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案例

  語文教學案例設計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1

  【教學目標】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輓聯、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馬馬虎虎、恍然大悟、北風怒號、匆匆忙忙、飽經風霜”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夠聯絡上下文或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抓住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4.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

  學會給課文新增小標題。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介紹人物

  提起魯迅先生,我國乃至世界上許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愛戴和稱頌,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文章的作者是周曄,是魯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曄在魯迅逝世九週年也就是一九四五年時寫的回憶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不認識的字可以藉助字典。

  教師提示:

  1讀準“悼”“冠”“咳”“嗽”等字的讀音;

  2注意幾個字的書寫:“冠”上頭沒有點;“嗽”的中間部分是‘束’,右邊是‘欠’。

  2.快速瀏覽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可以分為幾段?

  3.小組討論,歸納段落大意。

  教師在提問引導的基礎上,整理總結:

  第一段講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

  第二段講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我”認真讀書。

  第三段講述了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

  第四段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工人。

  第五段講阿三對魯迅先生的回憶。

  4.教師可以適時指導學生給每段加上小標題。教師講解擬小標題的方法有兩種:

  1根據段落大意概括小標題;2摘出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語句作小標題。

  提醒大家擬小標題的一個原則就是簡潔概括。

  5.默讀課文,小組討論如何新增小標題。

  6.教師適時總結:如談《水滸傳》;談碰壁;談救車伕;女傭回憶。

  三、課文小結

  再次朗讀課文,想想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四、佈置作業

  1.抄寫文中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魯迅先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大家回憶課文內容,正是由於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他才贏得了許多人的愛戴。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重點賞析

  1.交流“談《水滸傳》”。

  引導學生抓住“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這一重點句,聯絡上下文“我”的表現及伯父送書,再結合伯父的身份,體會到這是伯父對“我”讀書不認真的委婉的批評。從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講究方式,避免直接批評讓“我”難堪。而“我”以後的表現也說明,伯父委婉的批評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結:從伯父教育“我”認真讀書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一個讀書態度認真、教育下一代講究方法的人。

  2.交流“碰壁”。

  引導學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一重點句。這個句子比較難懂,先讓學生知道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牆壁碰扁;然後,教師講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啟發學生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舊社會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魯迅受到反動勢力的殘酷迫害。魯迅寫文章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反動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許他發表文章,還要逮捕他。魯迅先生先後用了一百多個筆名,巧妙地和反動派進行鬥爭。“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這句話,要讓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幽默的語言風格,體會魯迅的頑強鬥爭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

  2

  伯牙絕弦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 《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匯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於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匯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字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

  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裡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

  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

  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

  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後來,當你終於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

  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後交流。

  出示課件: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

  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讚歎?指導讀鍾子期讚歎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鑑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

  “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讚歎?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

  7、而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麼?可能是稱讚周圍的人會怎麼稱讚呢?

  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8、這些讚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麼?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裡會想些什麼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麼呢?

  9、從那以後,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0、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學生讀。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1、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12、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裡,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

  《高山流水》。

  播放樂曲,學生欣賞。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六、作業: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設計】: 

  3 

  月光曲

  教學目標

  1.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說過《月光曲》這一鋼琴曲的名字,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誰譜寫的嗎?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怎樣譜寫成的嗎?那麼,我們就先來聽一聽《月光曲》,然後再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吧!教師放《月光曲》請學生欣賞。

  二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1.請學生默讀課文,畫下不認識的生字和詞。

  1讀準字音 qùn券

  這個字的聲母是“q”,不是“j”,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

  生字中,有兩個字的字形容易寫錯,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學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們可以這樣記: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丟失的意思,眼睛丟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嗎?所以“亡”不要寫成“雲”。

  3理解字義。

  課文中有的詞語,學生理解起來不容易,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記憶。

  例如:

  ①通過查資料或查字典記住詞語。

  萊茵河:西歐最大的河流,發源於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奧、德、法、荷等國,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②用比較法理解詞語。

  幽靜、恬靜、安靜

  這三個詞語都有靜的意思。但是,“幽靜”比“安靜”更靜,多用於形容環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園十分幽靜。

  恬靜:安靜、寧靜。

  安靜: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③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入場券:就是我們用來進入場地的票據。

  ④抓住重點字理解。

  入場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那麼“入場券”,本課就是指聽貝多芬演奏作入場憑證的紙片。

  ⑤有的詞可以採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釋“相接”,即“連線起來”。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開的兩個詞合起來解釋,就是水和天連線起來。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樣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來解釋為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

  2.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

  3.請學生再讀課文,看一看剛學過的生字記住了沒有。

  4.出一個小小的練習,給學生做。課堂練習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券       純熟       波濤洶湧

  2組詞

  譜       旅      券   

  普       旋      卷   

  芬       盲      純   

  粉       育      噸   

  洶       湧      陶   

  凶       通      淘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文,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擴充套件內容說清:課文主要記敘了關於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2.引導學生分段。

  我們看看課文主要記敘了關於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那麼請同學默讀課文,看一看哪幾個自然段介紹的是《月光曲》的譜寫經過呢?畫下來。

  那麼,這篇課文怎麼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結尾。

  3.學生按分好的段讀文,讀熟。

  四佈置作業。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思考課後思考·練習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瞭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所寫的事實和聯想。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第1自然段,思考:

  從這一段中,你瞭解到了什麼?

  ①貝多芬是德國音樂家,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將介紹有關《月光曲》的傳說。

  ④這是一種倒敘的開頭寫法。

  2.練習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結尾。

  1.這一段,可以用學生提問的方法來學習。

  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我們以學生的問題貫穿整個段落的學習中。

  1貝多芬為什麼會給一位盲姑娘彈曲子?我們引導學生看書,從書中找答案。

  請同學默讀2、3自然段,從中找到答案。

  學生默讀後,要找同學分別讀這兩段。怎麼理解的,就怎樣讀出來;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①貝多芬雖然是個音樂家,但是他並沒有脫離群眾。他能在演出的間歇到小鎮上走一走,正是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與兄妹倆相識。

  ②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A.理解:“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裡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說明她很喜歡音樂。

  B.理解:在姑娘說話以後,哥哥的態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於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C.姑娘的話,是什麼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請學生選擇。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正是由於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願,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2為什麼貝多芬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給姑娘聽?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歎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後,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③姑娘說“多純熟啊!”“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於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正是由於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3為什麼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裡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於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②“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內容是什麼?

  請學生仔細讀下面這段話,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請用“——”和“ ”分別表示出來。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湧的大海。”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和“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餘部分是哥哥聽著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麼說哥哥“知道妹妹也”彷彿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①貝多芬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是帶著感情創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靜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了聯想。

  ③當哥哥看到妹妹聽得那樣入神,那麼投入,他知道妹妹也彷彿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麼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瞭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2.練習朗讀。

  三老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已對課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們通過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了全文,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下面,我們就帶著感情,把你的理解讀出來。

  ——指導學生朗讀。

  第一處: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在讀兄妹倆的對話時要注意,哥哥的話要帶有痛楚的心情讀,因為妹妹那麼愛音樂,而自己卻滿足不了她,這該是多麼難過的事情,所以讀的時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話,雖然說得不在意,很輕鬆,但是,要把妹妹那種乖巧、懂事的意思讀出來。因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為自己說的一句話而引來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為了安慰哥哥,她說只不過隨便說說。這個地方要帶著一種不安的心情,讀得輕鬆一些。

  第二處: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這句話,是在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後走進茅屋時說的。貝多芬被兄妹倆的對話所深深感動,他很誠懇地,心甘情願地為兄妹倆彈琴,所以讀的時候要誠懇,語調堅定、肯定,降下來。

  第三處: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吧?”

  因為姑娘說話時很激動,她沒有想到貝多芬會來到她家,更沒有想到貝多芬會給自己彈琴,所以語調要高昂一些。

  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 就是貝多芬吧? ”

  第四處:她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湧過來……

  這一段是借作者的聯想,記敘《月光曲》的內容,我們在朗讀時,要讀出曲子的變化。海面平靜時,我們要讀得舒緩些;海面上颳起大風,巨浪湧來時,要讀得快些,聲調高些。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練習字詞。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總結全文,體會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複習生字詞,練習用“幽靜”造句。

  三練習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總結全文,體會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教學過程

  一鞏固複習。

  1.請學生讀文,思考以下問題。

  1通過學習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麼?你是怎樣理解這部分內容的?

  2自由讀文,想一想貝多芬是怎樣一個人?文章的中心是什麼?

  ①複習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學生練習歸納中心思想。

  ③教師訂正。

  貝多芬是一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複習字詞,練習用“幽靜”造句。

  1.聽寫字詞。

  2.指導用“幽靜”造句。

  要想用詞造句,就必須做到:

  1理解詞義。

  幽靜:幽深寂靜。

  2弄清是什麼性質的詞,常作句子什麼成分。“幽靜”是形容詞,一般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如:這裡的環境很幽靜。

  我們需要生活在幽靜的環境中。

  3明確所造句子要表達什麼意思。

  3.學生造句。

  三指導背誦。

  學生已對課文有了深刻的瞭解,我們可採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背誦。另外可讓學生先背喜歡的句子,然後再背其它句子。或者採用小組互助的形式背誦。

  四佈置作業。

  做課後作業題第4、5題。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