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歷史資料

  坦克,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強大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合了。

  特里頓發明坦克

  “馬克”Ⅰ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又譯作特里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場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國遠征部隊服役的斯溫頓提出,需要製造一種能夠在遍佈鐵絲網的戰場上開闢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制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當時的英國陸軍對此毫無興趣,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卻如獲至寶,下令組建“陸地戰艦委員會”,親自領導“陸地戰艦”的研製工作。

  1915年2月,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溫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於1915年9月製成樣車進行了首次試驗獲得成功,樣車被稱為“小遊民”,全重18.289噸,裝甲厚度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馬克沁”機槍和幾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發動機功率77.175千瓦,最大時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過0.3米高的障礙物。

  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8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但因為各種原因只有18輛投入了戰鬥。同時丘吉爾也為了不讓德國人察覺這樣新式武器,於是便以“水箱***tank***”這一海軍術語為這一個新式武器命名***關於“坦克”這一名稱的由來說法很多,有一說是坦克發明後,一個人嘲笑坦克像個大水箱***tank***,誰想到這個名稱便以此傳來了。還有一說,是為了保密。總之,“坦克”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很多版本***。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在1918年,法國也研製出了雷諾FT—17坦克,亦在一戰中立下戰功。

  這種稱為“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闢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世界上已經制造了數十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戰武器。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突破敵人的防線,摧毀敵碉堡和野戰工事,粉碎敵步兵的抵抗,擊毀敵方的火炮、車輛、物資彈藥和橋樑,消滅一切有生力量,掩護己方的步兵,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

  坦克世代劃分

  坦克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跟戰鬥機一樣,根據生產年代和技術水平,坦克也被分為三代。從一次大戰出現坦克到二次大戰中期,主流的坦克型別被稱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戰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稱為第二代坦克;60年代—90年代研製的坦克被稱為第三代坦克***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的劃分方式也是從第三代坦克開始***。

  早期

  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鬥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裝置簡陋,坦克效能較為低下,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訊裝置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坦克技術的提升,並伴隨著坦克作戰思路的改變,世界陸軍開始了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以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為主要代表,德國古德里安更是機械化作戰思想及戰術的創始人。

  中期

  中國99式主戰坦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型別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德國坦克在二戰時的虎1坦克擁有火力強大的88毫米KwK36L/56戰車炮***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令盟軍坦克無法招架。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德軍王牌魏特曼駕駛虎式坦克擊毀了英軍28輛坦克,28輛半履帶車輛和卡車。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見一斑。

  二戰時期的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鬥全重9~82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51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16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57、75、76、85、88、90、100、105、107、120、122、128、130、150、155、170、180毫米,炮彈初速610~1128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249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臺,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以蘇聯為首的軍事強國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佈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而在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出動了2,928輛坦克,蘇軍更是出動了5,128輛坦克投入戰鬥,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殲擊車******可視為無旋轉炮塔的坦克***,如SU—76、SU-100、SU-152、III號突擊炮、IV號反坦克殲擊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費迪南***象式***坦克殲擊車。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穿甲威力強大,戰鬥全重較輕,側後裝甲防護力一般,生產價格較低,適於大量生產。自行反坦克炮的彈種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等;兼有其他作戰任務的,還配有榴彈。反坦克炮是主要用於打擊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火炮。它的炮身長、初速大、直射距離遠,發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強,大多屬加農炮或無坐力炮型別。反坦克炮的彈道弧度很小,一般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和射擊。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性較差、突擊作戰能力弱,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複雜條件下的戰鬥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戰後至20世紀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鑑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