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

  語文版八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家整理了語文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的古詩,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版八年級下語文古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啊!又由於這裡人跡罕到,“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洌,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稱讚兩位賢隱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樑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象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汙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清平樂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並非只在純客觀地作素描。

  作者這首詞是從農村的一個非勞動環境中看到一些非勞動成員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農村有生機、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兩句是作者望中所見,鏡頭稍遠。“茅簷低小”,鄧《箋》引杜甫《絕句漫興》:“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此正寫南宋當時農村生活條件並不很好。如果不走近這低小的茅簷下,是看不到這戶人家的活動,也聽不到人們講話的聲音的。第二句點明茅屋距小溪不遠,而溪上草已返青,實暗用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語意,說明春到農村,生機無限,又是農忙季節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邐行來,及至走近村舍茅簷,卻聽到一陣用吳音對話的聲音,使自己感到親切悅耳即所謂“相媚好”,這才發現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勞動,只有一對老夫婦留在家裡,娓娓地敘家常。所以用了一個反問句:“這是誰家的老人呢?”然後轉入對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繪。這樣講,主客觀層次較為分明,比把“醉”的主語指翁媼似更合情理。

  下片寫大兒鋤豆,中兒編織雞籠,都是寫非正式勞動成員在搞一些副業性質的勞動。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並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閒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乾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這實際上是從《莊子•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遊”的描寫化出,卻比《莊子》寫得更為生動,更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別是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閒適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鷓鴣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的詞多以清麗婉轉、幽怨悽側著稱,屬婉約一宗;而這首詞卻氣勢磅礴,奔放有力,是李詞中少有的浪漫主義豪放詞。梁啟超評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真是一語中的,指出了此詞的特色。

  上片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圖。其中“接”“連”兩字將“天”、“雲濤”、“曉霧”組成的壯闊畫面寫動,寫活。“星河”“轉”和“千帆”“舞”將乘船人在船上的感覺逼真的傳遞給讀者。這裡的“舞”和“轉”是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由於船在舞,所以覺得星河在轉。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於生活的真實感,也符合詩人夢境的特點,虛實結合。“彷彿”以下三句,寫詞人夢見天帝,天帝態度溫和地問:“你要到哪兒去呀?” 看似很平常的一句問話,卻飽含詞人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理想。這是多麼仁厚的帝王呀!他是這樣關心一個陌生的路人。聯想那位置人民於水火、畏敵如虎狼、只顧自己一路奔逃的宋高宗,讀者不難理解到這一點。

  下片開頭寫詞人的回答,其中“我報路長嗟日暮”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呼應,是跨越兩片的橋樑。“路長”、“日暮”是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同時也是化用了《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的“吾日暮途窮遠”和屈原《離騷》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詞人在這裡取“路長”、“日暮”意在顯露“上下求索”的意念和過程,與後面“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傾訴的是詞人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的苦悶。結尾處詞人寫 “九萬里風鵬正舉”,又是緊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動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像,化用《莊子•逍遙遊》裡的句子,進一步對風進行烘托描繪,境界更加巨集闊。在大鵬高舉的時刻,詞人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謂是豪氣沖天,一往無前。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

  采薇 <<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小雅.采薇

  [今譯]往日離家出征,楊柳輕柔,隨風而舞。如今返回故鄉,紛紛雪花,漫天飄飛。

  [賞析]《采薇》是一首寫一位被遣戍邊的兵士從出征到回家的詩歌。這四句,是詩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這兩組疊詞,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態、大雪的飛舞飄揚描繪得十分肯體、生動,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這一徵人的內心世界。“楊柳依依”表現他春天出征時對故鄉、親人戀戀不捨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們聯想到他在征程中經受的許多磨難,並襯托出他在返家時滿懷哀傷悲憤心情。清人王夫之說這四句詩“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朝天子 詠喇叭 王磬

  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註釋:

  1. 朝天子:曲牌名。

  2. 嗩吶:與喇叭相似的一種樂器。這裡喇叭和嗩吶都隱指宦官。

  3. 水盡鵝飛罷:形容把百姓的財產搜刮乾淨。

  譯文:

  喇叭和嗩吶,

  曲兒雖然小,腔調卻很大。

  官船來往亂糟糟,

  全靠你來抬身價。

  軍人聽了軍人愁,

  百姓聽了百姓怕。

  哪裡能辨別出真和假?

  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

  又吹傷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乾枯鵝也飛跑啦

  賞析: 作者王磐1470?—1530?,字鴻漸,號西樓,高郵今江蘇高郵人。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華,不樂仕進,雅好詞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樓樂府》。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語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悲慘的現實生活。《朝天子 詠喇叭》是他的代表作品。曲中寫到:喇叭,嗩吶,可以吹奏的曲子都很簡單,但音量特別大,能蓋過一切。不論官兒大的,官兒小的,所有的官船今天來明天去如穿梭一般,全靠了喇叭、嗩吶的高嗓門來抬高身價。當地的官兒聽了,官怕;當地的平民百姓聽了,民怕;昏頭昏腦地哪裡還辨什麼真和假。喇叭嗩吶天天吹,吹得地方上官庫見了底,平民百姓斷了糧,都傾家蕩產變成了窮光蛋。

  這首散曲作於明代武宗正德年間,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宦官裝腔作勢地醜惡面目,同時也揭露了他們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據蔣一葵《堯山堂外記》中載:“正德間閹寺當權,往來河下無虛日,每到輒吹號頭,齊征夫,民不堪命,西樓乃作《詠喇叭》以嘲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王磐作這首散曲的用意。

  從寫作上看,這首散曲可分為三層。前六句狀物,其中“曲兒小”二句抓住“喇叭”,“嗩吶”的特徵,通過“曲兒”的“小”和“腔兒”的“大”的對比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兒”本來很小,很細,但是聲音經過“腔兒”的放大,就能傳揚四方。這裡借“曲兒小,腔兒大”來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態,諷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屬宮廷中供使喚的奴才,地位本來低下,卻倚仗帝王的寵信大擺威風。他們一出皇宮,就狐假虎威,裝腔作勢,氣焰囂張,先前的唯唯諾諾,奴顏婢膝煙消雲散,前後判若兩人。“ 曲兒小,腔兒大”最能表現宦官的無恥情態,極富諷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亂如麻”的特點,“亂”表現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醜惡面目。他們在河中橫衝直撞,為非作歹,如入無人之境;“如麻”極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驕橫野蠻的情態。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價”一句指的是宦官裝腔作勢的醜態。“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嗩吶”;實際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統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顯。宦官如此放肆,正因為有最高統治者做他們的靠山。這裡作者對當權者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對宦官剝削人民欺壓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揭露。進一步說明社會風氣的腐敗。

  中間三句從聽覺方面分別就“軍”和“民”兩個方面剖析了宦官給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愁”是這一層的中心。“軍”為何而愁?原來,明代中葉,社會黑暗,宦官當權,他們不僅是皇帝的侍從,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鷹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統治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們慣於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所以,軍官士兵一聽說宦官要來,都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地恭維捧場,深怕萬一有什麼閃失, 被他們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為何而愁?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抽丁,徵稅,納捐。這些宦官“手把文書口稱敕”白居易《賣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勢壓人,同時表面上又裝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順的樣子,手段陰險而毒辣。“哪裡”一句依前兩句而來,宦官的危害使人民聞風而“驚”,聞聲而“怕”。這樣,地痞流氓有機可乘,以假亂真,冒名頂替,趁火打劫。這一句是前兩句的延伸和總結。作者猛烈地抨擊了宦官專權的罪惡,他們把整個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使得人人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說上面一層,作者是從整個社會這一角度來反映宦官的罪惡,那麼,最後三句是從宦官對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來著筆的。

  “吹翻了這家”是近指,“吹傷了那家”是遠指,遠近結合,可見範圍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盡鵝飛罷”,這一句從危害的程度來說。“水盡鵝飛”這裡有兩層意思:首先,這裡是借“水盡鵝飛”比喻民財全部被搜刮乾淨,人民為了繳糧納稅,已經傾家蕩產,糧無粟粒,錢無分文。其次,這兒的“水盡鵝飛”跟”竭澤而漁“是同意語,作者嚴整地警告統治者,你們這樣做,只能進一步加重人民的負擔,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尋苦果。這一層作者從廣和深兩方面分析了宦官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諷刺了宦官在運河沿岸裝腔作勢,,魚肉百姓的罪惡行徑,傳達了人民對宦官的恨。

  王磬的《朝天子•詠喇叭》託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結構上,全面圍繞“吹”字來組織文字,言“吹”之狀,寫“吹”之果,繪統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群眾對“吹”之恨。層層推進,有條不紊。以“樂”聲來抒“憤”情,一針見血地揭示了封建統治者與百姓的對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寫法上,運用誇張和諷刺的手法將喇叭與宦官相聯絡,“性發於此而義歸於彼”,把所詠的物於所諷的人關合的相當巧妙,使人讀後非常痛快。這首散曲取材精當,比擬恰當,很富有諷刺性,像這樣針對當權者嬉笑怒罵的作品,在曲壇上是比較少見的。

  納蘭性德《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背景介紹:納蘭性德是明珠的長子,1682年伴隨康熙帝出山海關,祭祀長白山。 算起來納蘭性德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鬆,卻是個得了癆病的年輕男子,有抱負志向有心無力似的。也難怪30歲就英年早逝了。

  山一程,水一程描寫的是一路上的風景,也有了峰迴路轉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個趕路的行者坐在馬上,回頭看看身後走過的路的感嘆。如果說山一程,水一程寫的是身後走過的路,那麼身向榆關寫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資料得知榆關乃是山海關,“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語言,猶如“那廝”“那處”,人在什麼時候會脫口而出俗語,很顯然是在放鬆和高興的時候。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頗有些激動的,甚至有些豪邁的情趣。

  夜深千帳燈,寫出了皇上遠行時候的壯觀。想象一下那副場景吧,風雪中,藍的發黑的夜空下,一個個帳篷裡透出的暖色調的黃色油燈,在群山裡,一路綿延過去。那是多麼壯觀的景象!不過為什麼不是萬帳燈呢?我認為萬字更體現詩人豪邁,直抒胸意的特點。而千字用在這裡,既有壯觀的意思,又不誇張,也表明作者是個謹慎,內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計就用萬字了。

  風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時間,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對仗工整。風雪夜,作者失眠了,於是數著更數,感慨萬千,又開始思鄉了。不是故園無此聲,而是在故園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讓自己沒有機會觀察這風雪,在溫暖的家裡也不會覺得寒冷。而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

  總的來說,寫的很傳神動情,可是狀觀處體現不出作者的大氣魄。可能和他宦官家庭出身,父親謹慎為官的教育有關。

  十五從軍徵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上錄《十五從軍徵》,《古今樂錄》、《古詩源》等均作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五將它列入“樑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徵”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這裡,我們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並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徵”以下的詩句。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徵”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徵”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十年與家人失去聯絡,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於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途中與鄉里人的對話。老兵,“道逢鄉里人”,便迫不及待地問道:“家中有阿誰?”“鄉里人”答道:“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反映其在久別家鄉之後、返鄉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願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了久別家鄉的返鄉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其實,“鄉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

  老兵家中的情況究竟怎樣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後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樑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兔”與“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樑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於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裡構成的是一幅多麼悲涼的景象啊!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呢?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於: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穀”四句所表現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了上文——鄉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後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後兩句於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老兵心中的悲哀。這裡,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後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儘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絡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漢樂府《長歌行》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採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蒐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註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蒐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晒乾。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佈,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鬱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裡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晒乾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送別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有歸不歸。

  這首出自隋朝的《送別》,其作者已無法考證,然而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據說,折柳送別的風俗始於漢代。古人贈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樹速長,角它送友意味著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而纖柔細軟的聊絲則象徵著情意綿綿;二是柳與“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而我們今天從詩歌中所看到的用“柳”來表現離情別緒的詩句,要早於這種“習俗”。早在《詩經•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那令人蕩氣迴腸的詩句。

  八年級語文課外古詩題西林壁全詩賞析

  題西林壁

  詩人: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古詩賞析

  【註釋】

  ①西林:即廬山西林寺。

  ②緣:因為。

  ③此山:指的是廬山。

  ④側:側面。

  ⑤各不同:不相同。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說明了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域性,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彷彿自己也聰明瞭一些。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併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位於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的廬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 ”的美稱。這裡不僅岡巒環列,山峰多達九十餘座,而且長年雲霧繚繞,煙雨瀰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色,為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唐朝詩人錢起這樣寫道: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

  廬山的風雨雲霧使詩人感到驚異駭怪。廬山如此神奇莫測,似乎在於雲煙霧靄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詩人蘇軾卻以他獨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這便是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後就得常來常往。於是他 “往來山南北十餘日”最後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在這裡,詩人透過雲霧的迷紗打算直接體認廬山本體。你看,他從橫裡看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嶺;再從側面端詳,則是座座奇峰。無論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觀,所見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蘇軾並沒有象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止於驚歎和迷惘,而是進一步地思索: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畢竟是區域性景緻,而並非廬山的本來面目。原因就在於遊人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統觀全貌,一味山間留連,“見木不見林”,自然難見其本象。

  結尾二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難道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嗎?小而言之,我們研討某個問題時,不是也有因為鑽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嗎?我們從事某項工作時,不是有時也由於糾纏一些枝節而難以自拔嗎?大而言之,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不是常常也有限於某一區域性或某一方面的偏見而未能著眼於全域性,把握不住客觀事物本質嗎?…… 這一切不都是由於當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廬山真面目”的結果嗎?這種種人生境遇與遊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首小詩激起人們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徵,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昇華為理性王國裡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麼千百次的把後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猜你感興趣:

1.八年級下冊語文書必背古詩

2.語文八年級下冊古詩詞

3.八年級下冊語文書人教版附錄古詩

4.8年級下冊語文書古詩

5.八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及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