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課後複習方法

  課後複習是一個很重要的鞏固課上內容的途徑,課後複習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供你參考。

  

  1.課後回憶

  課後回憶,亦稱“嘗試回憶”或“試圖回憶”,即在聽課的基礎上,把所學內容回憶一遍,它具有檢驗聽課效果的作用。也有人把課後回憶叫作“過電影”。如果能順利回憶,就證明聽課效果好,反之就應尋找原因,改進聽課的方法。回憶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把學過的知識在頭腦中“再現”一遍,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可以一個人單獨回憶,也可以幾個人在一起互相啟發、補充回憶。課後回憶可按教師的板書提綱進行,也可按教材的綱目結構進行,從課題到重點內容,再到例題和每部分的細節。

  2.精讀教材

  許多優秀學生的學習實踐表明,對教材理解得越“透”,掌握得越牢,作業就做得越好,越節省時間。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精讀教材,一要全面,二要突出重點。對課堂上未完全理解或在回憶中未能再現的內容要著重精讀。精讀時要注意:把握要領,從多個角度分析同一個內容,並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3.整理筆記

  課堂聽課時間是有限的,而且老師講課的速度較快,難免會漏記一些內容,這就需要課後整理筆記時加以補充。特別是提綱式筆記,它只記錄了課堂內容的綱要,因此必須整理筆記,充實內容。此外,在課後複習中,可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也需要補充到筆記中去。

  4.練習

  練習包括書面作業、實際操作等。“練”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切忌抄襲與照搬;②要有針對性,針對重點難點練習,因老師最清楚重點和難點所在,所以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切忌題海戰術;③要留心總結解題方法,尋求解題規律,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④要知難而進,不要一有問題就馬上求助於老師,應力爭自己解決,即使請教別人,也應建立在自己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有深刻印象。

  上面的回憶、精讀、整理、練習四步,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回憶”、“精讀”和“整理”是理解消化課堂聽講內容的過程,“練”是運用知識,形成知識技能的過程,四個步驟缺一不可。至於實際操作程式,則可根據需要靈活安排,或者按回憶——精讀——整理——練習的順序依次進行;或依逐個知識點分別進行這四個步驟,最後達到複習的目的。

  課後複習有三大作用

  1、鞏固記憶。

  課上聽一遍,課下不復習,沒有人能徹底持久掌握知識。沒有經過複習的知識,就像潑到篩子上的水,根本留存不住。沒有複習就沒有記憶,當然也就談不上知識運用。

  2、加深理解。

  作為中學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新知識,不經複習很難學深學透。當堂第一次接觸新知識,對許多東西還不能深入理解,必須依靠複習,才能加深鑽研、質疑解難、深化理解,知識才能真正為你所掌握。

  3、溫故知新。

  很多新知識都是在複習舊知識的過程中“生長”出來的。有些新知識,就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變化了”一點點。

  也正因為如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向學生們這樣強調:“如果每天不進行課後複習,內容生疏了,知識結構散了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重新學習。不妨算算這筆時間帳,划算嗎?你們要明白,修復房子總比重建房子要省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