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經常見考點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考點

  在高考語文備考中,掌握詩經最基本的句式對考試具有極大的好,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高考語文詩經考點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語文詩經考點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叫做詩經,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希望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能夠認真細心,那麼詩經最基本的句式是什麼呢?下面給大家帶來詩經最基本的句式,希望能夠使大家能夠更瞭解詩經。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只有個別詩是以雜言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為主幹,可以由此推想當時演唱《詩經》的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和比較簡單的。至漢代以後,四言詩雖斷斷續續一直有人寫,但已不再是一種重要的詩型了。反而在辭賦、頌、贊、誄、箴、銘等特殊的韻文文體中,運用得很普遍。

  一、賦、比、興的手法

  賦就是鋪陳直敘,敘事描寫、議論抒情都在其內,是《詩經》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現手法。如《豳風·七月》即以直接敘述農夫們的衣食住行和描寫四季的變化來加以表現的。《衛風·氓》也以敘述和描寫的手段寫出了棄婦的遭際和複雜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是以整體形象作比,但多數篇章是具體的比喻。《衛風·碩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寫形容莊姜的美貌。《詩經》的比喻運用得相當廣泛,而且形式多種多樣。興就是託物起興,是詩歌開頭而引起下文的一種手法。有的只起開頭的作用,但多數都有某種意義的關聯,起到象徵、烘托、聯想、比喻等作用。如《周南·關雎》以鳥的和鳴比喻襯托男女好合。《秦風·蒹葭》以秋景創造氣氛烘托心境。賦、比、興的手法常表現為綜合的運用。

  二、句式和章法

  《詩經》的形式在句式上以四言二節拍為主,間有雜言;在章法上以重章迭唱居多。

  三、雅、頌與國風不同的語言風格

  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迭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國風中對語 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詩經最基本的句式希望我們能夠掌握,詩經裡面有許多經典的文章,希望我們能夠熟記,這對我們高考是有極大好處的。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常考點

  意象

  詩人往往選擇日常生活中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入詩,根據事物的特性興懷。

  陪伴在我們周圍的各色植物,如:梅、蘭、竹、菊、蓮、丁香、松柏、楊柳、梧桐、落花等。

  共存於天地中的各色動物,如:蟬、猿、鴻雁、杜鵑、鴛鴦、沙鷗、鷓鴣等。

  變換於自然中的各種氣象地理,如: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煙霧、陰晴、明月、夕陽、流水等。

  運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器物,如:玉、燈、笛、簫、酒、樓、搗衣砧等。

  產生於舉手投足間的各種動作,如:飲酒、登高、憑欄、望遠、長嘯、搗衣等。

  這皆為詩人運筆的主要道具,它們已經成為詩人之中約定俗成的普遍暗號,留存於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心中。

  情感

  酬唱送別之情:古人喜宴遊交友,然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朋友間不免酬唱贈答、寄友送別,成為詩人抒發情感之由。楊柳、長亭、南浦、酒便成為解讀送別之情的暗號。

  思鄉懷遠之情:建功立業,志在四方是古人的胸襟,然而久別家鄉,遠離親人之時,難免悵然,加之古時交通不便,聯絡緩慢,思鄉懷遠之情便能綿延千里。月亮、鴻雁、雙鯉、搗衣、蓴羹鱸膾便成為傳遞思鄉之情的暗號。

  詠物感遇之情:古人有感於自然界各色景物的特性而有感於己,或抒發自己淒涼傷感、孤獨寂寞的感嘆;或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卻堅貞不屈的感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鵑、斜陽、松竹梅菊、黍離、歷史事件、名勝古蹟便成為寄託感遇之情的暗號。

  情愛婚姻之情:對愛情的渴望,夫妻間的悲歡離合,宮怨閨怨,成為人們無法迴避的情感。蓮、紅豆、連理枝、比翼鳥便成為表達婚戀之情的暗號。

  閒適恬淡之情:古人超於現實之外,寄情山水,流連田園。所寫之詩或表達清閒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五柳、東籬、三徑便成為象徵歸隱之情的暗號。

  邊塞行役之情:古人常漫遊天下,遍訪名山大川、邊塞關隘、通都大邑等。有感於茲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或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投筆、長城、樓蘭、柳營、請纓、羌笛便成為見證行役之情的暗號。

  高考語文詩歌分類

  按表達方式,詩歌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贈別詩、悼亡詩、愛情詩等。

  敘事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如《石壕吏》《賣碳翁》《陌上桑》《木蘭詩》,有的還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環境,如《孔雀東南飛》。

  抒情詩——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懷***即詠懷詩,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和託物言志***即詠物詩,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如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以石灰自喻,表達詩人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即歌詠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詩———特點: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說理,耐人尋味,富於理趣。主要寫法:

  ①寓理於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繪中說理***——形象、生動、有趣

  如: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朱熹《觀書有感》***問君哪得清如許……***、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淡妝濃抹總相宜***。

  ②議論說理——議論與形象描寫相結合,多用比喻等修辭法。

  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注意】

  1、讀詩時要"想詩"。詩中的道理,如鹽溶於水——“體匿味存,現相無相”,要細細品味。

  2、詩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來,其理趣要用辯證觀點分析詩句,“思而得之”。

  3、一般詩歌也常寓理於抒情之中——抒情議論相結合。有的詩還把議論與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