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複習資料華東師大

  複習是七年級學生完成學習歷史知識任務的必要環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一***

  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一、春秋戰國時期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2

  春秋時代:起至時間: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特點:a、周王室的實力和威望一落千丈。b、諸侯各自為政,進入了列國並立的時代。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P32

  爭霸的內容實質: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

  爭霸的根本原因:任用賢才,改革內政,發展經濟,訓練軍隊。

  作用:a、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但客觀上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b、體現了統一的趨勢,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 齊桓公稱霸***首霸中原*** P34

  1、背景***原因、條件***:

  ***1***經濟上:齊國擁有山海漁鹽之利的優越條件;

  ***2***政治上: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經濟,齊國富強;

  2、稱霸手段: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

  3、稱霸標誌:公元前651年,葵丘盟會。

  戰國時代:起至時間: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特點:周王室王權衰微,各大國連年征戰,互相兼併。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三家分晉***《戰國形勢圖》P33

  二、商鞅變法P34--35

  1、時間——在秦孝公支援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3、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D、編制戶口

  4、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5、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鬥爭。

  6、啟示:a、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b、善於用人,勇於改革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關鍵。c、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艱難和曲折。d、改革家要有開拓創新、堅持不懈的精神。

  三、都江堰: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災害主持:秦國蜀守李冰

  地點:四川成都以北 功能:防洪蓄水灌溉

  意義:使成都平原變成沃野良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P36

  ***二***

  “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一、劉邦建國

  “楚戰漢爭”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為爭奪地位而進行的戰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P53

  劉邦取勝和項羽失敗的原因:***見課本P53小字***

  二、休養生息

  1、漢朝初期的社會景象:人口減少、經濟蕭條、糧食奇缺

  2、原因:a、漢初經濟蕭條,須恢復發展生產b、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

  3、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內容 P54

  解甲歸田、勸民返鄉、釋奴為民、十五稅一

  三、文景之治 P55

  1、內容:a、輕搖薄賦 ***減輕田租、慎用民力***b、減輕刑罰

  2、作用:鞏固西漢統治,推動經濟發展,奠定強盛基礎。

  第11課 統一國家的鞏固

  一、穩固大一統局面的條件***P57***與措施

  ***一***、軍事***鞏固邊疆***①北擊匈奴②河西屯邊③西南開發④東北拓展

  ***二***、政治:①頒佈“推恩令”,削弱封國勢力②強化監察制,中央設司隸校尉,在地方設刺史,監督地方官員③、建立地方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三***、經濟措施:①製造錢幣***廢半兩錢,該五銖錢***②把地方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③、興修水利***開鑿六輔渠和白渠、治理黃河***

  ***四***、思想文化措施***重視經書重寫、“獨尊儒術”、興辦太學***P57-59

  二、年號紀年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正是建立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P60

  三、歷史影響:使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西漢王朝出現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的局面,儒家思想從此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四、啟示:國家統一是一個民族強盛的基礎,國家強盛既依靠政治穩定和軍事實力,也依靠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堅持科教興國戰略,重視教育,人才培養、科技發展,全面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三***

  東漢的盛衰

  一、東漢的概念:***課本P64***

  二、西漢衰亡的原因:社會貧富分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西漢滅亡的標誌:公元9年,王莽廢西漢黃帝,建立“新朝”

  對王莽新政的評價:是一場失敗的改革,不但沒有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

  三、光武中興 P64

  1、特徵:a、以柔術之天下 b、注重文治

  2、內容:a、釋放和禁止虐殺奴婢b、廢除捐稅、減輕田租c、提倡節儉、精簡機構d、整頓吏治 e、擴大太學、興辦地方官學——郡國學

  3、作用:東漢社會呈現出較為安定繁榮的景象,由衰弱轉入重新興盛。

  4、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

  四、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a、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輕搖薄賦b、善於用人、納諫c、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d、有效政策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五、東漢衰敗 P66

  1、社會表現:a、官僚地主兼併土地b、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權

  c、地方左右舉官的輿論d、大地主擁有徒附與家兵

  2、原因:a、年幼的黃帝被各種政治勢力所左右b、地方割據勢力猖獗c、農民起義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