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國旗下講話稿

  中學生行為規範教育,主要是引導受教育者以文明素質作為行為準則,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負責、學會追求,逐步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新的學期已經開始,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的各項工作已經步入正軌。每個學期的開始,我們都將面臨新的起點,新的征程,新的希望,站在新學期的起跑線上,大家都準備好了嗎?新的一學期,我們更要珍惜每一分鐘,辦好每一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這樣才能學有成績,學有收穫。今天要跟大家說的是:“養成好習慣,走好每一步。

  1、在儀表、儀容方面:要嚴格按照《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來要求自己,注意中學生形象,禁止穿著打扮成人化,不化妝、不染髮、不佩帶首飾;男生不留長髮、怪發,女生不燙髮、不染指甲、不穿高跟鞋;總之,不適合學生的儀表、儀容要堅決杜絕。

  2、在安全與衛生方面:一定要按學校的要求做,上樓下樓、出操、課間活動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請同學們在課間不做劇烈的活動,避免發生各種傷害事故;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嬉戲,不打鬧,不擁擠,不搶道;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警鐘長鳴”的觀念。

  衛生是文明的標誌。不隨地吐痰,堅決禁止亂扔垃圾,如紙屑、包裝袋、果殼、瓜子皮等雜物。做到見紙就揀,見髒就掃、拖。講究個人衛生,比一比,哪個班衛生工作好,哪個同學衛生習慣好。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習慣。

  3、在校規校紀方面:我們要嚴格按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來要求自己,團結同學,和同學和睦相處。嚴禁打架、罵人。打架往往是從罵人開始的,而有些同學罵人已成口頭禪,極不文明,我認為,罵人和打架一樣,是一個人智力極度低下的表現。不因小事和同學爭吵,不打架鬥毆,爭做文明的高中生。

  4、努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如:

  隨手關燈、隨手關閉水籠頭、隨手撿拾廢紙;說話輕、走路輕、關門輕、取放物品輕;禁止遲到、早退、曠課、私自離校;禁止吸菸、喝酒、嚼口香糖後隨地亂吐;

  同學們,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種什麼,就會收穫什麼:播下一種心態,收穫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動;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命運。選擇從現在開始,讓良好的習慣成就我們的未來。

  總之,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會決定你的命運。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上午好!我想講的話題是:中學生應加強日常行為規範養成教育。

  一、什麼要制定日常行為規範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講兩件事。我們知道,學校是文明的搖籃,表明學文明的第一個標誌是校舍的整潔乾淨。可是我們剛剛新建的學生公寓、綜合樓樓道牆壁上總有幾個足球撞擊的痕跡,還有鞋底的黑印跡,有的同學可以飛牆走壁了。第二件事是報紙上刊登的:一次一位老教授帶領中學生代表團參加國際奧賽。這些經過層層選拔優秀中學生雖然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但是老教授叫苦連天。他不僅要指導學生參賽,還要當保姆和服務員,辦理登記手續,托執行李,可沒有一個學生和他一起搬。這些成績優秀的學生無疑是缺少正確的行為規範教育。因此要加強中學生最基本的文明禮貌、道德行為養成教育,提高思想品德素質,才能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規範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

  1.要進行怎樣做人的教育

  作為教師既是經師,更是人師;作為學生,不僅要打好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又要打好思想品德基礎。中學生首先不是成才成鳳問題,而是學會立足社會,怎樣生活,怎樣同多種人交往,也就是做人問題。同學們,你們已具備了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並開始了對人生意義、人生道德和人生價值的思考與探索,今後能生活得有意義、有作為、有價值,首先學會怎樣做人,使自己懂得如何珍愛自己的身體,珍愛自己的人格,學會如何尊重別人。學會做人,為自己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2.要進行基礎文明行為的培養

  比如:“穿戴要整潔樸素大方,提倡穿校服,頭髮乾淨整齊,男生不留長髮,女生不燙髮,不化妝,不佩戴首飾,不穿高跟鞋”,這是中學生穿戴打扮的基本要求。再比如怎樣與人說話,才能使人們關係融洽,達到交往的目的。這裡很有學問,我們鄉下有句俗話:一句話說得好讓人笑,說得不好讓人跳。雖然說話內容千差萬別,但總是要使用禮貌語言,講話注意場合,態度和藹。因此我們平時要嚴格訓練,反覆強化,突出一個“訓”字,使同學們立規定可成,再別無其它路子。

  3.繼續發揚傳統理論道德

  中學生無論是在校園和家裡,還是在社會公共場所,都應該儘量做到禮貌待人,敬老愛幼,熱情服務,團結和睦,勤勞儉樸,誠實守法,尊師敬長,律已寬人。

  4.中學生階段是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

  中學生從生理上和心理上正處在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階段,可塑性強,最合適進行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而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抓了就有好習慣,不抓則反之。壞習慣一旦形成,比如酗酒就必然對他人、自己和社會產生不良影響,若再矯正成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經歷一個艱苦的改造過程。

  同學們:貫徹行為規範是長期艱鉅任務,需要我們下大決心,付大辛苦,努力去做長期堅持,才能收到實效。同學們,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吧!做到:自尊、自愛、注意儀表,真誠友愛,禮貌待人,遵規守律,勤奮學習,勤勞儉樸,孝敬父母,遵守公德,嚴於律已。

  篇3

  愛因斯坦曾說,所謂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習的東西忘光了之後還留下來的東西。那個剩下的東西就是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習慣。奧維德說任何事物都不及習慣那麼神通廣大。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是我們養成好習慣的法寶。

  下面就讓我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的第三條內容: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廢棄物。

  說起個人衛生,就談談最簡單的刷牙洗臉,我們每天都在刷牙,但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不正確的刷牙方法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還會損傷牙齒和牙齦。有些人刷牙象拉鋸,也就是橫著刷。這種刷牙方法有害無益,日久天長會在牙根處“鋸”出一道深溝,醫學術語叫楔狀缺損。有這種楔狀缺損的人,輕者吃冷、熱、酸、甜食物時會引起牙齒痠痛,重者會造成牙髓炎。每次刷牙時間不少於3分鐘。臨睡前刷牙最為重要,因為人在睡著後,唾液分泌會減少,而唾液可以沖走細菌並抑制細菌繁殖。說到洗臉,有些學生早起穿上一身潮牌,洗臉卻只洗本部,邊疆一概不理,洗臉完畢,手背可以不溼,更有甚者,見同學臉盆有水,伸入二指,除去眼屎,餘概不論。這些做法最直接後果除了耳後脖根,土壤肥沃,適宜種植桑麻,有礙觀瞻之外,卻也別無它害。但隨地吐痰就大不一樣。 國人吐痰行為很普遍,但在西方吐痰被視為不文明行為,當然它的建構也經歷一個漫長過程。早在15世紀,一位法國作家就將這種行為斥為“下流的”。到了16世紀,荷蘭學者在著作中恥笑隨地吐痰行為是“齷齪的”、粗野的、不文明的。1882年,德國生物學家科赫發現了肺結核桿菌,並指出吐痰是傳染的重要媒介,結核桿菌能在痰中存活一整天。人們由此談痰色變,1886年,法國衛生部發布了全世界第一個禁止隨地吐痰的法令;截至1916年,美國213個城市中有195個制定了禁止隨地吐痰的法令。在世界各地,到處都能看到警告語:“為了我們的孩子,不要隨地吐痰!”“男人們,看我們的了!隨地吐痰傳播疾病,女士們可不隨地吐痰!”婦女們被告誡不要在城裡穿長裙,以免拖地的裙邊沾上痰漬而把結核菌帶回家。 我國最早的禁止隨地吐痰的呼籲大概是清代光緒年間,公辦學堂使用的《簡易識字課本》中有這樣的警句:若有痰唾,勿吐於地。孫中山曾感慨隨地吐痰和任意放屁是中國人的兩大惡習;到了1930年,細菌學家高士其留學歸國,以科普文章告誡國人不要隨地吐痰:“每24小時之內,一個肺癆病頗深的人,口裡所放出的結核桿菌,共有15億到40億„„真是一痰之微,不知害人多少呀。”緊接著,民國政府推行“新生活運動”。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演講中指出,“有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就從不亂吐痰做起”。

  上海在全國率先禁止隨地吐痰,違者***,2003年起,***金額提高到200元。在香港隨地吐痰可處最高5000港元的***。在新加坡,隨地吐痰已經不是不道德行為,而是一種罪行,最高可處鞭刑。 環顧某些同學座位周圍,五步之內,痰跡斑斑,濃淡各異,大小紛呈,積澱深厚,歷史悠久,有的把痰吐到地,立即用鞋底蹭掉,以加速病菌的揮發。痰吐的習慣了,也便有板有眼,合乎美學,卻委實不介意細菌會因此播散到空氣中去。為人為己,隨地吐痰不能不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

  國人亂扔廢棄物,原因很多,關乎教育的,那就是中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私德,不重視公德,喜歡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大喜歡講保持公共衛生,維護公共場所秩序,保障公共場所安靜。這也導致中國人對公共瑣事缺乏興趣,缺乏責任。你問他亂丟原因,他就說:垃圾到處都是,別人丟得,我為什麼丟不得?這是個強詞奪理的邏輯,把別人的錯誤當成自己犯錯的理由。魯迅借阿Q之口----“和尚摸得我摸不得”道出了這一國民劣根性。身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大家對此要有清醒認識,並引以為戒。

  愛因斯坦還說,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最後改用蔣介石先生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有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就從不亂吐亂扔做起”。謝謝大家!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