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考試題

  語文考試可以幫助語文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積累·運用***30分***

  1、在橫線上,給加點字注音或依據拼音寫漢字。***4分***

  有的所錯過的,時不復返,機不再來,屬於永遠的錯過,但因為你善於細細咀嚼*** ***這錯過的苦果,竟能從chóu悵中昇華出憬*** ***悟,乃至於釀出詩意與哲理……時我們雖然錯過,只要我們立刻意識到了,並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lán於既倒,我們多半也還可以使錯過轉化為掌握 。劉心武《錯過》

  2、在下列個小題的橫線上,寫出相應的詩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1*** ,燕然未勒歸無計。***作者 《漁家傲》***

  ***2***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表達詩人豁達的胸懷和奮發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的詩句是: , 。

  ***3***李商隱《無題》中的 , 描寫了堅貞不渝的愛情,至死不變的思念。

  ***4***愛惜芳心莫輕吐, 。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5***詩家清景在新春, 。***楊巨源《城東早春》***

  ***6*** ,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 》***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構思新穎,匠心獨運,值得一讀。B、我們都應該正視自己的缺點,如果有了毛病就諱莫如深,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最後往往事與願違。C、如今商家廠家為釣人們的胃口,可謂煞費心機。D、世博園裡的花卉爭奇鬥豔,栩栩如生。

  4、下面語段中劃線的三個句子都有表達錯誤,請把它們找出來,並改正。***3分***

  “公眾健康知識普及科技行動”是“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的十項重點任務之一。①該行動的目標是面對全民健康科技需求,篩選醫療衛生保健等科技知識,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路、講座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健康知識,②發動億萬民眾學習健康科學知識,建立科學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科技技能,提升健康意識,促進科學生活,③逐步形成“學健康知識、用健康技術、促健康快樂”。

  第 句,修改意見: 。

  第 句,修改意見: 。

  第 句,修改意見: 。

  5、名著閱讀題***6分***魯智深是《水滸傳》中的一個主要人物,請舉例談談他心直口快、疾惡如仇、見義勇為的性格特徵,並說說他是否是一個魯莽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後面的問題。***4分***

  隨著“低碳”成為兩會關鍵詞,以及先前哥本哈根峰會的失敗,環保觀念日漸深入人心,全國中小學正掀起建立“低碳校園”的活動,讓更多的孩子們瞭解“低碳生活”的含義,人人爭當環保衛士。

  材料一 某小學開展了 “做四好少年創低碳綠色校園”系列活動。學校通過校園廣播站、櫥窗、國旗下講話等多種形式宣傳低碳理念,倡導低碳生活;開展以“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為內容的節約資源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

  材料二 成都市某中學,不僅學校的宣傳欄裡面有很多與環保相關的知識,在教學樓一樓大廳裡面也展放了學生用廢舊的塑料紙、易拉罐製作裝飾的展板,各式各樣的宣傳海報也貼在學校比較醒目的地方。

  材料三 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7所高校的百餘名大學生身穿報紙做的衣服,頭戴廢舊塑料帽子,用別開生面的行為藝術宣傳環保低碳生活,號召市民共同“減碳”。

  ***1***從以上材料可以得出一個什麼結論? ***2 分***

  ***2***請你對學校開展“低碳校園”活動的提出自己的建議。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60分******一***、詩歌欣賞***5分***

  7、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5分***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文學觀點? 試做簡要分析。***3分***

  ***2***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後世廣為傳誦,你從這句詩中領悟到了什麼?談談你的感受。***2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15分***

  [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任末①年十四,負笈②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③,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④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常以淨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節選自王嘉《拾遺記》***

  [注]:①任末,東漢新繁人,字叔本,少習《齊詩》,學識淵博,遊京師,教授十年。②笈:書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稱,點燃後可照明。

  8、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嘗趨百里外*** ******3***夫人好學,雖死猶存*** ******4***題其衣裳*** ***

  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2***人若不學,則何以成?

  10、用自己的話說說甲文中“餘”加冠以後求師的情況。***3分***

  11、請選用一句詩或對聯來概括這兩段文字體現出來的共同意思,並簡要說明理由。***4分***

  詩句或對聯: ***1分***

  理由:

  ***三***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題。***10分***

  乾旱持續水資源需合理調配 劉效仁

  ①《2010中國環境綠皮書》指出,國際公認的人均缺水警戒線是1000立方米。北京以2005年人口為基數,全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248立方米,僅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不到1/8和全球水平的約1/20。“形象地說就是,如果全球人均有一暖瓶水,中國人均有一杯水,北京人均卻只有一口水。” 目前,因旱災已致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市5000多萬人受災,損失十分嚴重。我們應該看到一個嚴峻的現實,即我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時空分佈不均的矛盾在短期內難以緩解。

  ②一邊是西南偏遠省區的持續乾旱,另一邊是大城市奢侈地消費水資源。作為嚴重的缺水城市,在北京,僅洗浴中心洗澡一項每年消耗的水資源就高達8160萬噸,相當於41個昆明湖水。在大城市,除了洗浴是耗水大項之外,還有洗車用水、城市綠地澆灌也同樣耗費大量水資源。由於城市水價長期低廉,不能對消費者形成約束;市民家庭尚未全面推廣節水龍頭,不能實現水資源的迴圈使用;城市輸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漏失率高,公共用水日常浪費嚴重;再加上不少城市在汙水處理回用、海水與雨水利用等方面仍處於較低水平甚至空白狀態,都使日益匱乏的水資源供求矛盾加劇。

  ③看來,建立適合國情的水資源調配機制已成為必由之路。首先,可以從技術層面做起,比如推廣節水技改和節水型器具,推廣無水洗車、節水灌溉以及雨水的採集迴圈利用等。其次,可以考慮試行市場交易制度,建立水資源市場的合理價格體系,以經濟槓桿督促公民在生活中養成節水的好習慣。第三,可以實行上下游補償機制,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對後進地區城市和鄉村的反哺。第四,尤其需要建立全域性性的水資源調配製度。對一個流域或行政區的可利用水資源,應在加強政府巨集觀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前提下,採取法律、經濟、行政和科技等多種手段,形成一體化的水資源管理責任目標體系,對浪費水的行為堅決進行查究與問責。***摘《光明日報》有刪改***

  12、第①自然段列舉北京的事例有什麼作用?***3分***

  13、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水資源需要合理調配”這一觀點的?請試做分析。***3分***

  14、根據對文章的理解,請用自己的話說說在城市生活中如何做到節約用水?***4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5—18題。***12分***

  科技實現空中取水 薛世平

  ①大氣中蘊藏著豐富的水分。據科學探測,大氣中的水量是世界所有河流水量總和的8倍,但由於分佈不均,造成了一些地方長期乾旱缺水的狀況。長期以來,科研人員一直想方設法從尚未被開發利用的資源——空氣中取水。

  ②對於人工降雨,人們都很熟悉。目前這種技術較為成熟,但要在雲層富含水汽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③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相繼開發出一些利用大氣中水汽的新方法:日本科學家用玻璃纖維製成600米高的“人造山脈”的方法降雨;英國科學家發明了電離降雨技術;俄羅斯科學家發明了在晴天無雲的情況下進行補償降雨的方法,但是目前以上技術都尚未達到商業化應用的水平。

  ④自然界中有不少生物具有從空中取水的本領。奈米比亞沙漠中有一種獨特的昆蟲——奈米比亞沙漠甲蟲,能從由海上飄到沙漠的霧中收集所需的一切水分。通常在晚上或者清晨,沙漠甲蟲迎著霧調整甲殼的角度收集溼氣,溼氣凝聚成水滴後沿著甲殼邊緣的小槽流入甲蟲口中。

  ⑤年輕的英國建築師馬修·帕克斯在奈米比亞大學水文中心的設計方案中就採用了這種理念。他的建築利用大塊網眼稠密的網來收集溼氣,一旦網眼裡的水飽和了,多餘的水就沿著水槽流入建築物下方的儲水罐。水流走後網眼空了,又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水分。這種大樓,能在世界上某些最為乾燥的地方收集到足夠的水供自身使用。

  ⑥兩名以色列工學院的研究生約瑟夫·科裡和埃亞勒·馬勒卡發明了一種可在幾乎任何氣候條件下從空氣中收集露水並轉化為淡水的簡易方法——“水空氣”***WatAir***。用一塊塊板材做成倒金字塔形的採集器,一套面積為315平方英尺的裝置每天可從空氣中提取至少48升淡水。只要採集器的數量夠多,即使在偏遠和受到汙染的地區也能每天無限量供應淡水。

  ⑦ “集霧器”適用於許多國家。智利的一些村莊也用類似的網來收集從南太平洋吹到乾旱沿海地區的海霧。在政府的支援下,地處沙漠邊緣的丘恩貢果村村民大膽引進這項截霧取水的新技術。全部工程包括一片截霧的網陣和一個水處理廠:仿照蛛網織造的細網每張面積48平方米,擇易成霧的地段排成網陣,使穿行其間的濃霧反覆被攔截;吸水性較強的纖維浸滿水分後,水滴開始自上而下順網面匯聚到網下流槽裡,經管道送往水處理廠,經過濾、淨化就成了新水源。該項工程平均每天可供水10580升,每天每戶村民可得到120升生活用水。

  ⑧中國的科技工作者也不甘落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利用奈米技術研發出一種可以有效從空氣中捕獲水的尼龍纖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纖維製造的大網可在偏僻和乾旱的地區設立起來,為化解旱情盡一份力。***摘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15、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所介紹的 “空氣取水”的方法。***3分***

  16、第⑤自然段劃線句中的“這種理念”具體指什麼?***2分***

  17、截霧取水技術與人工降雨相比具有哪些優勢?***3分***

  18、請聯絡實際說說“空氣中取水”的前景如何?為什麼?***4分***

  ***五***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19—23題。***18分***

  不需要註釋的生命 祝勇

  ①曾經覺得,註釋是那般重要。記得有一次,一位年輕的朋友在編輯一本美國著名漢學家有關中國文化的專著時,將書後十幾萬字的註釋全部刪去,令我那麼的心疼。我對他說,作者在那些註釋裡面凝結的心血,並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沒有了註釋,這本書將不再完美。

  ②紅塵素居,碌碌諸事中,有的時候,我們是那麼的需要一些註釋,不論是註釋自己,還是註釋周圍的人,註釋整個世界。

  ③詩人以“離人心上秋”來註釋“愁”,以“黃雞紫蟹堪攜酒,紅樹青山好放船”來註釋“樂”,以“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註釋“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為聞”來註釋“痛”,而我們在一個春天芳香的夜晚開始伏案寫下的日記,亦是對自己生命的註釋啊。

  ④我們已經習慣於給自己的生命一個註釋。我們鍛鍊身體,是因為世界等著我們去創造;我們種花蒔草,是因為它們的枝脈可以染綠我們的心靈……而每當做錯一件事情,我們又總是百般地想給對方一個解釋,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註釋,來贏得一點點的諒解以及內心的安寧。可是啊,我親愛的朋友,有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註釋的,不論是我們的思想,還是我們的行為。沉默中,心有靈犀的人自能心領神會,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費盡口舌他仍會茫然不知。

  ⑤相傳世尊一日在靈山會上,拈一枝金婆羅花示眾。時眾皆默然,不得其要領,只有迦葉尊者破顏而笑,於是佛祖便將其“微妙法門”傳給了迦葉。禪宗《無門關》第六則記載的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麼的令人心動。

  ⑥禪宗講求“不立文字”“以心傳心”,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需彼此註釋而“心有靈犀一點通”,該是一個多麼動人的境界啊!

  ⑦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沒必要詮釋自己;管寧割席與友斷交,亦毋須多言一句。最欽佩古時話本里那些特立獨行、從不多言的英雄。他們或殺身取義,或拔刀助友,絕不多說一句,從來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加上一段長長的註解。好漢武松本可不上景陽岡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機會逃跑,可他寧肯將卸下的木枷重新戴上,一步步投孟州而來……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會豎起大拇指,由衷地說一聲:“好!”

  ⑧言傳是必要的,可意會卻是更高的境界。當我們溫柔相對,讓我們什麼都別說,因為一切的解釋,一切的評說,都有可能使我們之間的那汪意境褪色……***選自《讀者》有刪改***

  19、請仿照劃線句子的格式,再續寫兩句。***4分***

  20、結合文中的語境,說說下列句中黑體詞語的含義。***2分***

  ①曾經覺得,註釋是那般重要。

  ②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需彼此註釋而“心有靈犀一點通”,該是一個多麼動人的境界啊!

  2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表明生命需要註釋的?***4分***

  22、文章列舉了迦葉尊者、俞伯牙、管寧、武松等人的例子,是為了說明什麼道理?請簡要概括。***3分***

  23、對作者的生命不需註釋的觀點,你怎樣看?請作簡要敘述。***5分***

  三、表達與交流***60分***

  24、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在短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中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年輕畫家瓊珊不幸染上了肺炎,生命垂危。她固執地認為窗外飄零的藤葉就是自己生命的昭示,當最後一片葉子掉落,就是她生命終結的時刻。老畫家貝爾曼冒雨畫出終生追求的傑作——最後一片常春藤葉,喚起了瓊珊對生命的渴望。瓊珊憑著這一片綠葉頑強地活了下來。

  小小的一片綠葉,卻蓬勃了一個年輕的生命。其實,在你生命的某一個季節裡,也會有這樣一片綠葉: 一個微笑、一次鼓勵、一張獎狀……它是你生命之樹常青的力量,是你向太陽出發的希望。請以“留住生命裡的一片綠葉”為題目,寫一篇作文。

  寫作要求:***1***、不少於600字。***2***、字跡工整,書寫清楚***達到此項要求,評分時可獎勵2分***。

          ***3***、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地名、班名、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