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的散文

  蠶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它,就是蠶。

  每年春天,母親拿出幾張粗草紙,鋪在一隻竹製的篩子裡,上面撒上一片片新鮮嫩綠的桑葉,然後小心翼翼地將螞蟻般幼小的蠶寶寶輕輕放在篩子裡。幾天過去了,蠶寶寶悄無聲息地吃光了桑葉。我從竹籃子裡抓起一把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桑葉,細心地撒在篩子裡,讓蠶寶寶爬在桑葉上慢慢享用。

  眼看著蠶寶寶一天天長大,聽著蠶食桑葉發出的“沙、沙”聲,如同春雨潤心田那樣舒暢。不到一天,桑葉被蠶食光了,只剩下一根根脈絡和一粒粒黑色蠶屎。這時,灰白色的蠶完全露了出來,連成一片,在篩子裡波動。

  蠶自幼蟲成蛹,要脫皮三四次,脫皮期不動不食,似睡眠,俗稱蠶眠。古詩曰 :“桑樹葉大蠶眠三,初長如蟻今成繭。”“朝看箔上蠶,暮收繭上絲。”蠶食進的是桑葉,吐出的是蠶絲。辛勞一生,吐盡了絲,便化做蛹,幽閉在自造的囹圄中,故有“作繭自縛”的成語。少數的蛹長出雙翅,成為白色的蛾,不善飛,不取食,交配後在紙上產卵,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不久就死亡。大多數的蛹就在沸湯中翻滾,結束了短暫的生命。

  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文曰:“蠶老繭成不庇身,蜂飢蜜熟屬他人。” 歌劇《江姐》唱詞寫道:“春蠶到死絲不斷,留贈他人織衣裳。” 人們在追悼去世的親友時,總喜歡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來讚頌逝者。

  蠶為了人們,把自己吐出的絲全部奉獻給人們,好讓人們織成五光十色的綢緞。我想,古代的“絲綢之路”應該是用無數的蠶用盡全部的心血鋪成的吧!

  蠶是那樣的無私,它為了人們能夠織成五光十色的綢緞,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人們,卻從沒有想過要向人們索取什麼。蠶那樣的無私,難道我們不該向它們學習嗎?

  蠶雖然結局可悲,但是它的精神卻永遠存在。用它吐出的絲織成的衣服名揚海外。人們身上穿的,睡覺時蓋的,哪一件不是用餐吐出的絲製成的?它的軀體消失。但靈魂永在。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師。她為了我們能夠好好的學習,不分晝夜的工作著。她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是累。她們像蠶一樣無私奉獻著。她們就是園丁,她們在努力的培育我們,培育祖國的棟樑。

  蠶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它總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著。它的一生是光彩的!

  這說明蠶的一生是辛勤操勞、默默奉獻的一生,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他人作嫁衣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既平凡又偉大。這不正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傳統美德的真實寫照麼?在拜金主義盛行,貪汙腐敗成風,見利忘義,世風日下的當今時代,想想蠶的美德,重溫頌蠶詩文,不更有現實意義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