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複習總結

  俄國革命影響下,中國出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1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一、俄國十月革命

  1、革命爆發原因和背景:①一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執行反人民的對外政策,併力圖撲滅國內的革命火焰。③出現兩政權並存:工人士兵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反動統治。⑤“七月事件”的發生。

  七月流血事件:標誌著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

  2、革命的準備:①列寧提出《四月提綱》,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裝起義方針

  二、革命的經過

  1、爆發: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義***斯莫爾尼宮***

  2、勝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佔領彼得格勒;晚上九點“阿芙樂爾”號向冬宮開炮。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佔冬宮

  特徵: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3、政權: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人民委員會***

  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

  B、經濟上: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頒佈《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

  C、外交上: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一戰。

  5、遷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鞏固政權:經三年國內戰爭,1920年取得勝利

  3年國內戰爭***1918-1920***,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內容:實行餘糧收集制,徵集農民手中的糧食和其他農產品,對中小企業實行國有化,取消自由貿易。

  ¤如何評價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積極作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保衛蘇維埃國家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消極影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的情況下,非常措施不僅沒有收縮,反而進一步加強。這說明制定這一政策的指導思想,即“直接過渡到純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和純社會主義的分配”存在著重大失誤,它並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3年國內戰爭勝利的原因:

  1、蘇維埃政權是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援。2、為打退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戰爭是正義的。3、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4、蘇俄軍民的奮勇鬥爭。

  ★三、革命的意義

  1、性質: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2、影響***意義***A、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B、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C、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D、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E、開闢人類歷史的新紀元。F、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你如何理解毛澤東的這段話?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

  俄國革命影響下,中國出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道路。

  ☆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 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繼續執行沙皇政府的內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採取了正確的方針政策;俄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比較集中等。這些原因都與十月革命爆發有關。

  1、請比較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的不同。

  名稱 時間 性質 革命任務 結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出現兩政權並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無產階級革命 推翻臨時政府統治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2、請比較十月革命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

  名稱 領導階級 革命任務 革命途徑 革命方向

  十月革命 無產階級 推翻資產階級統治 奪取中心城市 社會主義

  新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 推翻三座大山統治 農村包圍城市 社會主義

  3、請比較巴黎公社的歷史,談談十月革命成功之處是什麼?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4.毛澤東說“走俄國人的路”是何意?中俄兩國的革命道路是否完全相同?為什麼?

  “走俄國的路”指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中俄兩國的革命道路不同。俄國是城市奪取政權,中國則是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權城市政權的道路。由於兩國不同的國情。

  5、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中俄兩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方式有何不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主要原因及給你的啟示。

  不同:俄國採取有是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而中國採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

  奪取政權。

  原因:***1*** 俄國是帝國主義國家,城市是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無產階級力量也聚集在

  城市,它的變革必然引起全國中小城市和農村的追隨。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農村的革命道路。***2*** 而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外反革命力量集中在大城市,在農村的力量相對弱小,中國城市無產階級力量薄弱,使中國共產黨無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勝利;而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革命政權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啟示:無論社會革命還是經濟建設,必須結合國情,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政策方針,對馬列主義要靈活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如何區別“沙俄”、“蘇俄”和“蘇聯”?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統治時期的俄國。

  ***2*** 蘇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後至1922年蘇聯建立前的蘇維埃俄國;

  ***3*** 蘇聯: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後的簡稱,1991年蘇聯解體。

  ***4***俄羅斯:1991——現今

  一.列寧時期的探索 經濟上: 實行新經濟政策***1921年***

  1、背景⑴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⑵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⑶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

  2、實施: 1921年開始實施

  3、內容⑴農業方面:取消餘糧收集制。⑵工業方面: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一些中小型企業。⑶貿易方面:恢復自由貿易。

  4、成效⑴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⑵鞏固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

  政治上:1922年蘇聯成立。***1922-1991***

  最初加入4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

  1、新經濟政策“新”在哪裡? “新”在: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思考:蘇聯經濟政策的調整給我們什麼啟示?

  經濟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從基本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不斷調整經濟發展戰略。

  二.斯大林時期的探索

  1.經濟上: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⑴實施第一、二個五年計劃⑵重點:進行重工業的建設,進行農業集體化建設

  政治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

  ★如何評價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成就?

  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巨大的優越性。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上的積極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標誌: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佈

  2、背景:在蘇聯外有帝國主義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形成的。

  3、特點: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4、評價:***有何利與弊?***

  ⑴在一定歷史階段裡發揮過積極作用,對蘇聯工業化和國防力量的加強發揮了重要作用

  ⑵但這一模式也具有嚴重的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蘇聯先後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國在黨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啟迪?

  歷史啟迪:⑴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⑵要從實際國情出發,實事求是;***3***保證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協調發展,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穩步健康發展

  ***4***經濟發展過程中,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經濟發展的戰略***5***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改革經濟管理體制。***6***社會主義建設應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要把國家的巨集觀調控和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

  1.時間: 1919年1月至6月

  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

  2.地點: 巴黎凡爾賽宮3.參加國: 27個戰勝國4.主宰國: 英.法.美***三巨頭***

  5、結果:簽約

  ①《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②對其他戰敗國和約 《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

  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

  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

  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

  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重新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實行的外交政策是實力外交政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國際地位低下,在外交上沒有任何權力,任人宰割。

  ***啟示:屬於強權外交,落後就要捱打,弱國無外交,要提高綜合國力等。***

  7、作用:凡爾賽體系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8、國際聯盟建立

  時間:1920年1月 地點:日內瓦 主宰國:英、法

  實質: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的政治組織。

  國聯≠聯合國。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1920年1月成立,1946年4月解散。聯合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一個國際性機構,1945年10月成立至今。

  二.華盛頓會議

  1、背景: 美日在亞太地區矛盾尖銳 2.時間: 1921年 3.地點: 美國華盛頓

  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4.參加國: 九國 5.主宰國: 英.美.日

  6.結果①《四國條約》② 《五國條約》③《九國公約》

  7.性質: 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九國公約》的影響:

  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8.影響: 華盛頓體系建立

  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9、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4課 經濟大危機

  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一、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危機的爆發: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原因:①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②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快速增長與人民購買能力的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2.爆發: 從美國開始

  3.時間: 1929至1933年

  4.特點 · 波及範圍特別廣· 持續時間特別長· 破壞性特別大

  5.影響 · 經濟蕭條,工人失業,人民生活嚴重惡化,社會生產遭嚴重破壞.

  · 經濟危機引起嚴重的政治危機,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

  三.羅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 消除經濟危機

  2.手段特點: 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措施1.整頓銀行 2.調整農業 3.調整工業***中心*** 4.舉辦公共工程

  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巨集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侷限性:並未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羅斯福新政“新”:加強了政府對經濟的控制與調節

  ¤羅斯福新政與列寧新經濟政策的比較?

  相同點:都對生產關係進行了調整,使之適應生產力的水平,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都是成功的探索,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鑑。

  ① 都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在經濟出現危機的情況下推行的。② 都緩解了危機,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統治。③ 都注意利用不同經濟制度的長處。④ 在農業政策上,兩者都主張國家對農業生產和分配進行干預或調節,以調動積極性,促進農業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政權。

  不同點:① 背景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因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完成了它應完成的任務後,又引發了新的社會危機,為解決新的社會危機而出現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給社會造成極大危害後的經濟改革。② 性質和前提條件不同:新經濟政策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改革;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改革。③ 根本目的不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恢復國民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鞏固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是要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減輕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④ 方式不同:新經濟政策是以市場調節為主,利用市場與商品關係來擴大生產,國家放鬆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⑤ 側重點不同:新經濟政策以農業為主,用糧食稅取代餘糧徵集制;羅斯福新政是以工業為主,實行工業復興法。⑥ 作用不同:新經濟政策使俄國的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鞏固了工農聯盟;羅斯福新政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經濟危機的啟示:我國經濟建設不要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過高過快,而應該有長遠目光,致力於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水平。

  1、新政對我國的啟示

  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巨集觀調控,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需高度重視以增加農民收入;工業是國民經濟主導,需振興民族工業以增強綜合國力;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政府要適時適度巨集觀調控以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制度要符合國情不斷創新,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借鑑作用:***1*** 面對社會危機,決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規,也不能走極端,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工業方面加強國企改革,合理調整產業結構。***3*** 農業方面關注“三農”問題,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如提高農產品價格等,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保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4***新建許多社會公共工程,解決好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減少失業隊伍。***5*** 改革也是生產力,任何國家和制度要向前發展,必須根據國情進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2、羅斯福的精神

  學習他在面對危機與困難時表現出的學識、膽略與才幹,學習他身殘志堅的偉人風範。愛國救民,不屈不饒,樂觀自信,改革創新的精神。

  第5課 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現代法西斯的含義 現代法西斯專政是壟斷資產階級對內實行的極端專制的恐怖統治。

  法西斯成了專制獨裁和暴力恐怖的代名詞。

  法西斯主義的三大特徵:1、獨裁專制2、極端民族主義3、軍國主義

  一.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 工業下降,失業劇增,銀行倒閉,外貿銳減,社會矛盾激化。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自稱“國家元首”

  德國納粹政權建立的原因: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激發了社會階級矛盾。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組織納粹黨,利用德國社會各階層對政府的不滿,趁勢發展壯大。他們在德國陷於絕望時,不失時機地開展欺騙宣傳活動,以美好的許諾,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獲得了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援,最終掌握了德國的國家政權。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內外政策:

  內政:在政治上,打擊共產黨和其它政黨,實行納粹黨的一黨獨裁統治,還強化專政機器,鎮壓、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戰士。在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焚燬大量進步書籍,妄圖毀滅人類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

  外交:撕毀《凡爾賽和約》,瘋狂擴軍備戰,並與義大利、日本結成了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

  統治措施:1、製造“國會縱火案”,誣陷打擊共產黨

  2、解散工會,取締一切政黨 3、強化專政機器 4、加強思想控制,焚燬進步書籍

  5、迫害屠殺猶太人 6、瘋狂擴軍備戰: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的建立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沉重地打擊了義大利,國內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高漲,中央政府幾乎癱瘓.

  建立標誌:1922年10月,墨索里尼  “進軍羅馬”

  統治措施:對內→實行獨裁統治 ;對外→侵略擴張

  三.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背景:1929年開始的經濟危機也使日本經濟受到重創,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日本統治集團迫切要求強化國家政權,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並從對外戰爭中尋找新的出路。

  建立

  少壯派發動“二二六兵變” 軍部控制政府

  統治措施 對內:鎮壓工人運動,加快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步伐

  對外:積極擴大侵略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四.法西斯軍事同盟形成

  形成時間: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

  名稱: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又稱軸心國集團。

  後果:對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構成了嚴重威脅;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已經不可避免。

  ¤德、意、日三國在法西斯過程中有何異同?

  相同點:1、都與經濟危機有關。2、反動本質相同,都對內獨裁,對外擴張。3、都對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不同點:

  1、背景不同。義大利是一戰後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則是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建立的。

  2、標誌不同。3、方式不同。德國和義大利都是通過政黨奪取政權來實現法西斯專政。日本是通過軍事機構----軍部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走向法西斯化。

  ¤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等地割讓給德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

  實質:帝國主義大國英國和法國犧牲小國捷克斯洛伐克,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標誌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慕尼黑會議帶來什麼嚴重後果?

  1***助長了侵略者的野心2***極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3***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想一想:英法為什麼要對希特勒的侵略採取綏靖政策? 1、禍水東引:仇視蘇聯。2、一戰中受削弱,遭受經濟危機。3、和平主義思潮。

  4、根本原因:英法兩國企圖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綏靖政策含義:一戰後,西方大國的統治者為了確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戰爭,對法西斯國家採取的一種妥協政策。

  實質:以犧牲區域性利益和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代價,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慾望,並儘可能吧法西斯侵略矛頭指向社會主義蘇聯。

  影響: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戰爭爆發原因: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

  直接原因--------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

  其他原因------英法美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實行縱容政策

  ¤波蘭兩週亡國:原因

  1、武器落後。2、指揮失度。3、一昧依賴英法。4、德國“閃電戰”打擊

  ¤法國失敗原因:1、戰術思想陳舊。2、準備不足。3、採取綏靖政策。4、德國“閃電戰”打擊。5、義大利趁火打劫。

  戴高樂將軍在英國組織“自由法國運動”,繼續鬥爭。

  4、1940年8月-10月“不列顛之戰”

  性質:二戰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空戰。

  ¤英國取勝原因:

  1.政府態度堅決。2.軍民士氣高漲。3.先進的雷達技術。4.本土作戰。5.戰爭正義性。

  5、戰爭的全面爆發:莫斯科保衛戰***1941.6-1942.1***

  莫斯科保衛戰:是德軍在二戰開始以來在蘇德戰場的第一次大失敗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為什麼連連失利?

  1***軍事思想觀念落後。2***軍事裝備落後。3***對敵軍進攻時間和主攻方向判斷錯誤。4***軍事指揮員素質差。5***德軍閃擊戰術成功運用。

  ¤莫斯科保衛戰,蘇聯紅軍為什麼能夠取得勝利?

  1***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政府堅定的戰鬥信心和決心。2***充分的戰爭動員和準備。

  3***紅軍的英勇作戰。4***蘇聯紅軍能抓住有利戰機。5***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有什麼偉大的意義?

  1***徹底粉碎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也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計劃的破產。

  2***鼓舞了蘇聯人民和世界人民,增強了反法西斯鬥爭必勝的信心。

  6、戰爭的擴大:

  日軍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性質:有預謀的法西斯入侵。

  次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為什麼日本能夠偷襲成功?

  1***日本準備充足。2***美國麻痺大意

  ¤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談談你的看法。

  答: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早在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後,日軍已對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進行了侵略。1940年日本還提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狂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早已拉開。日軍偷襲珍珠港只是揭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並非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

  2

  第7課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形成原因:世界人民與法西斯國家矛盾的激化。

  形成基礎: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脅的國家要聯合起來共同對敵。

  時間:1942年1月1日地點:美國首都華盛頓 形成標誌: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聯盟形成的作用:

  1.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2.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實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鬥志。

  3.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保證,併為戰後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戰爭性質發生改變。從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變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為什麼戰爭初期法西斯國家的侵略總是屢屢得手?

  1.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美國頒佈中立法。2.英法縱容,助長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3.英法等國家戰略思想陳舊,準備不足,指揮失當。

  4.歐洲國家各自為戰,法西斯國家各個擊破

  二戰的轉折 中途島海戰1942.6——太平洋戰場

  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7——歐洲戰場轉折點,二戰重要轉折點

  阿拉曼戰役1942.10——北非戰場

  ¤為什麼德軍要進攻斯大林格勒?

  1.目的是包抄莫斯科,改變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最後征服蘇聯。

  2.斯大林格勒戰略地位重要。希特勒要切斷蘇聯的交通命脈,奪取戰略資源,加強德國的戰爭經濟。

  ¤雅爾塔會議的影響:

  1.積極因素:進一步協調盟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行動,加速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的步伐。

  2.消極因素:體現大國強權意志,出賣弱小國家利益;依據雅爾塔會議的基本原則,二戰後美蘇重新瓜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蘇爭霸的新格局。

  諾曼底登陸***1944.6.6***-----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使德國陷入兩面受敵。

  柏林戰役:1945年4月 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2日投降。

  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的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國投降簽字

  1、二戰影響

  1***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2***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程序。3***摧毀了法西斯主義、和平思想深入人心。4***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壯大。5***客觀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2、勝利的原因***1***是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戰鬥和世界人民的支援[根本原因]

  ***2***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遭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3、戰爭性質:***前期***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後期***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4、“二戰”勝利的啟迪

  ***1***和平來之不易,悲劇決不能重演。***2***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對付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挑戰。***3***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求得共同發展。***4***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5、請你談談如何才能避免戰爭?

  1、當今各國要力爭採取非武力、非軍事的平和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

  2、當今世界,第三世界國家為爭取獨立與平等,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綜合實力,並積極反對霸權,反對世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

  3、各國人民之間只有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這樣才能避免戰爭。

  6、法西斯集團的崩潰給我們的認識

  ***1***法西斯主義是違背歷史潮流的,無法避免最終的失敗。***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怎樣理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法西斯國家以希特勒德國為中心,它的生命是建立在閃擊進攻之上的,一旦停止進攻,它的生命就完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關係全域性,德國集中主力爭奪,最後遭到全殲的慘敗,被迫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從此一蹶不振。不久,法西斯軸心便開始瓦解。所以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分析現代戰爭與科技發展的關係***或如何正確評價戰爭與科技的關係***。對此你有何認識?

  關係:***1*** 戰爭催生了科技的發展;***2*** 科技成果運用於軍事,又使戰爭更加殘酷,毀滅性更大。

  認識:應該用全面的觀點或方法去看待和分析歷史事件或現象;對待任何事情都應該利用其積極或有利的一面和防止其消極或有害的一面;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於人類社會,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8課 美國經濟的發展

  時 間 特 點 原因

  20世紀五六十年代 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繁榮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70年代發生危機,經濟地位下降;

  80年代進行調整,經濟發展受限。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 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1.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①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是 家,佔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改善人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2.70年代經濟危機的原因:①經濟發展弊端日益顯露,②受到石油提價經濟危機的嚴重打擊.

  80年代經濟發展受限的原因: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原因:①改革社會經濟;②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資訊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③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3.美國經濟發展的總體原因:

  ①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根本原因***

  ②抓住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主要原因***

  ③重視基礎教育,培養實用人才; ④ 戰後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軍事實力的增強;***重要原因***⑤ 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政治需要。

  4.美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特點

  ①從發展過程看:美國經濟經歷了繁榮、危機、持續發展的歷程,可見其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②從實力地位看:美國經濟始終處於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前列,是當今世界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③從主導產業看:高新技術產業發達,經濟發展的科技含量高。

  5.列舉美國“二戰”後利用高科技成果的三個例項

  A、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成功。B、1946年,計算機在美國發明,以且逐步普及。C、1993年,制定資訊高速公路計劃。

  6.美國經濟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克服經濟發展中的缺陷,要不斷地調整經濟政策;

  ②要抓住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重視教育,培養人才。

  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1、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

  1***美國的大力援助***客觀原因***2***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客觀原因***3***積極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主觀原因***4***制定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主觀原因***

  ★★★2、歐盟成立

  背景:隨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絡日益密切

  成立原因***目的***:1***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和加強團結合作。2***為保證自己的安全和提高國際地位。

  經過:歐洲共同體1967年→歐洲聯盟1993年

  成立影響:1***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2***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3***歐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經濟實體。

  3、從爭鬥到結盟,歐洲歷史發展的啟示

  1、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2、人類不應有太多的仇恨,化干戈為玉帛是歷史的進步。3、國家之間的合作可以實現“雙贏”和“多贏”。4、我國應該加強與世界各國交流與合作,謀求共同發展。5、牢記歷史,不是延續仇恨。

  4、日本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 戰後初期,美國在日本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戰後50年代起,美國開始扶持日本

  ③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發展教育和科技。

  正是大膽引進與創新相結合的精神,帶來了日本經濟的騰飛和現代化。

  西歐和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發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其中有哪些值得中國借鑑?

  · 共同點:都得到了美國的援助或者扶植;都大力引進先進科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

  · 借鑑之處:善於抓住機遇,加強國際經濟聯絡;大力引進先進科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第10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一、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其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

  2、內容:1***經濟方面:工業,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農業:P61

  2***政治方面:A、批判個人崇拜B、平反冤假錯案C、允許揭露斯大林時期社會陰黑麵的文學作品公開

  3.結果:改革失敗,1964年 赫魯曉夫被迫下臺

  失敗原因: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經濟改革重點:重工業

  結果: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這一體制更加僵化

  二、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蘇聯經濟發展面臨停滯2、內容:先經濟,後政治3、結果:失敗,導致蘇聯解體

  三、蘇聯解體

  1、解體時間:1991年2、解體經過:“八一九事件”-----獨聯體成立-----蘇聯解體

  3、解體標誌:戈爾巴喬夫下臺4、解體原因:1***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根本原因***2***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直接原因***3***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氾濫;4***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5***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6***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和西方勢力的影響。***外因***

  5、解體影響:兩極格局結束

  四、為什麼中國和蘇聯的改革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①我們在改革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援。②我們在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具有明確堅定的指導思想。③我們在改革中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係,有效地發揮了國家職能。

  ④我們在改革中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採取了正確的對策,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等等。

  五、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應該從蘇聯的改革和解體中汲取哪些經驗教訓***或啟示***?

  1.改革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 ;

  2.在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必須相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要從體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須避免主觀主義和急噪冒進,尤其是政治體制的改革必須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穩妥地推進;

  4.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警惕西方國家的改革與演變。確保國內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等。

  第11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一、匈牙利的改革----“匈牙利道路”

  1、背景:“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2、原因:斯大林模式束縛了經濟的發展3、時間:20世紀50年代末4、人物:卡達爾5、內容:1***政治上;2***經濟上6、結果:政治經形勢逐步穩定……

  二、捷克的改革----“布拉格之春”

  1、原因:要求擺脫蘇聯模式2、時間:20世紀60年代末3、人物:杜布切克4、內容:1***政治上;2***經濟上;3***外交上5、結果:迫於蘇聯的干涉,被迫中斷

  請思考:捷克斯洛伐克改革遭到蘇聯的鎮壓,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問題?

  東歐各國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於蘇聯,蘇聯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由於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目的是擺脫蘇聯的控制,所以蘇聯以武力鎮壓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這反映出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這也是東歐劇變的歷史原因之一。

  三、東歐劇變

  1、時間:***下半年開始2、概念:東歐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喪失政權3、形式:自由選舉的和平方式

  4、結果:東歐各國政權易手

  1***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地區衝突不斷2***捷克一分為二3***德國統一

  5、性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6、原因:歷史原因:長期受制於蘇聯,照搬蘇聯模式

  根本原因:各國未能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道路

  外部原因:1、蘇聯因素;2、西方長期以來的“和平演變”戰略

  內部原因:蘇聯模式引起經濟危機,激化社會矛盾。

  東歐劇變主要“變”在哪?

  東歐劇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各國共產黨等執政黨都紛紛喪失政權。2***國家性質發生變化。劇變後的東歐各國已經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向資本主義和平演變。3***歐洲原來的政治版圖發生變化。

  蘇聯解體、東歐鉅變對我們國家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1.符合國情,實事求是,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

  2.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加強民族團結;

  3.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

  4.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

  5.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要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

  第12課 亞非拉的奮起

  一、亞洲

  1、“二戰”後獨立的系列國家2、印度

  1***20世紀20至3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甘地***2***“二戰”後掀起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尼赫魯***3***1947年,印巴分治4***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5***1956年,巴基斯坦共和國成立

  6***印巴衝突的原因

  A***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宗教矛盾B***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

  7***亞洲各國經濟的發展:印度、韓國、新加坡

  今天我們結束了一個厄運的時代,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1947.8.尼赫魯

  1***“厄運”指什麼?***指印度遭殖民奴役***

  2***材料中所說的“厄運的時代”是哪個國家造成的?***英國***

  3***這種“厄運”持續了多少年?何時結束?***近200年,1947年***

  4***“印度再次發現了自己”指什麼事件?***指英國被迫承認印度獨立***

  5***這一事件有什麼重大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結束了英國對這一地區近200年的統治***

  二、非洲

  1***1952年,埃及獨立***納賽爾***2***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3***1960年,“非洲獨立年”4***1990年,奈米比亞獨立,標誌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統治崩潰

  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鬥爭的兩件大事.

  1、1959年,古巴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卡斯特羅***

  2、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3

  第13課 動盪的中東地區

  一、中東地區動盪的原因

  1、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衝突不斷的重要根源。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並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該地區成為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大國爭奪的熱點。

  2、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中東地區的矛盾更加複雜化。

  3、現實利益的衝突,對水、石油、土地等資源的爭奪。***矛盾的表現***

  4、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係中最為棘手的問題。 巴以衝突成為中東問題關鍵。

  二、五次中東戰爭簡表

  時間 戰爭 起因 結果

  1948-1949 第一次中東戰爭 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建國 以色列佔領阿拉伯大片領土

  1956-1957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後,英、法和以色列進攻埃及 英、法和以色列被迫撒軍

  1967第三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突襲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佔領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片土地

  1973第四次中東戰爭 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進攻以色列 埃及,敘利亞為收復了一些失地

  1982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出兵佔領黎巴嫩領土襲擊境內巴解組織和敘利亞軍隊 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

  三、阿拉法特“我帶著橄欖枝和自由戰士的槍,不要讓橄欖枝從我的手中失落。”

  四、簡答題:中東地區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表現在哪些地方?

  答: A、重要性:交通地位重要;戰略地位重要;經濟價值巨大。B、複雜性:①大國插手地區事務,使領土爭端問題嚴重;②複雜的民族矛盾、尖銳的宗教鬥爭等;③水資源奇缺,加劇了雙方的爭奪;④幾十年的鬥爭加深了雙方的仇恨,並陷入連續不斷的報復性行為的惡性迴圈之中。

  五、中東問題的未來***建議***:

  要以和平的手段,而不是使用武力。合理分配水資源。尋求文化認同。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大國的中東政策。

  第14課 冷戰中的對峙

  冷戰:1947-1991;兩極格局:1955-1991

  概念: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動,以“遏制”共產主義,被稱為冷戰政策。

  冷戰的目的***實質***:遏制共產主義稱霸世界。

  冷戰的特點:1、軍事包圍;2、經濟封鎖;3、政治顛覆

  美蘇冷戰的訊號: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

  冷戰的開始標誌: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

  冷戰的表現

  1***政治方面:杜魯門主義2***經濟方面:馬歇爾計劃3***軍事方面: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4***“經互會”成立5***“華約”組織成立

  美蘇爭霸的實質:爭奪世界霸權,劃分勢力範圍。

  美蘇爭霸的影響:嚴重威脅世界和平,阻礙經濟發展。

  美蘇爭霸

  階段 時間 特點 典型事件 美國領導 蘇聯領導

  第一階段 50~60年代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美國佔優勢 “柏林牆”修建,古巴導彈危機 肯尼迪 赫魯曉夫

  第二階段 70年代 達到高潮;美國處守勢 美髮動越南戰爭,蘇聯出兵阿富汗 尼克松 勃烈日涅夫

  第三階段 80年代 有所緩和;美強硬,蘇收縮 蘇聯從阿富漢撤軍 里根 戈爾巴喬夫

  美蘇爭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和啟示?

  美蘇爭霸根本上來說是兩國綜合國力之間的綜合較量,在前階段軍事實力是最主要的參考指標,而往後經濟實力所佔地位越來越重要。兩國為了爭奪軍事上的優勢都把大量國家資源投入軍備競賽,對經濟發展造成了長遠的損害。美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和70年的滯脹,而蘇聯的影響則更大,由於經濟長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無法得到應有的提高,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成為最終導致國家解體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美蘇爭霸的歷史教訓是相當深刻的。***1*** 各個國家,尤其大國應該放棄爭奪世界霸權,相互攜手合作,維護世界的和平和穩定。***2*** 各個國家都應該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制訂外交政策,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給予堅決抵制。***3*** 各國應該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將主要精力和資源用於經濟發展和建設,提高以經濟和教育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 15 課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結構。***

  一.當今世界格局

  1.當今世界格局特點:兩極格局結束,暫時形成“一超多強”,正向多極化發展

  一超:美國是唯一超級大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 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2、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三次變化?

  第一次:一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結束標誌:二戰爆發。[中國國際地位低下,重新回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

  第二次:二戰後:兩極格局***冷戰格局***;結束標誌:蘇聯解體。【新中國成立,70年代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國際地位逐漸提高】

  第三次:蘇聯解體後:暫時一超多強,向多極化發展。【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力量】

  3、美國為什麼能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處於優勢?

  政治上: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

  軍事上:美國擁有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還擁有先進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

  經濟上:美國經濟實力雄厚,原本就居於世界首位,二戰後有了更大發展。

  4.兩極格局的“極”和多極化趨勢的“極”有什麼區別?

  ①具體物件不同: 兩極格局的“極”指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多極化趨勢的“極”指綜合國力,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如歐盟。也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組織或地區性的國際組織。

  ②作用影響不同:兩極格局的“極”是通過政治,經濟實力來控制,操縱其他國家;多極化趨勢的“極” 是憑藉綜合國力,即科技,經濟實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

  二.美國的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

  1***重新制定全球戰略2***利用北約軍事集團,隨意干涉其他國家和地區事務3***大力發展高科技武器,加緊研製和佈署導彈防禦系統4***參與海灣戰爭,發動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等5***科索沃戰爭

  美國全球戰略:

  冷戰年代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後的主旨是保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爭奪世界霸權。這是不得人心,不會實現的。

  三.制約美國稱霸世界主要力量:

  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四.世界向多極化發展的原因:

  ***1***7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它們不願意像過去一樣受美國的控制,西歐,日本和美國競爭激烈,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2***第三世界崛起並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越來越取決於綜合國力的競爭.

  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在於世界經濟結構的多極化.

  ★★世界格局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經濟實力。政治格局的根源是經濟結構多極化。

  五.你認為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下,有沒有可能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為什麼?

  原因:1.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下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消失。

  2.冷戰後,世界大國彼此之間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

  3.冷戰後,國與國的競爭從全面對抗轉向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六、面對多極化趨勢,我國應如何迎接機遇和挑戰?

  各國對策:各國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

  中國對策:1.搞好穩定,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2.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維護世界和平。

  七.威脅當今世界的因素有:

  1、地區衝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如科索沃戰爭、巴以衝突。2、領土糾紛,恐怖主義。3、霸權主義、強權政治。

  八.科索沃戰爭1.戰爭起因:南斯拉夫內戰,大國介入,轉為國際矛盾

  2.戰爭性質: 地區衝突轉變為北約武裝干涉地區事務

  3.戰爭結果: 北約停止空襲,南聯盟軍隊撒出科索沃

  4.戰爭影響: 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使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科索沃戰爭說明了哪些問題?從中你能得到哪些認識?

  認識: 科索沃戰爭是20世紀末世界格局轉型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標誌。

  ①實質: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外交政策。

  ②美國置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係準則於不顧,對主權國家動武,給世界和平帶來嚴重威脅。

  ③所謂“人權高於主權”,就是以霸權代替人權,是為干涉別國內政,對主權國家動武製造藉口。

  ④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

  ⑤和平與發展是世界潮流,霸權主義不得人心。

  中國在積極“推進多極化程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舉三例史實對此分別加以說明。

  史實:***1*** 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實際行動穩定亞洲和世界經濟政治秩序;***2***參加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有利於亞太地區和世界的經濟發展;***3***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進經濟全球化趨勢;***4*** 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加強了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國發揮了主導作用;***5***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負責任的行動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6*** 積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對亞、非、拉美的和平穩定作出貢獻;***7***協調國際事務,中國參加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等。

  第16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一、經濟全球化趨勢1、什麼叫經濟全球化趨勢?***概念*** 世界經濟交往日益增多,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 。

  特點:以發達國家為主導,擴大的市場經濟為基礎,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資訊科技為主要動力,在世界範圍內實現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聯動過程。

  2、全球化的原因和條件: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經濟活動打破國界和地域的界限。***根本原因***

  ***2***科技的發展為全球範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3***20世紀八九十年代,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主要趨勢***背景***。

  ***4***各國尋求國際合作、取長補短,發展經濟。

  3、表現1、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2、跨國公司影響增大,生產全球化趨勢加快3.國際分工不斷加強。4.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有利: A、減少貿易障礙,促進世界經濟發展;B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參與世界經濟競爭。

  2、不利: A、拉大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發展中國家技術等方面落後***;

  B、產生了一些跨國公司的不公平行為***利用廉價資源、勞力卻轉移汙染企業***;

  C、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增大。***亞洲金融危機***

  3、全球化趨勢下的中國

  中國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繼續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外國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保持國家主權獨立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尋求國際合作。

  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比較內容第一次***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第二次***電力革命*** 第三次***新的科技革命***

  開始時間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70年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完成時間 19世紀上半期 19世紀末20初 正在進行

  主要發明 珍妮機,蒸汽機,火車機車、汽船 內燃機、汽車、電燈、飛機、汽艇 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工程,生物技術***克隆***取得重大突破

  標誌性發明 蒸汽機的改良 電力的廣泛使用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理論基礎 牛頓的力學 法拉第的電磁學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領先國家 英國 美、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實質 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電氣化發展到自動化、智慧化

  對生產關係的影響 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壟斷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進入的時代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網路資訊時代

  交通工具 汽船***輪船***、火車 電車、汽車、飛艇、飛機 宇宙飛船

  動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機***煤炭*** 發電機和電動機***電力***、內燃機***石油***核能

  共同影響

  1.改進了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3.促使階級結構發生變化,推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得不斷調整;

  4.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形成資本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格局,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並形成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5.影響了世界工業佈局,加劇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思考、啟示1.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勞動物件的擴充套件,都要依靠科學技術,同時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3.一種新的制度的確立和鞏固,最終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

  4.我們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不斷髮展生產力,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

  5.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必須實行改革,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次科技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的統治地位;英國成為世界霸主;東方從屬於西方。 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各國抓住這次發展的機遇,積極迅速發展,特別是歐共體和日本,對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形成挑戰,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極化趨勢發展。

  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英國工業革命後,為了掠奪原材料和市場,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鴉片戰爭開啟中國的大門,破壞中國的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上,一方面使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是中國逐漸陷入資本主義市場。思想上,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如林則徐、魏源、洋務派。 第二次科技革命後,資本主義進入到壟斷階段,加緊侵略和瓜分世界,落後的中國再次成為被掠奪的重要目標。列強通過一系列侵略活動,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加重。民族資產階級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思想上有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轉為學習制度,如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使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出現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發展民族經濟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抓住機遇,會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活力,促進經濟發展,但由於我國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有增加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難度。總之,我國應積極參與競爭,趨利避害。

  啟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於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祕的精神和品質。

  我國的對策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2、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擴大開放,堅持科學的發展觀。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1、興起時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二戰後***2、主要標誌: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3、核心技術:計算機4、開始國家:美國

  二.第三次技術革命興起的原因

  1.二戰後,軍用技術轉為民用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自然科學理論迅速發展並取得突破

  3.科學技術社會化,成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的社會保證.4.國家是科學事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特點1.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速度加快;2.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3.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1.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2: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3.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4. 改變社會生活結構,給人類日常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思考:三次技術革命對人類產生什麼共同影響?

  1.都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2.推動社會生活的現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經濟現代化的三百年裡,中國曾喪失了三次發展的重大機遇。第一次是1793年錯失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的機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錯失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的機遇。 第三次是1957~1976年錯失第三次產業革命技術轉移的機遇。

  請思考,並回答:1***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時,中國社會處於什麼狀態?***6分***

  第一次,中國正處於清朝統治前期第二次,中國正處於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第三次,中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探索時期和***時期

  ②每一次之所以喪失發展機遇的原因各是什麼?***6分***

  1***工業革命時,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文字獄盛行,閉關鎖國,無從受益;

  ***2***第二次時,雖有洋務運動,但清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動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現實,使中國無力受益。

  ***3***第三次時,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後,自力更生,縮短了與先進國家差距,但受冷戰的影響和國內左傾思想的干擾,沒能很快地實現現代化。

  ★★我們如何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戰?

  從國家發展角度: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高綜合國力,為科技發展奠定物質基礎。②大力發展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③重視、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④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

  從個人角度: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勇於開拓,才能適應經濟知識時代的挑戰。②從身邊做起,把握全球化發展機遇,積極投身到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

  第18課 現代文學和美術

  一、 文學名著

  作家 國籍 作品 體裁

  德萊塞 美國 《美國的悲劇》 長篇小說

  羅曼羅蘭 法國 《約翰克利斯朵夫》 長篇小說

  貝克特 法國 《等待戈多》 荒誕劇

  肖洛霍夫 蘇聯 《靜靜的頓河》 長篇小說

  奧斯特洛夫斯基 蘇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長篇小說

  二、 現代美術

  畫家 國別 代表作 畫派

  畢加索 西班牙 《格爾尼卡》 立體畫派

  達利 西班牙 記憶的永恆 超現實主義畫派

  思考:造成克來德悲劇的原因?

  1、小說問世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美國崇尚偽善的侈談,並沒有好好地培養青年一代。當時實利主義流行,使青年人認為,有了金錢便能佔的一切。小說中所描述的不僅僅是克萊德的悲劇,也是美國社會的悲劇。2、追求財富、貪圖享受的虛榮心和利已主義的惡性發展。

  第19課現代音樂和電影

  一、爵士樂1、興起: 20世紀20年代,美國 2、特點:即興表演 3、影響: P111

  二、搖滾樂興起:二戰後,美國 三、好萊塢***“夢工廠”“世界電影之都”***

  好萊塢稱霸世界電影業的原因:

  1、彙集著名的電影製作公司、名導演和名演員。2、擁有世界一流的電影製作技術和拍攝場地。3、與時俱進,不斷改革。 不斷革新制作技術、製作題材和製作方法。

  4、華爾街金融機構的大量投資。5、善於把握觀眾心理,迎合大眾時尚,以大眾

  娛樂為目的,創造出不同型別片來吸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