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三政治第一課說課稿

  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略,要在教學日常活動中不斷宣傳,使教師和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大對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必修三政治《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說課稿,歡迎參考!

  高二必修三政治第一課:《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說課稿

  複習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意識的和內涵”,瞭解“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運用“意識的能動作用”。

  能力目標:

  使學生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掌握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覺悟目標:

  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自覺參與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思想修養。

  複習重點:意識的反作用

  複習難點:意識飯做那個用,意識能動作用,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係

  複習方法:設疑導思法、談話法、舉例分析法、比較法

  複習準備: 花

  課時安排:一課時

  複習過程:

  一 複習匯入:

  為什麼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麼?什麼是物質:

  ***設計這一問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第一節前兩個框題進行回憶和概括,以便學習新課。***

  從自然界的產生來看:自然界既不是“神靈”的傑作,也不是人的意識創造的,而是本來就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不以人的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所以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世界上除了物質現象以外,還有一類現象即意識現象。那麼,什麼是意識呢?意識受哪些因素影響呢?意識的能動作用用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來複習這些內容。

  第二節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板書***

  1意識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直接產物。

  ***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但人腦並不能自行產生意識。

  ***3***從意識的本質、根源看:意識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無論是人的具體感覺還是人的抽象思維以及人們對現狀、過去、未來的認識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舉例: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漢人,釋迦牟尼的外貌酷似印度人,上帝耶穌的外貌酷似西方人。宗教觀念仍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過是虛幻的。

  總之,意識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是健全的人腦;其二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三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所以僅有人腦是不可能產生意識的。

  ***過渡***請同學們先來看一下,這是什麼?---------花。面對這朵花,同學們又會想到什麼?

  ——美好、愛情……

  為什麼同樣是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是因為意識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就是我們要複習的第二個問題

  2影響意識的因素

  ① 人們的意識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客觀原因: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

  主觀原因: 一是立場不同:主要表現為利益不同和階級不同

  二是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比如樂觀和悲觀

  三是知識構成不同 a.知識的性質 b.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②方法論要求:必須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文化知識,應用正確的思維方法.

  舉例:同樣面對花我們來聽聽詩人是怎麼說的。

  —— 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 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同樣是花,李清照的感受是悽零哀婉,龔自珍樂觀豁達,而白居易欣喜愉悅。

  這是因為他們的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

  ***過渡***其實意識雖由物質決定,依賴於物質,但並不完全機械的、直觀的、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抽象化的過程。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3意識能動作用

  ⑴、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

  實踐證明—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

  ⑵、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①含義: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與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②二重性: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

  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注意:⑴ “意識的反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不是一回事

  區別:①含義不同 ②範圍不同

  聯絡:三者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三者起作用都要受到客觀規律、客觀物質條件的制約,而且這三者的正確發揮都必須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

  這樣一來,我們第二節就複習完了,回過頭,可以概括出一個重要的原理:

  ⑵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且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下面我們可以通過做幾個高考題來鞏固我們所複習的內容

  三 高考連結

  三 板書設計

  客觀條件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

  作用於 形成 ↓

  客觀事物 → 人腦 → 意識→能動作用→ 促進作用

  ↑

  主觀條件 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阻礙作用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