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化學怎麼學

  高三物理化學的學習基本就是一個總結的過程,高三的複習是要講究一定的方法的,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高三物理化學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三物理學習方法

  一、觀察的幾種方法

  1、順序觀察法: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2、特徵觀察法:根據現象的特徵進行觀察。

  3、對比觀察法:對前後幾次實驗現象或實驗資料的觀察進行比較。

  4、全面觀察法:對現象進行全面的觀察,瞭解觀察物件的全貌。

  二、過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過程層次:一般說來,複雜的物理過程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子過程”構成的。因此,分析物理過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複雜的問題層次化,把它化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

  2、探明中間狀態:有時階段的劃分並非易事,還必需探明決定物理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中間狀態***或過程***正確分析物理過程的關鍵環節。

  3、理順制約關係:有些綜合題所述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是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綜合效應”。要正確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觀察和分析,從內在聯絡上把握規律、理順關係,尋求解決方法。

  4、區分變化條件: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髮展的。條件變化了,物理過程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由於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過程的變化,避免把形同質異的問題混為一談。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量是通過比值來定義的。如R=U/R、E=F/q等。在這種定義方法中,物理量之間並非都互為比例關係的。但學生在運用物理公式處理物理習題和問題時,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義,分不清哪些量之間有因果聯絡,哪些量之間沒有因果聯絡。

  2、注意因果對應:任何結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常是一一對應的,不能混淆。

  3、循因導果,執果索因:在物理習題的訓練中,從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因果分析,有利於發展多向性思維。

  四、原型啟發法

  原型啟發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能夠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來源於生活、生產和實驗。如魚的體型是創造船體的原型。原型啟發能否實現取決於頭腦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與頭腦中的表象儲備有關,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

  三種途徑:

  1、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爭取用學到的知識予以初步解釋;

  2、通過課外書、電視、科教電影的觀看來得到;

  3、要重視實驗。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從同類的個別物件中發現它們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較小範圍的認識擴充套件到更普遍性的,較大範圍的認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概括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高階形式的、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的結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這種概括稱為概念概括;另一種是初級形式的、經驗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徵的概括。

  相似特徵概括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徵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捨棄它們不相同的特徵,而對它們共同的特徵加以概括,這是知覺表象階段的概括,結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級的。要轉化為高階形式的概括,必須要在經驗概括的基礎上,對各種事物和現象作深入的分析、綜合,從中抽象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捨棄非本質的屬性。

  六、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經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論建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

  第一由因導果或執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絡,為認識物理規律作輔墊。

  第二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範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係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比較法返回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

  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辯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

  七、類比法

  類比是由一種物理現象,想象到另一種物理現象,並對兩種物理現象進行比較,由已知物理現象的規律去推出另一種物理現象的規律,或解決另一種物理現象中的問題的思維方法,類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識系統內部進行,還可以將許多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進行類比,常能起到點化疑難、開拓思路的作用

  高三化學學習方法

  一、做好兩個基本環節:預習、聽課

  ***一***預習:

  在上課前,做好各種準備是非常必要地,而做好心理準備是重中之重。預習,能把淺顯的問題,基本的問題首先弄懂,進入學習狀態,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能及早發現自己弄不懂的問題,做好充分地思想準備,這時應該主動的去查閱手頭的複習資料,主動思考;能使聽課的目的明確,提高效率;因為有了思想準備,聽起課來就更有針對性,思維活躍又有深度,有利於參與討論。

  預習的方法:

  1、讀課本內容,思考;

  2、在思考和查閱複習資料中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3、總結讀懂的問題,記下沒有學會的問題。

  ***二***聽課:

  對於考點的突破,重點在課堂。聽課的關鍵是精力集中。怎樣才能精力集中呢?除了前面說的做好預習工作外,就是全身貫注的注視著老師的一舉一動,讓你的思維跟住老師的思路,聽不懂時應及時向老師詢問,有不同看法時,努力參與討論。課堂上不做與學習內容無關的事兒,否則就會分散精力,還會影響其他人聽課。為對付自己因想事而走神,注意隨時記錄筆記,把自己的思路儘快拉回課堂上來。一次課沒有聽好,一定要下課後及時補救,否則漏洞會越來越大,造成學習吃力,形成惡性迴圈。聽課不僅是聽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概念和原理的準確理解,同時還要學習領悟老師對難理解知識點的剖析,掌握破解每一知識點的方法與思路。

  二、立足教材,抓好基礎,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材是高考命題的依據。複習的關鍵首先要過好課本關,任何複習資料都不能代替課本。所謂“過課本關”是指閱讀課本內容,畫出其中的重點內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經過短時間的思考後要馬上去問老師,認真聽老師的分析,糾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其次,要善於背誦。化學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離不開記憶。平時著重背哪些內容呢?元素週期表、分子式、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都是我們記憶的物件;元素、單質、化合物的特性以及變化規律是我們記憶的重點,尤其是化學方程式。化學用語,化學方程式書寫要持之以恆常練不懈。再次,要對課本內容、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和歸類,挖掘不同章節知識的內在聯絡,將所學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進行組織,或繪圖或製表。特別是中學化學的核心內容,力求做到“記住—理解—會用”。將散亂的知識串成線,結成網,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之中,從而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適當練習,善於總結,增強解題的技巧性。

  要學好化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閱讀教材與做題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其實,學會解一道題僅是學習的低階層面,還應總結歸納、經常聯想,找出同類題解題的規律,增強解題的技巧性,才能昇華到學習的高階層面。化學易錯、易混的知識點很多。應該每天拿出10分鐘看做過、錯過的知識點,體會知識的重點。每週把出錯題涉及的知識點記錄在筆記本上,隨時看,提高自己甄別知識的能力。好多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上課也能聽懂,課下也會做題,考試就得不了高分”。我認為這是因為除了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紮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見題太少。那麼,做什麼樣的題算是好題呢?

  習題的選用以高考題和各地模擬題為主。高考題是經過專家認真研究過的題目,這些題最能體現高考的命題精神,試題嚴謹,不偏不怪,有利於培養解題能力,有利於把握高考的方向。其次,挑選一些質量較高、有新意難度適中的模擬題。複習時可將近幾年的新課標區高考試題科學歸類,聯絡教材,通過梳理相關知識點,歸納技巧,把握高考命題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