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級下冊政治教案

  初二政治課程的教授,都是有教案來做保障的。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湘教版八年級下政治教案

  第一單元

  第一節: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共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現階段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黨的基本路線堅定信念。

  ***2***能力目標:能夠通過具體的新聞事例說出反映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能夠從實際出發,分析我國現階段國情。

  ***3***知識點目標:建國以來,我國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優越性。

  難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教學途徑】 課前佈置:蒐集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所起的作用的新聞***多媒體教學***

  【設計思路】

  Ⅰ、匯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新聞,然後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展示:

  ***可以播放MTV《走進新時代》創設氛圍***

  綜合:這些說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一成就來之不易,可以說是歷經磨難的。***承轉***

  Ⅱ、新課學習:

  1、社會主義制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建國初期的情況***展示大量的圖片,使學生的認識更加形象化***

  ○改革開放之後***歌曲:《春天的故事》展示給學生***

  活動探究:***資料:學生在歷史與社會課程中做的調查--身邊的變化農民居住的變化,三組圖片*** 說一說:在你的身邊還有哪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變化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你能說出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嗎?

  ○暢想社會主義中國:請你說說我國在將來的20年會有什麼變化?

  活動探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材料展示:

  提出問題供學生探討:

  ***1***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2***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哪些差距?

  ***可以補充初級階段的表現,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科學技術水平、民族文化素質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還不完善。***

  面對這種局面,黨和政府採取了哪些對應措施?***承轉***

  3、黨的基本路線:

  ***播放flash動畫,使學生對黨的基本路線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事例討論:在1999年美國炸燬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後又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當時許多中國人都說這是美國的挑釁,我們不能忍氣吞聲等一些過激言行。可是,你知道我們黨和政府是採取怎樣的措施解決這些問題的嗎?

  請你說說採取這樣的措施依據是什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讀讀議議:***視時間而定,課外由學生自主完成***

  Ⅲ、課堂小結。***略***

  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概述

  目標教學,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教學評價為手段,以反饋--矯正為關鍵,並以此將教學過程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促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獲得最佳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體系

  我們將思想品德教學目標確定為道德認知領域,道德情感領域和道德行為領域。各領域的分類如下:

  ***一***道德認知領域

  學生對思品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可按由低到高的順序分為識記、領會、辨析三個層級。

  1.識記。“識記”是學習的最低層級的目標。它是指能回憶再現最基本的道德知識的能力,既能答出、背出、寫出本課基本道德觀點。

  2.領會。“領會”是認知領域中教學目標的第二層級,它是指初步理解所學道德知識的基本含意,即能正確地解釋或舉例說明本課的觀點和概念的內涵。領會是最低層次理解,著重於要學生對道德觀點或觀念瞭解透徹後,能利用該道德觀點和觀念與人交換意見。

  3.辨析。“辨析”是指將所學道德知識用於某一特定的具體的情景的能力。

  換一句話說,就是學生能運用所學的道德知識來判斷、分析、評價自己從來接觸過的材料中某種道德現象的是與非。辨析是較高層次的理解,著重於把抽象的道德知識運用於適當的情景中,正確地作出結論,解決問題。

  道德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編制,我們認為每個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應當列出其需要達到的學習水平,並用學生的具體行為加以說明。如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教學目標,我們是這樣表述的:識記:能說出常用的禮貌用語。

  領會:1.知道“你好、再見、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日常用語的用法。

  2.知道對人說話有禮貌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3.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對個人、社會有什麼好處。

  辨析:能辨別禮貌用語的使用是否正確。

  ***二***道德情感領域

  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過程中,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一種內心體驗,並逐步實現道德情感的內化或個性化。道德情感領域包括接受、反應、態度三個層級的目標。

  1.接受。“接受”是內化過程的第一層級,是指學生對新課中的學習內容感興趣,有學習新課的強烈願望。從教育的角度看,要達到這一層級的目標,就是要吸引學生對學習目標的注意;從評價角度看,需要判斷學生是否願意注意這課學習目標。

  2.反應。“反應”是內化過程的第二層級,是指學生對課文中的道德形象或道德現象產生的滿意、愉快、喜悅或憤怒、厭惡、悲痛的情緒,這種情緒表現了一種道德感。

  3.態度。“態度”是內化過程的第三層級,是指學生將道德感轉化為內心的道德需要形成的某種價值觀或責任感。

  道德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情感內化過程的表象情緒反映,編制道德情感領域的目標時,儘可能地用貼近表象情緒的外顯性行為語言來表述,目標才具有可測性。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道德情感目標我們是這樣表述的:接受:喜歡使用禮貌用語。

  反應:體驗到使用禮貌用語的好處及喜悅感。

  態度:願意效仿課文中使用禮貌用語的同學的言行,自覺使用禮貌用語。

  ***三***道德行為領域

  1.領悟。指學生能以課文中的道德知識為依據,說出正確的行為方式。

  2.模仿。指學生能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範,進行模仿或操作,並達到正確。

  3.習慣。指學生經過反覆練習,能按正確的道德行為規則在相應的情景中,自覺、獨立地行動,並達到正確。

  道德行為領域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情感內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目的的具體體現,可測性強。因此在編制造德行為領域的目標時,語言表達要準確、具體。小學思想品德課第二冊第一課《學習禮貌用語》的道德行為領域的目標,我們是這樣表達的:領悟:知道什麼情況下使用“你好、再見、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

  模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你好、再見、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語言。

  習慣: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禮貌用語。

  二、編制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編制教學目標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體現著目標教學的教學思想。

  ***一***目的性。所謂目的性,就是編制教學目標要以教學大綱及課程的基本要求為標準,以課時教學目的和要求為依據來制定教學目標,體現目標的編制為教學目的的達到服務。在編制教學目標時,必須處理好目標與大綱、教材的關係,要體現課時教學知識要求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二***整體性。所謂整體性,就是在編制教學目標時要遵循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邏輯思路來進行,使教學目標體系由學科的總目標到具體實施的課時教學目標,構成一個有序的、聯絡緊密的目標系統整體。

  以縱向上看,要使教學目標結構化。編制的教學目標相互之間的結構聯絡要反映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絡,使各個單元,各冊教材及整個學段的學科教材的教學目標形成一個有機的結構體系。

  從橫向上看,要使三個領域的教學目標一體化。編制的教學目標必須把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統一在一個目標大系統中,發揮目標的整體功能。

  ***三***適應性。所謂適應性,就是編制教學目標必須著眼全體學生的發展,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設計教學目標要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和特殊需要,既不要超過一般發展水平又要促進其發展,防止過高與不及的兩種傾向。

  ***四***可操作性。所謂可操作性,就是編制的教學目標要用簡明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緊密結合教材,能綜合考慮目標的達成措施和方法,便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落實。

  ***五***可測性。所謂可測性,就是編制的教學目標可以分解成幾個或幾組檢測試題,在階段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測驗或其他檢測手段加以檢查,清晰地表示出學生階段學習效果及達標程度。

  三、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程度

  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必須尊重學生年齡特點,以品德培養過程的特殊矛盾和品德形成規律為依據。

  根據這一規律和教改實驗的基本經驗,我們設計了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五步教學程式,為規範課堂教學提供借鑑。

  第一步: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這一步是實施目標的開端,它決定著學生對老師發出資訊的情緒,影響著學生對資訊接收的直接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揭示課題之前,必須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恰到好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題的揭示在自然和諧的樂趣中引出,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

  第二步:明確目標,閱讀感知。

  這一步是指把學習任務明確地告訴學生,使教師教有目標,學生學有方向。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教學內容心中有數,形成初步的品德觀點、觀念,為實現目標作好鋪墊。

  第三步:實施目標,激情明理。

  實施目標是目標教學的重要一環,激情明理是實施目標的重要手段。創設有利於原有的品德向目標規定的品德轉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使學生置身於情境活動之中,通過自身內部的矛盾鬥爭,弄清事理,使原有的品質存矛盾鬥爭的推動下向目標規定的品德轉化。這是促使情感內化的主要方法。

  第四步:檢測目標,明辨是非。

  目標檢測,是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階段反饋,為調節教學,彌補教學遺漏和錯誤進行的一次資訊診斷。明辨是非是情感內化,由原有品德向規定目標品德轉化的較高的層次。通過目標測試,反饋矯正,可使學生更進一步形成正確完善的品德認識及情感體驗。此環節主要採取口述回答和書面測試來掌握目標實現的程度。

  第三步:評價目標,指導行為。

  評價是以一定的價值觀為基礎,對事物進行的價值判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從實現各個具體的教學目標到最終實現總體目標,都要不斷地進行評價、反愧矯正,才能保證教育目標的實現。從品德教學的角度講,評價是對道德觀點、道德觀念正確與否的有效判斷,及時正確的教學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講,直接指導著人的道德行為。因此,思想品德課的目標評價,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行成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思想品德課目標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教學目標編制的準確性。

  2.描述教學目標的語言一定要具體化。

  3.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有利於導教導學。

  4.力戒零效應、負效應及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