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高中生應該怎麼學才好

  對於歷史,小編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為了讓更多同學學好歷史,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高中歷史學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1、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2、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3、“溫故知新”與“溫新知故”相結合。“溫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迴圈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裡,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絡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溫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溫故知新”走向“溫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溫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溫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路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4、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著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5、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絡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6、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如以“北美獨立戰爭”為例,1773年、1774年、1775年、1776年各發生的事件串成一條歷史線索。也可以歷史事件的性質為中心點,把同類性質的事件聯在一起比較、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

  高中歷史學習建議

  一、夯實基礎,抓好基礎知識的掌握

  我們都知道,要想蓋好一座漂亮堅實的大樓,必須有一個堅實的樓基。同樣,我們的學習,也必須牢牢掌握基礎知識,離開基礎知識,一切免談。有個學生曾問我,在複習之前能不能先講整個歷史的大知識結構,然後再複習基礎知識?我隨即回答,我做不到你們也學不到,你們只有對歷史上的每一時期、每一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每一條基本線索完整掌握了,先形成小的區域性的知識結構***即某一階段或某一時期的知識結構***,你才能理解歷史,而大歷史結構則水到渠成。因此,在我們的第一輪複習中,要全面複習,所有重要的概念、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現象,歷史發展階段特徵等內容都應該學習掌握,其中要特別重視階段特徵的掌握。對基礎知識要記憶牢固、理解準確。在全面複習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方法,看書一定要細、要全,又要注意前引後聯,注重從巨集觀上把握知識,要讀透、讀懂;注重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要記牢、記死,對照考綱寫出相關的內容;做適當的練習,注重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要及時反思、縱橫聯絡,適時拓展思路。切忌急功近利、心存浮躁,否則將一無所獲。

  二、端正態度,從心理上克服背書的恐怖感

  學文科的學生都知道,到了高三需要背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什麼政治、地理、歷史,甚至還有語文等等,而且今天背了,明天就忘,老師一提問什麼也想起來。學生都非常苦惱,進而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背書無用,不願意背書,而這恰恰正是文科複習的大忌,基礎知識不揹你能掌握嗎?其實我看這裡面和學生的記憶能力有關,也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心理素質有關。在每次文理分科時,我都對文科學生說,你們既然報了文科,就是背書的“命”,必須準備好死記硬背,打好這場艱苦的戰役,要日日背、月月背、年年背,直至背會為止。當然,作為文科老師必須科學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樹立文科學習的正確觀念和態度,同時教給學生正確的記憶方法,並使學生認識到,背基礎知識是學好文科知識的基本方法。比如,我經常訓練學生對所要背的知識要學會提取“關鍵詞”,通過對關鍵詞的區域性掌握以達到整體知識的掌握。例如:新課標必修一專題四第二課《歷史偉大的轉折》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讓學生提煉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經濟路線”等四個關鍵詞,就很容易掌握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三、循序漸進,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今天我們都在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那可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注意運用一切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技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前面我所說的背書,那不是傻背,不是從頭到尾不假思索一字不落而背,那樣我們付出的代價也就太大了,弄不好什麼也記不住。這需要老師指導學生先理解,即梳理要點,分層次分解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同時,老師要注重解題思路、方法、答題的規範要求等方面的講解,注重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還要充分利用教輔資料上的“拓展闡釋”、“特別提醒”、“例題剖析”等諸如此類的內容,來提高學生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及分析解答歷史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我的觀點是:學生能理解的,自己去理解掌握,我只講書上需要補充的,或者學生反饋不懂的問題,藉此來幫助學生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再者,可讓學生建立一個糾錯本。每次歷史考試結束後,不少學生往往在不該出錯的地方屢屢出錯,針對這種情況,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個糾正錯誤的筆記本,在每次老師講評完試卷後,讓學生在糾錯本上列出自己所犯的“錯誤”,最好簡要列出錯誤的原因,以便認真總結其經驗教訓。對這個糾錯本,老師應不定期地進行檢查,督促學生養成認真、細緻、準確的良好習慣,這將大大有益於學生今後的學習。

  高考歷史複習方法

  一、利用好考綱。將考綱上的每一個知識點真正掌握,並且強化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絡。

  二、利用好課堂。現在,各個學校基本上處在二輪複習的最後階段。相信你的歷史老師一定是在將三本必修、兩本選修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幫助你構建專題知識板塊,形成對歷史學科內知識綜合規律的認識、理解和運用。這就要求同學們利用好課堂四十五分鐘時間。

  三、利用好習題。

  1.歷史學科解題方法

  ***1***選擇題:選擇題共有11題,每小題4分。首先搞清楚題乾的要求,然後再分別審視每一個選項,確定其中的最佳選項。往往有三類選擇題比較難:①多選性質的選擇題,這就要求考生回顧基礎知識,準確地做出判斷和取捨。②逆向思維選擇題,這一類選擇題增加了難度係數,干擾考生的正常思維。因此,先把題幹做正向思維處理,用排除法排除符合正向思維的選項,最後把選中的選項與題幹相聯絡,做到萬無一失。③帶有材料性質的選擇題,如文字材料或者圖片材料等,這就需要考生先把材料讀懂,然後從文字或圖片材料中儘可能多地提取有效資訊,不宜與所學的知識結合得太多,最後從四個選項中選擇出最佳選項。

  ***2***非選擇題:非選擇題共2題,尤其是第12題,題目的特點是分值高***40分***、時間跨度大、覆蓋的主幹知識多。答題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審題,搞清楚題目究竟問什麼、共有幾次設問。二、提取有效資訊。至少要閱讀三遍文字材料或者圖片等,從中提取大量的有效資訊。三、根據題目所設的時間範圍,回憶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提取相關的知識。四、整理答案條理化。儘量做到條理清楚,相關的知識點不要疏漏,切忌答案的文字一大片。五、儘量使用歷史語言。考生在文字表達上寫了很多,但是缺乏歷史高度,應儘量說清楚歷史事件的性質及主要影響。

  2.例題分析

  例1、2009高考題第12題關於“民生問題是古今中外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以此為話題,從漢唐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二戰後的英國、蘇聯再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圍繞民生問題的一系列舉措,談古今中外在民生問題上的經驗和教訓,使考生認識到“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不注重民生,必然會影響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導致社會動盪不安。”這道題雖然設問有六問,但是,仔細審題後不難發現,前五問基本上考查的是與“民生”這一話題相關的古今中外的基礎知識。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中國史與世界史的聯絡,而新教材無一例外將中外歷史編到了一起,這有利於將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中考查,使學生建立新的歷史觀。

1.勵志的高中學習逆襲經歷

2.高中文科歷史要怎麼學習

3.高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技巧

4.高中生正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有哪些

5.學霸是怎樣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