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教學反思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是七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的一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本課用“多媒體”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自學、交流使學生充分的動了起來***動手、動腦、動口***這避免了以前老師單講和學生單聽的死板氣氛且學生實際的收穫也增強了***一些基礎的問題能自己解決;自信心得到增強***同時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鍛鍊。但這節課也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教師缺乏激情,是教學效果收效一般;愛國主義教育昇華的不夠,是的學生的熱情不飽滿***

  範文二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是七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的一課,主要講述了在清朝初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清政府設定臺灣府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以及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侵略者,保衛我國東北地區這兩個歷史事件,歸屬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這一主題下。在本課的教學後,我反思如下:

  一、成功的地方

  1、文字資料的合理運用:如匯入時使用的《復臺詩》、鄭成功緻荷蘭殖民者頭目的信件、張學良評價鄭成功的詩、清政府內部對臺灣不同意見的兩則材料、課本中動腦筋的材料等,讓學生在學習使用材料的同時,學會論從史出。

  2、視訊和圖片資料的合理運用:如帶著問題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視訊、雅克薩之戰的動態圖、《尼布楚條約》的動態圖,給初一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符合其認知規律。

  3、小組合作中探究問題的設定:如“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收復臺灣?”“我們如何來評價鄭成功?”“清政府入駐臺灣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最大不同是什麼?”“課本中動腦筋問題的討論。”“有人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武力威脅之下,強迫沙俄籤的不平等條約,你這麼看待這個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師生共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4、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不足的地方

  1、關於《尼布楚條約》是否是不平等條約的討論,教師提供的材料還不夠豐富,學生的討論由此受限。

  2、對於初一的學生而言,課堂容量稍大,在程度比較好的班級可以完成,在程度稍低的班級就會比較吃力。

  範文三

  本節課作為初一下冊的重點章目,這不僅是因為本課涉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發展,更重要的是本課潛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鬥爭的精神。同時,由於涉及到臺灣的敏感問題,所以在教授的過程中有必要聯絡時事政治。但這樣由於聯絡過往的知識造成跨度極大,而且縱深方面不好掌握。

  本節課的條理很清晰,重點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事件、清政府設定臺灣府,中俄雅克薩之戰,中俄《尼布楚條約》。在講述鄭成功時,我選擇的是播放下載的錄音剪輯,提出有關人物的問題,在他們在聽中自己把握有效資訊。結果效果非常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我的引導下,理解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背景和條件。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怎麼辦?我最初採取的是學生自由閱讀,總結。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佳。課後,我仔細想了想,其實可以從軍事作戰方面進行講評。,另外鄭成功收復臺灣這個框題的情感目標非常重要,而且歷史學習也要聯絡實際,這就是以史為鑑。同時在課下可以設定這樣開放性問題:目前,我們知道的臺灣是一個什麼現狀?你對現今臺灣的出路持何觀點?但是由於七年級時事的知識面較窄,所以有些難度。所以前面要有所鋪墊。

  對於請學生雅克薩之戰的講評,主要設定質疑,比如說為什麼17世紀時我國東南***荷蘭人佔領臺灣***,東北***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邊疆問題不斷?雅克薩之戰可清軍大獲全勝,為什麼《尼布楚條約》還規定把中國的一部分土地讓給俄國呢?然後在出示《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的課件,讓學生自己複述條約內容。但是,我忽視的一點是沒有做到歷史的前後聯絡,在背20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時,我才恍然發現導語的設定存在問題,正是由於19課講述的東南、東北出現了一系列的邊疆問題,所以進一步鞏固邊疆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任務才迫在眉睫,所以清政府才對西藏、新疆、蒙古額外重視,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