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消費論文

  消費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的、文化的或社會的行為,更是一種政治實踐的行動策略和社會控制的治理技術。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社會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身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中學生,幸運地得到享受社會發展與可以進步的偉大成果的機會。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帶動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同時又牽引著消費水平的升高。對與受到過十幾年教育的中學生而言,隨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消費才趨向合理;但著只是一部分中學生,有不少中學生,正因為社會的不斷進步,產生逆反心理,另自己的思想止步了,才會導致傾向不良消費。

  出現這樣的消費行為,最大的原因和影響在於消費心理上的不同,而消費心理卻又客觀地由思想道德水平控制,這樣的消費心理卻又被主觀地分為了四種: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攀比心理印發的消費還有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前三者都是不良消費的心理,由此才引出了中學生的不良消費。

  每逢新年,同學之間免不了互送小禮物。前幾年送賀卡,現在送的禮物價格越來越高。家長無奈地表示:“這樣過節,對家庭有壓力。不過人家的孩子都這樣,我也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頭來。”從家長抱怨的言語中可以瞭解到對於中學生的從眾消費持著不贊同的態度,但卻又無可奈何。而這盲目從眾是一種不可取的方式。

  求異心理是利用了中學生幼稚的好奇心所追求的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個性。中學生利用新穎的個人形象,突出自己,但這需要考慮個人付出的代價和經濟承受能力。就像小林,他的服裝總是怪怪的:褲子上左一個大兜右一個小兜,兜上還有許多環子,走起來叮噹作響。別小看他這身服飾,價格卻相當高的。所以中學生過分的求異心理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中學生的手機、電腦、MP3、電子辭典等“現代化裝備”不斷升級,由此帶來的“學費外支出”迅速增長。這種攀比之風還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這樣的攀比心理導致中學生無法正確看待自我,甚至迷失真正的自我表現,這樣的心理對中學生來說是不健康。

  中學生是新世紀的新一代的新新人類,因此我們應當做理智的消費者,持著求實的心理,踐行正確的原則。

  首先必須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一項調查表明,近40%的青少年以為自己有很多隻用一時便不再用的東西。這些商品多是憑一時衝動而購買,東西買回來後,卻發現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閒置一旁,造成浪費。

  除此之外,還在避免盲從,理性消費,避免跟風隨大流。而我們應當提倡綠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以新世紀的接班人的身份重新審視以往的消費觀念,保持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篇二

  ***一***青少年消費的特點

  青少年的消費具有衝動型、攀比性與盲目性。衝動消費是與實用消費相對。當看到一件產品,摸索一下,發覺不錯,便買下來,這屬於衝動性消費;而看見一件許久想得而未得的產品時才買,這屬於實用型消費。大多數青少年的消費活動都屬於衝動型的。攀比性是指青少年出於虛榮心理而購買。這種消費通常都是不當的或無用的,而且因此而產生的對某種產品的需求也是缺乏彈性的。盲目性是指青少年購物一易受表相迷惑而盲目行動,這種迷惑包括華麗的包裝、精緻的外表、世俗的流行以及名牌效應。高價者質量就好,低價者質量就差,這是盲目消費的群體所共有的心理。這些完全不考慮或部份忽略價效比的消費模式是青少年的消費量充滿了水,實際需求遠遠大於了真實需求。學校因此也成為了一個學習用品、禮品、食品等小宗商品的市場。

  ***二***學校管理方式對消費習慣的影響

  以我們學校為例,沒到放學時間絕不允許學生出校,這個制度限制了我們出去消費。其次,學校也沒有特別限制我們購買零食,這對學生的消費習慣並沒有造成好的影響。再者來說,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把子女當皇上供著,口袋裡的零花錢自然沒缺過。而有的學校,就拿麓山實驗學校為例,他們實行全封閉式。給學生的消費設定了三道防線。第一道吧,就是他們在校購買東西必須憑校園卡,沒有校園卡的則不許購買。第二道防線,學校裡商店比平時外面的商店價格更貴,很多學生自然不會在那消費。第三道防線,他們學校與家長進行溝通,要求家長給予適量的零花錢。

  ***三***青少年的金錢觀念

  金錢觀念在價值觀念中佔有著重要地位,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社會本質的認識以及生活態度的形成。而在具體層面上,它直接影響著人們***青少年***的消費心理與行為。

  1.金錢的作用有多大?

  可以說,最能反映金錢觀念的問題之一,就是關於“金錢是否是萬能的”。調查表明,對於“有錢就能辦到一切”的觀點,比例最多的被調查者***39.3%***表示不贊同的態度,其次為贊同的態度***34.7%***,再次為中性的“一般”態度***24.4%***;另外有極少數人***1.6%***表示“不清楚”。可見,持不贊同態度的人居於主要地位,同時表示贊同態度和中性態度的人也不少。

  有很多的家長會很疑惑,孩子的錢都用在哪了?而很多的孩子心中就是名牌,如何玩如何嗨!別人為什麼那麼有錢。大多數青少年帶著這種想法跟父母要錢,耍脾氣,而父母就會認為為什麼我們家孩子開支這麼大?別人家的孩子都沒怎麼花錢。然後就慢慢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道鴻溝。

  有很多孩子從根本上認為父母賺的錢就是給我花的。而有些父母對孩子就有著一味的寵愛。孩子要錢就給!

  面對過一個生日都如此大的開銷,有很多人非但不知節儉,還能夠大出手筆。我只能說,中國孩子的父母們,請你們節約啊!

  ***四***青少年的消費觀念

  隨著我國現代化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人民的生活走過了溫飽階段,正在邁向小康和富裕。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的質量意識也逐漸增強,從而引起了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方式正在由“節儉型”轉向“享受型”。在這種特殊的時期,青少年的消費觀念與心態呈現出一種什麼樣的態勢?

  [結 論]

  1、青少年的金錢觀念日益表現出現代特徵。儘管在金錢是否是萬能的這一觀念上他們的態度較為分散。但是,從總體上看,在金錢與人生目標的關係上,他們能夠正確看待金錢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且能夠擺正金錢在個人生活中的位置。 2、不論在一般的社會消費觀念方面,還是在具體的個人消費行為方面,青少年中主張“兼顧實惠和高標準”的人數比例是最大的。“勤儉節約”的觀念仍然得到了大多數青少年的認同。在花錢問題上,他們最鮮明地表現出兩種基本取向,即“勤儉節約”和“為人服務”。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決策問題上,多數青少年表現出了較理性的態度,換言之,並沒有呈現出不成熟的消費心理狀態。

  3、青少年中的大多數人並沒有對過分強調享樂而且是“即時享樂”的觀點給予認同,但還是可以看到他們中重視享受的傾向正在增強。

  4、在代際之間關於消費的問題上,多數父母仍對青少年的消費提出了較嚴格的要求,尤其是要求他們注意“勤儉節約”。

  篇三

  中學生是我們這個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個人消費也逐步增加,雖然中學生還屬於無收入階層,但在有些地方已成為消費領域的強勢群體。那麼我們的同學消費觀念如何?消費狀況到底怎樣?消費方向又如何?影響的因素又是什麼?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麼?就這些問題,我們設計了一份簡單明瞭的調查問卷表和簡要的訪問,對本年級同學做一次調查,共發放13份調查問卷,收回13份,整個調查過程得到同學們的支援與配合,進展順利,本文摘取幾方面作重點報告。

  零用錢的來源 通過對本次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我們的結果。從來自13份中學生的調查問卷中,98%的中學生零用錢都來自父母,基本是父母或其他長輩主動給予,很多家長可能有“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念頭,對子女的消費要求都儘量滿足,即使是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富有的家庭。在調查中,約有18%的同學表明假期有參加打工賺錢,說明了物質消費的比重遠大於精神消費,但那遠不能用來交學費及平時的日常花銷,長期的開支主要是依賴父母,對於月生活費,同學的生活費為600元的佔52%,;有62%的中學生還有餘額;38%的學生沒有餘額以及不夠用。由此可看出,大部份的家庭給孩子的生活費還是足夠,認為不夠用的可能是花銷太大或家庭困難及家長有意限制。比如,學生在消費中大都是憑著自己的喜好、興趣進行的,以致於某一項或幾項的支出超出限額。影響其他的正常消費。

  零用錢的流向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前中學生主要消費有幾大去向:一是買零食佔62%,充分體現了少年嘴饞的天性;二是買學習用品佔30%,說明這些同學在享受口福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自己添置些課外學習資料和文具用品。對書籍的消費相對較少。由此可見在學生的消費結構中物質消費佔了絕對的優勢。精神消費卻反而更少。文具和書刊的消費每年只在80元左右。三是,上網的消費,佔38%,這佔的比例也挺大的。

  同時我們還向廣西宜州市橋板村拉近屯的中小學生做了訪問,

  通過訪問結果知道,還是有學生的零花錢去向是購買學習用品,資料書,還有零食。

  中學生消費結構不合理,但消費趨向多元化目前社會中還嚴重存在同學追潮流,趕時髦,隨

  身佩帶手機、CD、MD等;有的同學迷戀網咖,把所有的零用錢都花在上網;還發現人情交往也是學生中一筆不少的開支,如交朋友,生日派對,封建節日相互宴請,甚至過早地涉入愛河。人情交往太多、太頻,既耗費錢財,也影響學習。作為中學生,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要過早和過多地涉及人情世故方面的問題。

  調查中還發現部份家長對中學生處理零用錢的態度不明朗,或許並不關注中學生的消費觀念,

  消費狀況;或許忙於工作、家務無暇顧及,聽之任之;還有部份家長把零用錢的多寡,作為激勵的籌碼,學習好,就多給一點零用錢,學習差就少給點,這樣,有些中學生為了多拿點零用錢就會採取一些不恰當的方法

  從初中到高中,同樣是學生,消費觀念卻已不同。初中時大多都是聽媽媽的話,頂多偷偷買一點自己想要的;而上了高中,學生開始變得大膽起來,美的東西也越來越趨近於個人喜好。此時,沒有長輩的正確指導,我們應該怎麼消費呢?

  ①應樹立“適度”的消費觀。適度,就是要適家境之度,適實用之度。有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東西很合胃口時,要想想父母賺錢的辛苦。現在的孩子並沒有體會得到錢的來之不易,不知道父母為了賺錢,有多麼的幸苦,而且,總覺得父母的錢取之不易,用之不竭。並且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存錢、理財之類的都是大人的事情。我在網上看過報導說中國的孩子理財觀念遠不如美國的孩子,因為,美國的孩子零花錢來自於替父母“打工”比如洗碗,掃掃地,擦擦車。而我們中國的孩子正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個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的消費水平的改善,和消費觀念的變遷,於是出現了出手闊綽的“貴族”,為了“面子”不惜付出高代價。而且認清消費也越來越中。廣告中生過早的受到社會風氣影響,向大人看齊,貴重物品的“禮尚往來”便造成了消費的錯誤觀念。⒉父母和長輩過分溺愛。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便把他們當成家裡的“小皇帝”,“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無論孩子的消費是否正當都予以滿足。有的節日特別是春節,有的學生的“壓歲錢”更 是多的數不勝數,家長給了又給,親戚也給不少.而作為中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有錢話到沒錢止,而他們花錢的地方相對而言是比較少的,於是,這部分“多餘”的錢就用來買手機等高價格消費品。這樣就等於縱容他們步入消費的誤區。中學生要防止盲目消費。盲目,就是不經大腦考慮就直接行動的意思。周圍的人都買一種流行的東西時,冷靜的想想它對自己是否真的有用。作為頭腦清晰思維靈敏的中學生,我們在做之前應該考慮到後果,而不是為了面子去趕潮流。中學生消費意識仍較差,容易產生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過於注重外表,在意別人的看法。吃、穿、用、行都講究名牌,原因就是名牌漂亮,更顯檔次,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同學之間都普遍存在一種心理,就是“別人有,我也要”,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別人有手機,我也要;別人有名牌鞋,我也要;別人吃的好,我也要……因而形成了一種畸形消費狀態。

  ②培養學生養成節儉的習慣首先,要提高學生對節儉重要性的認識。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奢侈消費則歷來為世人所不齒。古人云:“侈則多欲”,而“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諸葛亮告誡後人“儉以養德”是有見地的。高中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克服各種不良心理的誘惑,矯正不良的消費形態。不要將錢花在一些既昂貴,又不實用的物品上,應該學會購買物美價廉的商品。要更多的考慮父母賺錢的不容易,建立合理的消費開支預算,尋找科學合理的消費模式。其次,指導學生合理使用零花錢。怎樣使用零花錢是一個有關個人消費的問題,引導學生合理自己的零花錢,管好自己的零花錢,節儉儲蓄,應是養成學生節儉習慣的關鍵。比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成立“節儉小銀行”,同學們定期的把零用錢存起來,由專人負責計帳,到期末把錢取出來,花在有用的地方。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節儉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經濟意識和參與經濟活動能力,而且也有利於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

  對於這次訪問和調查,我們組針對問題做個總結,中學生消費存在浪費現象,許多不合理的消費頻頻出現,多數學生在娛樂方面的消費較高,而在學習方面消費較低,在此我們提倡合理消費,綠色消費,反對盲目消費過分消費。社會應加強和完善秩序,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引導高中生進行合理消費,增加適宜的消費專案,使高中生消費適得其所。

  這是我們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獲得的最深的體會。當然,在研究中,我們也通過自己研究的題目,發現了一些中學生消費心理的問題。不管是月光族,還是從眾,攀比心理等帶來的不合理的消費等問題都是實實在在,並且很普遍的發生在我們生活中,我們身旁的。這無疑是急需改變的現狀,當然,並不是僅憑我們幾個人的微薄力量就能改變,還需要更多的人發現這個問題,認識到它的嚴重性才行。 總之,高中生正確的消費觀的建立,離不開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