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散文教學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的美麗體現在如詩如畫的意境,清新雋永的語言,自然純真的情感,睿智詼諧的情趣,獨特深刻的見解,靈活多姿的形式以及以上一切優秀因素融會而賦予的整體美感。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在哈市香坊區香安小學參加了哈市小學語文學科第22期教研沙龍,聆聽了宋月娥老師執教的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散文《觸控春天》,我有幸在論壇上第一個發言,現將會場發言進一步梳理並加入新的思考形成今天所感。

  宋月娥老師語文素養豐厚,曾在第19期論壇時執教說明文《月球之謎》,對於如何引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做過示範教學,當時便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這次執教散文《觸控春天》,對散文教學“教什麼,怎麼教”做引領,提供研討課例,讓人欽佩。

  我覺得宋老師對於這節課的基調把握到位,她引導學生慢慢地讀,慢慢地品,觸控一位盲童的心靈深處,感受散文的靜美,溫馨的課堂讓我倍感受益。而對於這篇散文蘊含的道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已的繽紛世界。”我覺得還是應該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地感悟一下為佳,我這裡談的深入並不是刻意強加,也談不到牽強拔高,既然此文出現在四年級下冊教材之中,編者應該已經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想我們沒理由不讓孩子們,在觸控盲童安靜內心靈性和內心繽紛世界的同時,捫心自問,作者所述的這個“誰”,到底是誰?可能是誰?她***他***面對人生又該怎麼做?我們的孩子都是生命的個體,課前宋老師已經讓學生體驗盲人世界,這和文中的安靜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不難感受到面對缺陷之時,身陷困境之中,乃至遭遇不幸之時,要學會永不放棄,我們為什麼不進而把其點亮呢?我覺得語文教學中給予孩子的心靈震撼,價值取向雖不能過度強調,但也不能“打折”!

  針對本期研討主題“教什麼,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我也想談談自已的觀點和看法,散文的特點我將其概括為八個字:“形散神聚 文美情真”。散文通過談天說地,寫景抒情,託物言志來揭示生活本質和人生哲理,那麼我想首先應該教哲理和教學掌握如何感悟哲理的方法;散文往往意境深遂,語言優美,那麼我覺得可以藉此培養學生的語感,積累語言,學習語言的運用。總起來說,就是教語言,教審美,教哲理。

  對於怎麼教,我也有一些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1.散文美教。散文又稱美文,我們可以美文美教,宋老師這節課對於此法體現得尤為突出,她引領孩子們充分地讀,美美地讀,讀出語言之美。

  2.散文散教。在整體感知後,引領學生理解感性詞句,品讀欣賞語言,合聚感悟文章主旨,最後視情況進行遷移訓練。這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萬涓成水,順序的語文綜合法,我個人覺得宋老師本節教學便是一種順序的語文綜合法。

  3.散文聚教。同樣是在在整體感知後,通過抓關鍵詞,關鍵句,文眼等方式直奔文章書面上直白表達的道理,進而引領學生到文中去佐證道理,其間學習語言,感悟表達,直至透析散文主旨。這是追根溯源,倒序的語文分析法。

  後兩者更多地是在形式上的教,但它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利於學生形成閱讀分析的一般方法。當然,散文教學亦屬於語文閱讀教學範疇,上述方法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皆可嘗試使用。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淺薄看法,現場論壇時,傳賢老師也談到了從學生角度更多地去思考,在此,願意向論壇中各位名師和教育同仁更多的學習散文教學的新策略和新思考。

  二

  小學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感到十分棘手頭痛的課題.也是小學生最不願意完成的功課。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是從小學中年級開始進入作文教學.其實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就開始重視作文教學了.從學說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然而小學生的語文功底差.觀察能力低.更沒有組織和駕馭語言能力,作文時經常是下筆無話可寫。或者是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即使是東湊西拼勉強完成一篇習作。也是內容空洞。條理分不清,或者是詞不表意.馬頭牛嘴對不上。讓教師無法修改,苦不堪言。那麼,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

  1作文與生活相結合

  “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這就告訴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思維”十分重要,大量地背範文、套模式,期望通過模仿提高寫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這是因為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略了思維訓練,沒有開拓思路。只有在“思維”中獲取靈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湧、下筆有神、筆奕生輝。例如,教師要帶領我們的小學生走入廣闊的生活,以拓展思維領域法國雕塑家羅丹語曾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一些學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樣,寫不出新意來,就是因為缺少細緻的觀察、發現,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思維。由於生活面比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門就進校門,缺少社會實踐,視野不開闊,活動領域不寬廣,導致對周圍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入生活,不僅是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廣泛接觸社會,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學會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的方法。事實證明,往往是參加了社會生活實踐活動後,寫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顯生動、有形。以就是說,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維的起點。

  2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薰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並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漫談文藝創作》***。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慾望,提高鑑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還應認真運用好每篇課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會仿寫,從而幫助學生開啟寫作思路。當然,在對學生進行範文指導的過程中,我們應教育學生避免機械地照搬照抄。仿寫是指仿其文***仿範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範文佈局、格式、結構、寫作思路***,仿其法***仿範文觀察方法、思路方法***。學生經過反覆多次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後,就要鼓勵他們採取不同的表現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題材,發展求異思維。如從不同的角度去選材表現同一中心的題材內容安排可“先分後總”或“先總後分”,還可按“順序”、“插敘”、“倒敘”去進行一題多練。先扶後放,從仿到創,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3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3.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

  “重視文字”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比如:在教完《頤和園》這課後,就讓學生以後寫熟悉的景物作鋪墊。

  3.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比如:每組織學生看完一場電影,搞完一次大掃除,都可讓學生把當時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

  4及時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後,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讚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並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讓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別人的,或輪流交換互閱等。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5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後,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並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6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於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