到藍光照射時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賞一幅美術作

  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折光的色散現象。

  ***二***、新課教學

  1、光的色散

  學生完成實驗4-30***上次作業***,觀察太陽光經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後產生的現象:

  看到了白色的太陽光變成了彩色。

  師:將光碟放在陽光或日光燈下,你們又看到了什麼現象?

  引導學生觀察從一個三稜鏡射出的光還是白光嗎?有幾種顏色?

  學生回答:白光從第一個三稜鏡射出的光變成了彩色,具體的是七種顏色的光,從上至下依次是:紅、

  橙、黃、綠、藍、靛、紫。

  師:再觀察這七色光經過第二個三稜鏡後發生了什麼變化?

  學生回答:又變成了一束白光。

  講述:白光分解成七種顏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七種顏色的光匯合後變成的白色光帶,叫色光的

  複合。

  學生閱讀課本內容:關於彩虹。雨後的天空懸浮有大量的細小水珠,太陽光射到這些小水珠上時,

  它被分解成絢麗的七色光。

  2、色光的合成

  演示實驗:在聚光燈前蒙一塊有顏色***紅色、黃色或藍色***的透明膠片,再將其發出的光投射到白色

  螢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匯。讓學生觀察現象:

  透明物體的顏色與透過的光顏色相同。

  不同顏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顏色的光。

  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教師講述:大量實驗表明,自然界中紅、綠、藍三種顏色的光是無法用其他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顏色的光則都可能通過紅、綠、藍光的適當混合而得到,因此,紅、綠、藍三種顏色被稱為光的“三原色”。

  彩色電視機的熒光屏和計算機顯示器的螢幕上豔麗的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3、顏料的三原色

  學生分組實驗:在調色盤上試試,能否用紅、黃調出橙色?用紅、藍調出紫色?用黃、藍調出綠色?用調出的顏色再混合,並改變不同顏色混合時的比例,還能調出哪些顏色?

  看能否用其他顏色調出紅、黃、藍色。

  實驗總結:我們可以用紅、黃、藍顏料調出其他色彩,但卻不能用其他顏料調出這三種顏色,因此,紅、黃、藍被稱為顏料的“三原色”。

  不同色彩搭配,不僅給人以美感,而且使人產生聯想。

  如:黃、橙、紅屬於暖色,讓人想到火與太陽;

  綠、藍、紫屬於冷色,讓人想到草地、水等。

  冷暖色的對比與協調,能產生美妙、生動的色感。

  ***三***、歸納總結。

  ***四***、作業:

  1、 P63,1,2題;

  2、 迷你實驗:自制三稜鏡。

  六、板書設計

  第四節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陽光***白光***可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

  2、光的三基色:紅、綠、藍。

  3、顏料的三原色:紅、黃、藍。

  七、教學後記。

  初二上冊物理教學設計:密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3***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進一步體會

  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概念建立過程中,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唯物法思想,通過了解密度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一種性質”。

  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並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木塊、鐵塊、鋁塊、銅塊、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桌上的木塊、鐵塊、鋁塊、銅塊,提出問題:用什麼方法區分它們?

  學生回答出顏色。***還有其他答案***

  繼續引導兩杯透明液體,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學生回答出味道。

  繼續提問:除了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分辨物質的方法?

  學生思考並回答。

  總結: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匯入:昨天我買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學們幫我鑑別一下。

  啟發:顯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區分,今天同學們會學到一種有效的鑑別物質的方法,也就是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科學探究

  引言:那麼什麼是密度呢?下面我們就從已學的質量和體積入手,探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一***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

  ***1***出示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誰的質量大?誰的質量小?

  學生回答:鐵塊質量大,鋁塊質量小

  接著問:你知道為什麼?

  學生髮表意見,總結:因為組成它們的物質不同,所以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經驗判斷:出示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哪個質量大?

  學生回答:體積大的木塊質量大

  總結: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不同,質量也不同。

  2、猜想與假設: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並記錄資料,實驗記錄表:

  物理量

  物質

  質量m/g

  體積V/cm3

  質量/體積***g/cm3***

  鋁塊1 5

  鋁塊2 10

  鋁塊3 10

  鋁塊4 20

  採集實驗資料,並由學生分析資料

  4、分析論證

  通過探究,分別計算每個鋁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並在圖象上表示出來。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因此,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質量/體積若體積是 1m3,1dm3,1cm3等單位體積的話,就有質量/體積=質量,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表示單位體積的質量。

  ***二***密度

  1、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根據速度定義,引導學生討論說出密度的定義式。

  公式: 密度=質量/體積 ρ= m/v

  注意:***1***ρ的讀法和寫法。***與p的區別***

  ***2***密度公式適用於固體、液體、氣體。

  展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相同物質的密度相同,與其質量和體積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3、單位: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是複合單位。

  有:千克/米3 kg/m3 ***板書***

  討論說出“kg/m3”這個複合單位的讀法及物理意義。

  若質量的單位為g,體積的單位為cm3,則密度的單位是:g/cm3***板書***

  展示:單位換算1 g/cm3=1000 kg/m3

  學生練習做題。

  學生檢視小資料,瞭解常見物質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質?最小密度的物質?同種物質,狀態變了,其密度變了嗎?說明它們表示的物理意義。***記住水的密度***

  學生討論交流:如何鑑別金戒指的真偽?

  ***三***密度的應用

  1、密度公式的變形:求質量m=ρV;求體積V =m/ρ

  2、看例題,然後出示變式習題:

  展示:例題

  學生做題,講解,點評學生做得情況。

  【想想議議】一卷細銅絲,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長度?需要什麼器材?如何測量?如何計算?***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啟發,提示一下學生***

  判斷金屬球是實心還是空心。

  展示:例題***時間問題,可以課後做***

  三、小結

  以板書內容為綱,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密度的知識,它是這章最重要的一個物理量,我們經過實驗知道了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則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種物質的一種屬性,什麼屬性呢?就是單位體積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的屬性,這對於區分不同的物質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其公式、單位和單位的換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來的。

  四、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2、5、6

  板書設計:

  密度

  1、概念: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公式:ρ=m/V

  3、單位:kg/m3、g/cm3等。1kg/m3=10-3g/cm3。

  4、密度的應用

  ***1***鑑別物質

  ***2***求質量m=ρV;求體積V =m/ρ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