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論文

  全球化程序給我國高職教育領域帶來了強大沖擊,為了應對挑戰,切實做到在正確認識自身的基礎上汲取其他國家的有效經驗,中外高職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必須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新要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

  摘 要: 在全球化程序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面臨新的考驗和要求。高職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到在尊重和理解各國當地教育文化的基礎上取長補短,謀求更具有本國特色的高職教育優質發展模式,引入“局內人—局外人”的研究視角和“區域研究”的方法論是有益的新嘗試。

  關鍵詞: 全球化 中外高職教育 發展模式 比較研究

  全球化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嚴峻挑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及其深入發展已成為中外職教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一個重要的現實背景。深處新時代的洪流之中,我們該去向何方,以什麼樣的立場和對策迎接新的挑戰,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一、全球化對中外職教發展模式比較研究的影響

  全球化程序給我國高職教育領域帶來了強大沖擊,為了應對挑戰,切實做到在正確認識自身的基礎上汲取其他國家的有效經驗,中外高職發展模式比較研究必須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新要求。

  ***一***全球化程序對我國高職教育的衝擊

  1999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大會,提出了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模式以人為中心,注重環保,保持可持續發展,促進和平文化,推動社會改革,促進社會和教育的全納性,向人民授權,推廣和使用新技術,培養創業能力和自立能力,促進繼續和獨立學習。在國際會議精神的感召下,中國政府將高職教育作為“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大力發展高職教育。

  然而高職教育在經歷了一段躍進式發展之後,被強勁勢頭掩蓋的諸多問題也日漸暴露於眾。2006年11月,教育部頒佈《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檔案***,明確提出要“適當控制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從數量增長之“快”到質量提升之“穩”,我國高職教育正面臨著改革和發展的新任務。如何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探索出一套適合中國國情並體現中國特色的現代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是教育部門、科研機構和高職院校面臨的新課題。開展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對思考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走向具有啟迪作用。

  ***二***全球化程序對我國高職教育研究的新要求

  所謂“發展模式”,其基本涵義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的路子”***費孝通,1997***。通過相近概念的遷移,“高職教育發展模式”也應具有特定的歷史性、區域性。我國高職教育若是按照普通大學的模式趨同發展,或是生硬照搬別國模式,則顯示不出其別具一格的特色,只能淪為人們眼中的“次等教育”。若能像美國的社群學院、英國的FEC、澳大利亞的TAFE,德國的高等專科學校,或是日本的高等專門學校那樣,以其不可替代的特色存在和發展,則我國的高職教育必將開啟富有生機的新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我國高職教育要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決不能故步自封,應主動融入世界高職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中,吸取失敗教訓,汲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取長補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

  立足全球化的大局之上,對中外高職教育的研究應採取新視角並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論。首先,應摒棄以往比較研究中對歸納絕對真理的執著,以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視角迴歸事實本身,迴歸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異質性,允許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存在相對性,在尊重和理解當地教育文化的基礎上,謀求更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質發展模式。其次,以往多數中外比較研究側重於外國對本國的啟示,即本國部分自始至終都被置於弱勢的位置的局面應得到改善。應將我國高職教育納入關注重點,肯定其作為世界高職教育體系中一員的重要性,並正視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良性建構對世界高職教育整體進步的積極作用。

  二、基於“局內人—局外人”視角的比較研究

  全球化使得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的文化背景變得越來越複雜,若是侷限在本國境內單純地翻譯幾篇外國文獻,主觀地總結出所謂先進經驗,這樣的中外比較研究無疑就是片面而侷限的。我們的比較研究應基於開放的胸懷,從本土出發一路領略異鄉的景緻,接受差異,勇於碰撞,最後滿載而歸沉澱深思。中外比較不應是單向的猜測,所以我們的團隊不僅要有說自己語言的研究者,還應接納不同母語的研究夥伴,彼此站在各自的文化陣營還原真相併直面差異。在這樣的研究團隊中,當質疑、分歧、接納和理解都在不加矯飾地原生態生長,一種嚴謹、公平和客觀的合理比較研究模式即在生成。研究者如何能夠在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內外理解複雜問題的本質,即涉及我們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的身份確認,以及如何以“局內人—局外人”視角衡量比較研究的相關事宜。

  ***一***“局內人”與“局外人”

  “局內人”與“局外人”這兩個研究視角及相互關係是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是質的研究方法推崇者討論的熱點。由於教育學等人文科學的先天限制,在很多研究領域中量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測量資料並不能很好地闡釋某些問題。這樣的背景下,相當多的教育學者從書本中走出來,進入到事件的現場,甚至通過親身參與進行介入研究,也就是質的研究。

  學者陳嚮明在1997年發表的論文《質的研究中的“局內人”和“局外人”》中對這兩個概念作了界定。“局內人”指的是那些與研究物件同屬一個文化群體的人,他們享有共同的***或比較類似的***價值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或生活經歷,對事物往往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局外人”指的是那些處於某一文化群體之外的人,他們與這個群體沒有從屬關係,與群體成員通常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只能通過外部觀察和傾聽了解群體內部成員的行為和想法我們在對其理解時不能夠將其僅僅作為一對完全相反的概念。這一對概念不斷髮生改變並不斷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環境。當越來越多的合作研究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下開展時,採用“局內人—局外人”視角研究中外比較教育問題將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二***“局內人—局外人”的研究視角

  質的研究經常以個體生活史或族群文化的日常事件為切入點建構對某些研究論題的學術理解,這涉及研究者相對被研究者來說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這一角色問題。中外職教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涉及不同制度和文化的碰撞,並不是在真空環境中做幾個實驗或譯註幾本文獻就能達到研究初衷的。中國學者對於國外高職教育的事件或人物,即研究者對於研究物件,雙方如何看待對方及自己,不僅對研究的具體實施有一定的影響,而且直接涉及對研究結果的質量評價,這也同樣涉及“局外人”和“局內人”的視角問題,

  如同質的研究一樣,不論作為“局內人”還是“局外人”,研究者主觀情感的投入是微妙且不可消除的,但研究者應有保持“價值中立”的自覺,合理把握好“局內人—局外人”的研究視角。例如,當我們審視德國與中國職教發展模式的差異時,我們作為德國文化的“局外人”保持一種相對客觀的心態,冷靜客觀地認同或是否定,以一種相對中立的立場得出自己的結論。作為中國職教發展模式中的“局內人”,我們也應能夠從人際關係或利益糾葛中勇敢地跳出來,有意識地站在與本群體不同的觀察理性分析,通過距離來保持價值中立,提升研究的效度。

  三、引入“區域研究”的方法論

  “二戰”前後興起了一種綜合研究特定區域中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問題的研究領域,稱之為“區域研究”。基於研究創新的訴求,人文、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紛紛引入了“區域研究”的方法論和研究正規化。東北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的張偉德在2009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區域研究”與中國比較教育學的新發展》一文中指出了中國的比較教育學正在面臨諸多危機的現狀,並表明“中國比較教育學克服危機的出路在於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而其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就是紮實地開展教育的區域研究”。

  ***一***提倡跨學科跨專業的合作研究

  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莫爾曼把“區域研究”的正規化引入了比較教育學領域,同時強調跨學科的方法,不僅重視學科間的合作,還提出了學科內的合作。我們要進行中外職教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不應侷限在教育學的範疇內,一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模式與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政治、經濟和文化息息相關,對於相關資訊的處理也需要科學的方式,我們的研究應主動尋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和統計學等領域學者和專家的支援。在教育學學科內部,我們也需要聯合多樣化的研究方向,除了比較教育學,教育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和教育統計學等研究領域的學者都是我們可以合作的夥伴。

  ***二***注重實地調查研究

  倡導“區域研究”的美國學者貝雷迪、日本學者竹熊尚夫和馬越徹等人都認為,比較教育學的研究者不僅要進行文獻研究,還要勇敢地走出國境,以全球化的視野到遠方進行實地調查。全球化程序的日益加深的同時,全球範圍內多國興起的體制變革也在日益加劇。相對於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在現實中的演進和變革,相關研究的文獻往往是滯後的,由於語言和文化的障礙,進入國內學術界的視野進而翻譯整理又要經過一定的時期,所以注重文獻研究的“區域教育介紹”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

  我們開展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旨在基於許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清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存在相對性,在尊重和理解當地教育文化的基礎上,取長補短,謀求更具有本國特色的優質發展模式。如果我們對國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研究僅停留在早年的文獻描述上,而不實地參觀其學校建設,不與當地的辦學者和研究者進行近距離的交流探討,又怎能儘可能精確地獲取第一手的經驗,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又怎能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良性建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對深度合作的需求日益加深,我們的研究視野、研究團隊、研究方法都應向著全球化的要求靠近。身處地球村,作為肩負中外高職教育發展模式比較研究重任的研究者們再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埋首於多年前的故紙堆做假象和推斷,我們應本著主人翁的精神,勇敢走向異鄉,虛懷以待並腳踏實地,帶著最初的信念邁開文化旅人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張偉德,王喜娟,魏沈麗.“區域研究”與中國比較教育學的新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9,***12***:24-29.

  [2]陳嚮明.質的研究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J].社會學研究,1997,***6***:80-89.

  [3]王曰美,孫元濤.教育者介入實踐的方法論思考——關於“局內人”、“局外人”信條的反審與重構[J].教育學報,2009***4***:18-22.

  [4]李函穎.全球教育改革:公平·質量·發展——第四屆世界比較教育論壇綜述[J].比較教育研究,2012,***1***:87-90.

  [5]肖化移.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發展模式之比較[J].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4,***7***:11-1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