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三單元作文介紹家鄉的橋

  橋,是人們生活出行的必經之路。而家鄉的橋,承載著我們太多太多的回憶。下面是由小編整理而成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1

  在我的家鄉——酒泉最大的小區“康盛花園”裡有一座人人知曉的“大橋”,這不但是我最熟悉的一座石拱橋,也是我最難忘的一座橋。因為,在那裡我把我最天真、無邪的幼年的快樂留在了那裡。

  這是一座無名的石拱橋。橋的底下是一個很大的水池,有噴泉。春天,我常常穿著薄毛衣,套著小外套,扎著兩個小辮子跑去橋上看老爺爺給池子裡面放水。夏天,我又穿著漂亮的連衣裙,蹦蹦跳跳地跑到橋上看噴泉,有的時候,一股水就突然噴了過來,嚇得我拎著溼乎乎的裙子哭著就去找媽媽了。而秋天呢,我又小心翼翼地走在橋上,生怕像夏天一樣忽然又有水噴過來,可是年幼的我哪裡知道,不知早在哪一天噴泉已經不噴水了,而我卻還小心的張望一下,然後快速地跑了過去,現在想起來都覺得我那時很“笨。”咦,雪花怎麼這麼快就飄下來了!肯定是冬天到了。在我那小小的腦袋瓜裡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於是,我裹著厚厚的羽絨服來到橋上,我調皮地坐到橋的最高處,然後快速地滑了下去,滑到下面的亭子裡時,就會摔一個大跟頭,但是,小時候的我是一個不知道疼痛的小娃娃,所以,摔倒後我會以最快的速度爬起來,拍掉身上的雪,生怕被媽媽發現又對我嘮叨一番。可是現在想起來,我才會感覺到那是媽媽對我的關心與呵護。

  哦,幼年的我把美好、快樂的時光留在了石拱橋上,可是不知為什麼,當我再一次走上大橋的時候,一點也找不到以前的一切了。當我春天去大橋時,對放水一點也不感興趣了;當我夏天去大橋時,早已知道噴泉會噴到哪裡了;當我秋天去大橋時,再也不會怕那些不會噴水的噴頭了;當我冬天去大橋時,一點也不想玩小時的“滑梯”了……

  哦,幼年的記憶,我不是讓你乖乖地呆在橋上了嗎?你們怎麼可以這樣不聽話,難道就這樣消失了嗎?

  篇2

  我的家鄉有一座橋。

  那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橋,是由青石板鋪成的,橋身因為長時間泡在水裡,上面長滿了青苔,橋面也是坑坑窪窪的,可那確實我們兒時的樂園。

  春天,當天便泛起一抹紅時,我們就從東邊西邊跑到橋上。溪邊的柳樹發了綠芽,幾隻家雀在柳條上小憩。偶爾會有幾隻春燕飛過,嘰嘰喳喳的鬧著。微風掠過湖面,便蕩起魚鱗般的波紋。陽光照在水面上蕩起金色的小波浪。我們從橋這頭跑道橋那頭,快樂的不得了。

  夏天的晚上,月亮嵌在天邊皎潔的月光透過溪邊的銀杏樹,灑下斑斑點點的白色光塊,東一些,西一些,合成一幅很美的月光圖。溪邊的泥潭裡傳出了青蛙們歡快的叫聲。魚兒們也活躍起來了,一一躍出水面。而那座橋卻顯得十分安靜。

  秋天,當太陽把最後一絲光撒向大地時,一切都顯得十分淒涼了,枯葉滿了那座橋,像是裝滿了許多在異鄉的人的心。我們喜歡踩橋上落的枯葉,像一首首曲子從我們的腳下創作出來,又隨風飄去了。大雁排著“人”字形的隊伍往南飛,漸漸的消失在天際,叫聲越來越小,直到完全消失。

  冬天,雪花飄飄灑灑降落人間,鞭炮聲從村裡一家接一家的響起,震耳欲聾卻又快活。橋上鋪滿了白白的雪花,鞭炮皮落上後,有一種“王白叢中一點紅”的感覺。走在橋上,踩在雪上,很舒服,但又很冰涼,軟軟的,像踩在棉墊上一樣。梅花在刺骨的寒風中依次綻放,顯得格外愛眼。

  家鄉的橋接著童年的快樂記憶,也接著春夏秋冬,是我們眼中的天堂。

  我愛家鄉的橋。

  篇3

  我的家鄉焦溪,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它地處武進和江陰的交界處,三面臨山,鎮內河渠縱橫交錯,橋樑密佈,古街臨河而築,居民枕河而眠,編織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圖。

  焦溪鎮內,一條龍溪河蜿蜒東流,繞鎮而過,如同一條碧綠的絲帶環繞著古鎮。河上最引人注目的是4座小巧玲瓏的石橋,他們都建於乾隆,道光年間,分別是青龍、鹹安、中市、三元橋。每一座橋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他們共同穿越了漫長歲月的風風雨雨,為我們見證了古鎮悠久的歷史。

  在古鎮,最著名的算是三元橋了,三元橋又叫張小娘橋。傳說清朝初年,南下塘承姓是鄉里的大族。她家一個女兒嫁給河北毛家,母親看女,女兒省親,雖一河之隔,卻要繞道而行,因此造了此橋,人們便稱之為張小娘橋。乾隆時,焦溪商業更加繁榮,人們易址重建此橋,並改名為“三元橋”,“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寓希望鄉里多出人才之意,寄託了對後人美好的心願。三元橋始建於公元1761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傍晚,在清風明月中,遠觀小橋,在萬家燈火的照耀下,三元橋如一彎皎潔的明月倒映河中。

  而四座古橋中,最特別的當推鹹安橋了,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豬行橋。據說從前,每到“落”上,焦溪苗豬生意特別紅火,很多豬販子都圍聚在鹹安橋一帶進行苗豬交易,“豬行橋”的名稱便由此而來。鹹安橋的特別還在於它的形狀。他是四座橋中唯一一座單孔條石橋,別具一格,很有欣賞價值。向晚,獨立古鎮小橋,一眼望去,兩岸水閣逶迤,景色宜人。清詩有云:“野菜饒鄉味,溪流澹客心。小橋行過處,落葉打衣襟。”

  還有“青龍”“中市”二橋,同樣的古樸雅緻、別具匠心,同樣的歷史悠久、寓意不凡。

  說到這裡,心裡頭難免會有一些惋惜,據老人們說,龍溪河上原本還有一座橋,但在1969年時因疏浚舜河,裁直、拓寬老河道,拆除了另一座古橋——寶善橋。今天的我們就只能在老人們依稀的描述中去想象她的美麗模樣了。

  小橋、流水、人家,美麗、古樸、悠遠。這是水鄉特有的美景,如同一幅幅古老的畫面,留下了祖祖輩輩遠去的生活背影。他們是古鎮活的歷史。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