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馬術的起源是什麼

  馬術在1900年的奧運會上首次亮相,接著出現在1912年的奧運會上。那麼,?

  北京馬術的起源

  遠在元代,在大都城裡就有了賽馬活動。那是蒙古人定都北京以後,便把他們最喜愛的跑馬比賽帶到了北京,並逐漸在京城盛行。當時朝廷還將這種活動和兵役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制度,特別是遇有大型集會時無不將賽馬騎射作為活動內容。

  到了明代,北京地區每到春季都要進行走馬和騎射活動。進入清代以後,賽馬活動更是盛行。因為滿族也是非常善於騎射的民族,尤其是乾隆年間,在北京修建了很多賽馬場,並在各種民俗節日裡舉行賽馬活動,上自王公貴族下至一般的旗兵都熱衷於這種活動。所以這項活動在皇室的提倡下,漸漸推展至民間,一直持續到民國初期。

  賽馬場地

  老北京的賽馬場多分佈於外城內和城門外,舉辦的時間各不相同,一般是從農曆正月到九月。其中正月的賽馬多在白雲觀西面和安定門、德勝門外;二月在天壇東側的太陽宮;三月在東便門內蟠桃宮西南側;四月在西直門外的萬壽寺西面;五月在永定門南面;六月在先農壇東牆外;七月在黃寺北面;八月在廣安門外南側;九月在釣魚臺附近。進入十月以後因天氣轉涼,賽馬活動便停止了。

  參賽人物

  參加賽馬的有各種人物,馬匹都是自備。參賽的人可相互約定會面比賽時間,人數可多可少,沒有定規。平時也可隨時來練習跑馬,互相觀摩騎術和馬技。

  賽馬方式

  老北京的賽馬方式多種多樣,但與西方的馬術比賽有一定的區別。西方的賽馬活動只講究速度,“以速度為上選”,而不論走馬和賽車,評判勝負只以速度快慢為標準。而老北京傳統的賽馬活動則注重馬的步伐,一般有走馬、跑馬、顛馬三種。走馬是看馬跑時馬步的穩健、美觀;跑馬是比賽速度和耐力。顛馬是在比賽時馬的顛簸姿勢要優美,花樣多。比賽時多以鳴槍為號,眾騎士精神抖擻,揚鞭催馬,只見一匹匹賽馬連跑帶顛,時而高跳,時而搖擺,奔騰向前。圍觀者無不高聲喝彩,興奮、緊張、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歷史專案

  清末時北京出現了一種叫“賽馬會”的活動。它不是中國傳統的賽馬,而是所謂西式的賽馬***即馬術比賽***。大約在清宣統末年***1911年***,順天府劃給北京西紳俱樂部一塊約200多畝土地,大概位置在今天的西便門外蓮花池附近。當時這一帶還很荒涼,賽馬場建成後,使這裡逐漸熱鬧起來,每有賽馬比賽,是人來人往。賽馬場內設有看臺、票房、彩房、馬圈和賽手休息室等。每逢比賽之日,京城各界愛好者***包括一些在京的外國人***紛紛前往,馬場內外,萬頭攢動。每一售票及發彩票視窗,均分別標明騎士和賽馬的號碼,光顧者既可專購一種賽馬票,亦可兼購多種賽馬票。而富商大賈或酷愛此道者,多破費巨資,成批購得一種或多種票,以求獲得重彩。這種“賽馬會”活動斷斷續續地一直到民國後期,以後便日漸衰退,那些曾人聲鼎沸的賽馬場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