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作家的優秀散文欣賞

  廈門之美,美在她擁有蔚藍的大海和獨一無二的鼓浪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廈門作家的優秀散文,供大家欣賞。

  :永遠的校園

  蒲公英小小的種子,被草地上那個小女孩輕輕一吹,神奇地落在這裡便不再動了——這也許竟是夙緣。已經變得十分遙遠的那個八月末的午夜,車在黑幽幽的校園裡林叢中旋轉終於停住的時候,我認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聖的夜晚:命運安排我選擇了燕園一片土。

  燕園的美麗是大家都這麼說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聯絡在一起,越發充滿了詩意的情趣。每個北大學生都會有和這個校園相聯絡的夢和記憶。儘管它因人而異,而且也並非一味的歡愉幸福,會有辛酸煩苦,也許有無可補償的遺憾和愧疚。

  我的校園是永遠的。因偶然的機緣而落腳於此,終於造成決定一生的契機。青年時代未免有點虛幻和誇張的抱負,由於那個開始顯得美麗,後來愈來愈顯得嚴峻的時代,而變得的實際起來。熱情受到冷卻,幻想落於地面,一個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終於在這裡開始了實在的人生。

  匆匆五個寒署的學生生活,如今確實變得遙遠了,但師長那些各具風采但又同樣嚴格的治學精神影響下的學業精進,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國籍同學組成的存在著差異又崇明瞭友愛精神的班級集體,以及在戰火消失後渴望和平建設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學進軍的總體時代氛圍,給當日的校園鍍上了一層光環。友誼的真醇,知識的切磋、嚴肅的思考、輕鬆的郊遊,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試,均因它的不曾虛度而始終留下充實的記憶。

  燕園其實並不大,未名不過一勺水。水邊一塔,並不可登;水中一島,繞島僅可百步餘;另有樓臺百十座,僅此而已。但這小小校園卻讓所有在這裡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其實北大人說到校園,潛意識中並不單指眼下的西郊燕園,他們大都無意間擴充套件了北大特有的校園觀念:從位名湖到紅樓,從蔡元培先生的銅像到民主廣場。或者在北大人才心目中,校園既具體又抽象,他們似乎更樂於承認象徵性的校園的靈魂。

  我同樣擁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園。我的校園回憶包蘊了一段不平常的記憶。時代曾給予我們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機遇,如今思來,可說是痛苦多於歡愉。我們曾有個充滿期待也充滿困惑的春天。一個預示著解放的早春降臨了,萬物因嚴冬的解凍而萌動。北大校園內傳染著悄悄的激動,年輕的心預感於富有歷史性轉折時期的可能到來而不安和興奮。白天連著夜晚,關於中國前途和命運、關於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辯論,在課堂、在宿舍、在湖濱,也在大、小膳食廳、廣場上激烈地進行。

  這裡有向著習慣思維和因襲勢力的勇敢抗爭。那些富有歷史預見和進取的思想,在那個迷濛的時刻發出了動人的微光。作為時代的驕傲,它體現了北大師生最敏感、也最有銳氣的品質。與次同時,觀念的束縛、疑懼的心態、處於矛盾的兩難境地的彷徨,更有年輕的心因沉重的負荷而暗中流血。隨後而來的狂熱的夏季,多雨而溼悶。轟然而至的雷電襲擊著這做校園,花木為風雨所摧折。激烈的呼喊靜寂以後,蒙難的血淚默默喚醒沉睡的靈魂。他們在靜默中歡迎肅殺的秋季和蒼白而漫長的冬日。

  那顆偶然落下的種子不會長成樹木,但因特殊的條件被催化而成熟。都過去了,湖畔走不到頭的花蔭曲徑;都過去了,宿舍水房燈下午夜不眠的沉思,還有輕率的許諾,天真的輕信。告別青春,告別單純,從此心甘情願地跋涉於泥濘的長途而不怨尤。也許即在此時,憂患與我們同在,我們背上了沉重的人生十字架。曼妙的幻想,節日的狂歡,天真的虔誠,隨著無可彌補的缺憾而遠逝。我們有自己的青春祭。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校園與我們青春的希望與失望相連,他永遠不滅。

  燕園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單純。就我們每個人說,我們把青春時代的痛苦和歡樂、追求和幻滅,投入並消融於燕園,它是我們永遠的記憶。未名湖秀麗的波光與長鳴的鐘聲、民主廣場上悲壯的吶喊,混和成:一種朝朝夕夕的弦誦之聲與歲歲年年的奮鬥吶喊的合成;一種勤奮的充實自身與熱情的參與意識的合成;這校園的魅力多半產生於上述那些複合豐富的精神氣質的合成。

  燕園有一種特殊的氣氛:總是少有閒暇的急匆匆的腳步,總是思考著的皺著的眉宇,總是這樣沒完沒了的嚴肅和沉鬱。當然也不盡然,,廣告牌上那些花花綠綠的招貼,間或也露出某些詼諧和輕鬆,時不時地出現一些令人震驚舉動,更體現出北大自由靈魂的機智和聰慧。北大有是灑脫的和充滿了活力的。

  這真是一塊聖土。數十年來成長著中國幾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先與天下的嚴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掙精神相結合。這更是一種精神合成的魅力。科學與民主是未經確認卻是事實上的北大校訓。二者作為剛柔結合的象徵,構成了北大的精神支柱。把這座校園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現象加以考察,便可發現科學民主作為北大精神支柱無所不在的影響。正是它,生髮了北大恆久長存的對於人類自由境界和社會民主的渴望與追求。

  這裡是我的永遠的校園,從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煙景,從鏡春園進入郎潤園。從成府小街東迤,入燕東園林蔭曲徑,以燕園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擴張,那裡有諸多這樣的道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那裡行進著一些衣飾樸素的人。從青年到老年,他們步履穩健、儀態從容,一切都如這座北方古城那樣質樸平常。但此刻與你默默交臂而過的,很可能就是科學和學術上的巨人。當然,跟隨著他們身後的,有更多他們的學生,作為自由思想的繼承者,他們默默地接受並奔湧著前輩學者身上的血液——作為精神品質不可見卻實際擁有的偉力。

  這聖地綿延著不會熄滅的火種。它不同於父母的繁衍後代,但卻較那種繁衍更為神妙,且不朽。它不是一種物質的遺傳,而是靈魂的塑造和遠播。生活在燕園裡的人都會把握這種恆遠同時又是無形的巨大的存在。那是一種北大特有的精神現象。這種存在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北大永存的靈魂。

  北大學生以最高分錄取,往往帶來了優越感和才子氣。與表層現象的驕傲和自負相聯絡的,往往是北大學生心理上潛在的社會精英意識:一旦佩上北大校徽,每個人頓時便具有被選擇的莊嚴感。北大人具有一種外界人很難把握的的共同氣質,他們為一種深沉的使命感所籠罩。今日的精英與明日的棟樑,今日的思考與明日的奉獻,被無形的力量維繫在一起。青春曼妙的青年男女一旦進入這座校園,便因這種獻身精神和使命感而變得沉穩起來。

  這是一片自由鄉土。從上個世紀末葉到如今,近百年間中國社會的痛苦和追求,都在這裡得到積聚和呈現。沉沉暗夜中的古大陸,著校園中青春的精魂曾為之點燃昭示理想的火炬。一代有一代的中國學者,從這裡眺望世界,用批判的目光審度漫漫的封建長夜,以堅毅的、頑強的幾乎是前仆後繼的精神,在這片落後的國土上傳播文明的種子。近百年來這種奮鬥無一例外地受到阻遏。這裡生生不息地爆發抗掙。北大人的吶喊舉世聞名。這吶喊代表了民眾的心聲。阻遏使北大人遺傳了沉重的憂患。於是,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沉思的面孔總有一種悲壯和憂憤。北大魂——中國魂在這裡生長,這校園是永遠的。

  懷著神聖的皈依感,一顆偶然吹落的種子終於不再移動。它期待著一種奉獻,以補償青春的遺憾,並至誠期望冥冥之中不朽的中國永遠綿延。

  :閱讀是件美事

  當我還在過去時,我通過閱讀進入未來;當我已在未來時,我通過閱讀進入過去。閱讀使我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我出入時空的世界,身無掛礙。因此,閱讀成為一件多麼令人驚歎,令人喜悅的事。它能讓人輕易突破生命侷限,讓整個心靈在時空中自由穿渡,任情飛翔。

  自由與飛翔,是生命最大的侷限,因此也成為生命最高的夢想。而文學,就是因為它能提供我們產生如此快感的閱讀,讓我們如痴如醉,不棄不捨。

  當我此時此刻端坐此地,用敲擊文字的形式回望我閱讀的歷史,並且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年輕的朋友時,我還應該說,就個人體驗而言,上述這段話的意思還可以更貼切地表述為:當我還在少年時,我通過閱讀進入成熟;當我已是成人時,我通過閱讀返回童真。

  在我小時候,我們無書可讀。因為無書可讀,所以因各種機緣而飄搖遊弋在街頭的所有文字,統統成為我們的閱讀書籍。我生吞活剝,我囫圇吞棗,我瘋狂搜羅,我只爭朝夕。只因那個年代,已讓我們倍嘗朝不保夕之感。只有閱讀,才能讓我們進入永恆,讓我們不知今夕是何夕。

  混到初中時,我們迎來複課後的第一任語文老師。老師文采沛然,大大激發了我的表現欲。於是,我用古文寫了一篇作文,滿心要讓老師刮目相看。終於等來老師批語,一看之下,大驚失色,似乎是在誇我有一定語言能力的同時,卻更嚴劣地警告我未學走就想飛的輕狂,當然還有一大通關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死亡的語言與鮮活的語言之云云。總之,那時的感覺是老師的硃筆直批到我臉上來,我面紅耳赤,無地自容。多年後,一位朋友閒聊時說起他在上海讀研究生時與導師的一段文字經歷,竟與此事如出一轍。我發現自己居然可以非常眉飛色舞地告訴他:這種經歷我在初一就已經歷。

  星移斗轉,境異人非,少年不再,心繭漸厚,所有的都在變,不變的也許只有閱讀的情懷。一卷好書在手,忙碌繁囂的日子消失;蒼老疲憊的面容隱去,物我兩忘的境界,把我全然帶回少年曾有的情懷與意態中,竟也不知今夕是何夕。這種感覺真好。我常想,這一定是上帝憐憫人類註定要與時光捆綁在一起的勞心與老化,才賜予我們這麼一條時不時返回純淨歇歇腳的時光隧道。因此,閱讀也像天使的魔法,它讓孩子老於世事,讓老人童光返照。

  前蘇聯作家尤•邦達列夫曾說,如果有誰沒有醉心於一本嚴肅的書,那他應該感到最大的遺憾——因為他使自己與世隔絕。他拒絕了第二個現實,第二次經驗,從而等於縮短了自己的生命。 那麼,如果讀的不止是一本,而是生命不止,閱讀不止,天哪,你是不是覺得自己活得太賺?

  非常喜歡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如詩如畫的描述:河岸之所以作為河岸出現,只是因為橋樑橫跨在河上……橋樑帶給河流一個又一個位於河岸後面的廣闊景觀。它使河流、河岸和大地互為鄰里,橋樑把大地聚整合河流周圍的景觀。

  藉助海德格爾瑰麗的想象吧:閱讀的橋樑飛架於時光之河上,我們能看到的是,不,不,我們能處身所在的將是什麼樣的境界啊!

  這不僅是如詩人瑪斯脫所形容的那樣:閱讀是坐著就能馳騁世界的事,它還是坐著,就能飛翔於往世來生***的事。

  閱讀,就是這麼一樁美事。

  :記憶的領悟

  詩的魅力令靈感飄逸

  年華似水斷不了記憶

  經歷中遇到無數張面孔

  留下的不是清除就是模糊

  我們同鄉同行又同姓

  命運讓我們初見於異鄉

  一樣的紋皺不同的話題

  難忘你的簡單和純情

  短暫的傾訴令我驚奇

  你的世界是多麼的美麗

  原來這就叫作緣分

  世紀般的別離沒有忘記

  流水潺潺光陰如劍

  偶然一次異鄉的繼緣

  淚眼相視竟然無言

  你說已練就老成

  我痴痴追憶當年的天真

  由不得己的人生演譯

  卻粉粹我長時間的夢境

  我無奈地對著鳳凰花說

  你不該與權位粘連

  也不應涉及錢囊

  我們既是不會做作的鳥

  就留守鳳凰樹上吟詩對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