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描述蓮花的現代散文

  蓮花,蘸著些許清水,寫出生命的瑰麗。遠看,如瞎似雪;近看,似畫如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敘述蓮花

  時光清淺,用一生的時間遇見最美的你—書籍。與你相識,便註定了不凡;與你相知,便會攜手一路歡歌……

  將歲月交付時間,將書籍裝進行囊。曾經,我在天鵝湖畔尋你,優雅的你踱著步。走進我的世界;曾經,我幻想著來到愛麗絲的夢幻仙境,你便是我眼中最美的仙子,與你交換著目光,心底盪漾著幸福的漣漪;曾經,我在小紅帽必經的山坡等你,為小紅帽的機智鼓掌,你為一顆童真的心加入絲絲對美的理解……發現你,便要與你永不分離。時光作證,我定與你且歌且行……

  清麗淡雅,你是池塘中那朵盛放的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被你的曼妙折服;超凡脫俗,你是“採菊東籬”的悠然,我為你的心境驚歎;血氣方剛,你是“男兒不戰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的豪邁,我為你的志向喝彩……

  你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溫婉,你也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瀟灑;你愛“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綺麗,你亦愛“長煙落日孤城閉”的大漠情……你多變,你也善變,無論你以任何姿態出現,都讓我為之傾倒。你的陪伴,我的眷戀,一路歡歌,忘乎你我。

  曾經的你,或天真爛漫,或詩情畫意,如今的你,更多了幾分成熟的風韻。是你,讓我欣賞到林徽因的優雅、張愛玲的冷傲與三毛的放浪;是你,讓我體會到金庸的俠氣沖天,冰心的愛如流水與魯迅的筆鋒犀利;是你,讓我明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探求海底兩萬裡的世界,讓我知道簡愛的魅力、紅與黑的錯雜……

  你更是那從煙雨中走出的丁香花般的女子,是天上的街市,是人間至美的四月天……你的風姿,縈繞我心,你的神韻,大放異彩。一路歡歌,歌唱你的風采,唱出我的成長,我的豪邁。

  我與書籍,相伴相依,一路歡歌,一路收穫。只因有你,我的作文一次次印成鉛字,我的生活充滿智慧,我的學習閃爍著樂趣。只因有你,人生不曾孤單。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你永遠是我心中那顆凝結著生命的琥珀。

  只願與你,一路歡歌……

  :蓮花池

  蓮花池鑲嵌在春城,與翠湖相去不遠。池子雖然不大,但也清麗雅緻,與翠湖相比,更顯秀氣玲瓏。蓮池中央,碧水一泓,亭臺樓閣倒映,藍天白雲盡收,疏煙淡日,雲水澄鮮,此即為龍池。若日暮臨池,夕光浮動水面,粼粼波光,刺人眼目。池水四周,諸景環繞,相依成趣。

  蓮花池正門為一石坊門。石門由白石雕鑄而成,看上去潔白清爽,奪人眼目。石門正面撰一對聯曰:“秀水一泓,沉入明清幾多舊事;和風萬里,攜求華夏無限生機。”此聯盡敘歷史滄桑,又將現實的欣欣向榮展出,達到歷史與現實的統一。石門背面亦有一聯:“秀澤龍淵,荷塘月色,往事沉浮別生境界;帝王陵寢,美女妝臺,傳奇跌宕盡敘淪桑。”“秀澤龍淵,荷塘月色”寫蓮池美景,而“帝王陵寢,美女妝臺”道歷史典故。此聯讀來深厚蒼涼,雄渾悲壯,令人沉吟良久。

  龍池與石門之間是龍池耀金之景,引人入勝。明代日本詩僧機先對龍池耀金的美景有優美的描述:“行逢柳色煙深處,坐看桃花水漲時,映日金鱗鳴撥剌,含風翠浪動淪漪”。於池畔下觀,此處游魚翔集。各色魚兒往來穿梭,相遊從容,時有金魚躍波而起,曳尾空中,似於遊人嬉戲。在此觀魚,飄然有濠粱之想。

  由石門入內,向左轉,過小橋,可見長廊橫拖池邊。長廊***立一軒,名為蓮軒。蓮軒側柱抱一聯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聯從楊萬里詩中截出,全詩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此二句本寫六月西湖的荷花勝景,借用於此,形容蓮池蓮花盛狀也貼切之至。但近幾年蓮池內荷蓮皆無,空餘一潭碧水,不免令人遺憾。

  長廊橫陳於龍池南畔,東西蜿蜒,曲折如蛇。廊內不僅供遊人往來觀賞,同時也是乘涼娛樂的好場所。每值節日晨昏,常有人鼓樂其間,或彈琴吹簫,或咿咿呀呀,吸引遊人蜂擁而至,熱鬧非常。長廊出口附一聯:“青山遠映秋雲浦,紅樹疏含夕照明”,此聯亦為截句而成,全詩為“十里長堤一掌平,野田溪草正縱橫。青山遠映秋雲浦,紅樹疏含夕照明。細荇牽風雲不定,落花隨水去無聲。幽人合是忘機者,傳語沙鷗莫浪驚”這是明代詩人楊一清題詠昆明的詩,詩中所截之句可謂麗句清詞,意境唯美,真可達到“一語之豔令人魂絕”的效果。

  長廊前,碧玉妝成,楊柳垂絲。每株綠柳皆如亭亭少女,婀娜婆娑,搖曳於廊外池邊。楊柳沿長廊而栽,終日翠葉遮天,濃廕庇道,鬱郁茵茵。長廊藏身其間,欲露不露,若現若隱,人於其間閒坐乘涼,清涼爽快。若值熱鬧時節,駐足畫廊,眼觀龍池煙柳,耳聽綿綿雅樂,叫人賞用不完。

  長廊西口有一亭,名樵亭,亭子小巧精緻,古雅秀氣。亭正側嵌一聯曰“蓮葉脫衣搖翠羽,荷花呈露濯紅心。”可謂亭如其聯,聯如其亭,對聯也如亭子般秀麗雅緻,意境似畫,韻味如詩,叫人品讀不盡。可惜如今此景已成空中蓮葉,夢裡荷花,早不復存,空令人惆悵嘆惋。樵亭背側亦藏一聯,悠然臨水,曰“依依楊柳一泓水,淡淡雲煙萬里山”真可謂“狀景如在目前”,意境豁然,但較前聯疏朗有過,精緻不足。

  龍池西畔橫臥一山,叫商山,山上多植青松。大觀樓長聯“東鑲神俊,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其中“北走蜿蜒”指的就是商山。商山雖無可觀之景,但卻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優美的故事傳說,據說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就是被吳三桂逼死並草草埋葬於商山,現今商山上還匍匐著永曆皇帝的雕像,被稱為“永曆悲歌”,並因此而有商山夢痕的景緻。而優美的傳說則是指商山樵唱。

  據說很久以前,商山上植被密集,樵樹參天。一年四季,常有樵夫伐樵其間。樵夫們往來商山,常以樵歌互答,或勞作之餘,以樵歌自娛,歌聲悠揚飄渺,迴盪山間,經久不絕。後人對此不斷聯想,並加以潤色,描繪出了一幅恬靜淡泊的田園畫卷,表達了人們對田園樵歌生活的憧憬和嚮往,於是便有了商山樵唱的優美傳說。雖然現在商山樵唱只能成為一種想象,但在鬧市中,這種想象卻充實著我們的心靈,洗禮著我們的靈魂。置身蓮池,對商山樵唱的回味和遐想,會使我們感到愜意,使我們的心靈得到片時的寧靜,既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

  商山夢痕有很深的歷史內涵。明朝末年,天下紛爭,李自成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在此之際,清兵活躍於北方,對中原大地虎視眈眈。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李自成部將掠走其愛妾陳圓圓,更有牛金星戕害其全家,因而“衝冠一怒”,放清兵入關,致使義軍敗退秦川。俗話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明朝雖然滅亡,但其殘餘勢力退守南方,成立南明政權,並招攬義軍舊部,聯合抗清。

  桂王朱由榔便是南明政權的一支。一***六年,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年號永曆,故稱永曆帝。一九五六年,著名抗清首領李定國迎永曆帝入滇,並修建了永曆皇宮。從此,滇中便成為南明政權中心,領導各地軍民進行“反清復明”。

  然而,明朝氣數已盡,南明也不過在做無謂的掙扎,更其政權內部爭權奪利,相互攻伐,南明日趨衰敗腐朽,最後在清兵三路大軍夾擊下,不攻自破,敗如山倒。永曆帝朱由榔在明末名臣沐天波的陪同下,一路逃亡緬甸。天不佑朱,不久吳三桂率清軍壓境,逼緬交出永曆帝。此時緬廷剛發生政變,新掌權的君主不開罪平西王,只得將永曆皇帝乖乖交出,押解回滇。回滇後,吳三桂將朱由榔囚禁於五華山篦子坡金蟬寺,隨後逼其自縊***一說是處以絞刑***。永曆死後,其屍骨草草葬於蓮花池西岸的商山脊上,一抔紅土,腥風血雨,動魄驚心。每次彳亍於商山,觀帝王雕像,嘆永曆悲歌,想商山夢痕,心情沉重不能自釋。商山頂上,匍匐著永曆帝的雕像。從雕像造型看,此雕像表現的是永曆帝被逼死時的情狀。其頭髮拖地,全身下伏,雙手作掙扎之狀,臉部現痛苦之情,衣衫不整,形態悲慘。此處便是永曆悲歌所在。

  歷史的風雲變化難測,曾經的九五至尊,卻淪為階下之囚,落得個任人魚肉,被逼慘死的下場,怎不令人心生悽愴。回想昔日的帝王之尊,不過黃粱一夢;曾經的利祿功名,莫非是過眼煙雲。任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夫俗子,所有的功過是非,成敗風流,終歸三尺紅土,化為一曲悲歌,哀哉!

  在商山腳下,龍池之濱,一亭屹然而立,西觀冷泉,東臨龍池,在蓮池內最為顯眼,此即為蓮花亭。亭子高三層,亭中空心,置身中央,仰觀亭頂,一朵紅蓮悠然綻放,栩栩如生。亭內外分別有八根柱子支撐亭身。每根柱子皆對應一角,故此亭又叫八角蓮花亭。蓮花亭每隻角設有風鈴一支。清風拂過,風鈴發出叮叮響聲,清脆悅耳。每值夏秋季節,池裡荷花爭相怒放,駐此觀賞,“白鳥有心銜翠浪,紅蕖無語浴青衣”的景緻一覽無遺,若在夜裡,荷塘月色的景緻更是盡收眼底。四面荷風的景緻,令人心碎,故此亭又名四面荷風亭。

  亭柱環抱一聯,氣勢凌人,曰“一池碧水,四朝名勝,三度興衰,帝王美女藩侯,演歷史風雲,悽風苦雨,悲歡離合,留下幾多夢痕遐想;百畝荷塘,十處樓臺,千年蹉跎,麗日商山安阜,展當今盛世,茂葉繁花,濃淡陰晴,翻飛無盡笑語歡聲。”此聯將歷史傳說故事和蓮池風物美景盡攬其內,內容充實,氣勢跌宕,讀來如飲百年佳釀,暢懷逸興,爽不自禁。

  蓮花亭西面為冷泉,與龍池有小橋相隔,橋下則水流互通。傳說很久以前,此處有泉眼,常年泉流不息,泉水清冽。人們飲用釀酒皆取水其中,飲用則甘甜可口,釀酒則十里飄香。冷泉不僅實用,還可供人觀賞,娛情遣興。若值夜裡,明月朗朗,清泉潺潺,月照冷泉,冷泉印月,應有摩詰“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但如今此泉已乾涸枯竭,冷泉印月之景已不復見矣,悲夫!

  龍池北面是安阜新韻所在,其間有一橋相隔,名沉香橋。據說沉香橋的由來與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沉橋有關。陳圓圓為當時蘇州名妓,美容顏,善歌舞,淡雅閒韻,如孤鶯在霧,觀者為之傾倒。吳三桂對其一見傾心,慕為姬妾。天有不測風雲,吳三桂奉崇禎之命駐守山海關其間,李自成義軍揭竿而起,一舉攻破京都,並將陳圓圓擄走。吳三桂得知此事,“衝冠一怒”,放清軍入關,大敗闖軍。在戰火中,吳三桂又重新覓得陳圓圓,軍營團圓。之後圓圓一直追隨吳三桂轉戰南北,不捨不離。大清建立後,清廷封吳為平西王,圓圓遂跟隨吳三桂輾轉入滇。

  在昆明,吳三桂為圓圓築安阜園作其寢室,併為其建妝臺於安阜園前。吳三桂在滇期間,勵精圖治,雖功不可沒,然而其野心不斷膨脹,意欲獨霸雲南,覬覦天下,並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舉“興明計虜”的旗號反清。天下剛平定,清廷豈容戰亂再起,康熙帝遂發兵滅之。一代梟雄吳三桂終於玩火自焚,自取滅亡,兵敗被殺,成王敗寇,任人評說。陳圓圓得知吳三桂兵敗的訊息,亦無心留戀塵世,香消玉損,遂於橋上沉池而亡,故而有沉香橋之謂。昔日往事沉浮,已隨流水,歷史風雲,如煙消散。獨立池邊,但睹橋思人,圓圓容顏依稀在眼,其風韻猶存於心,後人詩曰“花落蘇臺晚照紅,曉鶯啼徹彩雲空,滄桑一段風流話,憑弔湘波惜玉容”。

  過沉香橋,可達安阜園。因天災人禍,安阜園舊跡已毀壞,現在所見安阜園為今人仿建復原而成,朱樓畫棟,碧瓦琉璃,雖呈古典,卻顯新貌,故而有安阜新韻之說。安阜園左側牆壁有一副圓圓石畫像,畫像中,圓圓帶髮修行,身著素淡,舉止清雅,神情飄逸,但因長久風雨侵蝕,其面容已模糊不清,只餘朦朧倩影,惹人無限遐想。

  安阜園門庭撰有兩聯。其一為“千秋人物半簾夢;一色荷花百畝塘”,前句詠史,後句寫景。在白畝荷花的映襯下,吳三桂、陳圓圓這樣演繹歷史風雲和離合悲歡的千秋人物不過瞬息即逝,空留下一段佳話付與笑談罷了,細細想來,真如夢幻一場。另一聯為“雲煙散矣,碧水紅顏何妨醉眼;歲月流兮,世風國運能不關心”此聯前句風流,後句大氣,頗值一觀。

  安阜園之前便是妝臺,據說這是陳圓圓的梳妝檯,陳圓圓每天在此沐浴梳妝。現在妝臺已是人去臺空,只餘陳跡。然而時光匆匆,雖往事沉浮,人物難再,卻為後世留下了一段滄桑歷史和風流佳話。妝臺又叫妝樓,後靠安阜,前臨小池,古樸清幽,典雅秀麗。妝樓倒映池中,形成倒影,人於池畔觀之,水樓相襯,樓影相依,倒也玲瓏別緻,賞之不足。

  妝樓前後各鑲一聯。前聯曰“商山葬玉墳三尺;過客尋香泣數行”是為追憶吳陳風流韻事而作,哀愁之情流於字裡,惋惜之意溢於行間,頗多感慨。後聯曰“清水有聲含晚籟,妝臺無語立斜陽”此聯有對妝樓美景的描寫,不無歷史滄桑的感慨,讀來自然天成,意境優美,且韻味無窮,借靜安之語論之,則“寫景在人耳目,寫情沁人心脾”,已臻至境。妝樓左側上觀,有假山一座。山上草木蒼翠,花開四時不絕。山頂有亭翼然,名攬秀亭。亭柱抱一聯曰“呼之欲出雲千片,招不能來月一痕”,屬對奇巧,意境朗然,雖簡潔卻難工。山上花草木石,雲月亭柱,再添對聯一副便是蓮花池五華聚秀之景。五華聚秀外有桂樹一片,桂樹成對排列,儼然整齊,稱作桂花樹陣,每年逢秋,此處桂子溢香,香飄十里,令人陶醉留連。

  每值旦暮,筆者常暢遊其間,久之,不免心生感懷,遂賦詩記之,詩曰:蓮池花草四時開,風捲殘陽入塵埃。明清舊事沉湖底,無端思緒上心來。

  :蓮花呀蓮花

  蓮花,一種多麼美麗詩意的名字,一提起來,彷彿就進入了一種空靈,莊重、聖潔的意境和境界,哦,蓮花是一種在浩淼的煙波上翩翩舞蹈出下凡仙子般曼妙仙姿的特別花朵,在天地遼闊中演繹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畫朵,哦,豈止是陽光映照得蓮花分外紅潤,其實蓮花反過來映襯得大地更加蔥蘢蒼翠、廣袤開闊;映襯得天空更加明淨而樸素、遼闊而曠遠;映襯得,白雲更加悠悠飄移潔白,陽光更加閃閃亮亮的芬芳,大地更加蔥蘢而廣闊。蓮呵,讓天地為之動容。

  感覺蓮花,總是有一種翩翩然的端莊的詩意美,美麗而不嬌豔,惹目而不招搖,嫵媚而不輕浮,隨風舞蹈而不露半分放浪,全身無處不在的是散發出來的那種潔身自好,不容褻瀆的端莊聖潔美。走在燈紅酒綠的大城市裡,看多了濃豔繁華、貪戀富貴的女子、那樣地在各種膨脹的慾望中淪落,甚至自我作賤,如果世間的女子都如蓮花般高貴莊、重地綻放,我們還會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混亂嗎?因此,總不免對鄉村浩淼煙波上的蓮花心馳神往,總想去池塘邊、湖泊邊,靜靜地佇立,靜靜地觀賞蓮花。

  在那樣的天高地闊中,煙波在陽光的閃閃亮亮中浩淼著,一層層的闊達碧綠的荷葉,漫無邊際地鋪展開去,彷彿只有把這樣別有靈性靈動的綠意渲染到極致,沉吟感嘆般地彈奏出綠的韻律,綠的抒情旋律,才能喚來,迎來一朵朵蓮花,並伴奏它們的翩翩起舞。也唯有那樣的荷葉之綠,才能映襯出蓮花的高貴、莊重、聖潔之美。站在一望無際的荷花前,自己也彷彿化入了陽光,化入了天空的空靈空闊空茫無邊中,生命如藍天大地一樣博大無邊了,煥發出一種蔑視世間醜態醜惡的大氣。

  蓮花呵,高貴、莊重、聖潔,卻絕不冷豔,更不冷漠,反而有一種本色樸素的親和感,讓人去與之心心相印地親近,喃喃低語地親暱。其實,世上很少有花能如蓮花般直入心靈,給人以心靈的撫摸擦拭,撫慰在塵世掙扎中的累累傷痕,擦拭掉心靈中的種種汙濁的慾望和一團亂麻的糾結,讓疲倦的靈魂輕輕地舒展如蓮。難怪佛家中的佛、菩薩、羅漢、都坐在蓮花座上,蓮花才代表了高貴、莊嚴、聖潔的極致,難怪母親小時候對我們說觀音菩薩比世上的任何女子都美麗,觀音菩薩也是站在或坐在蓮花座上呀!那滿塘滿湖的蓮花喲,想是那些一代代一世世在塵世中走過一遭,不忍再來世上受一點點輕薄作賤的女子而紛紛投胎轉變為蓮的麼?

  難怪有詩人說:“生當如蓮花般高貴、莊重、聖潔之靜美”。綻放到了極致,才能如此令佛、菩薩都神往敬重,才能在汙濁的世間傳經佈道般喚醒芸芸眾生的慧根,形成了蓮花那美侖美奐,無法言說的超凡脫俗的氣質、神韻、韻味,讓人慾語還休,只能久久地、靜靜地佇立天地間,臨水而望,永不厭倦,進入至樂至美至空至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