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三年級的作文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中國傳統佳節“春節”又已來臨,又到了我最開心、最盼望的節日!

  每年的“除夕”,我們全家都會到奶奶家過。爸爸媽媽通常會帶許多好吃的、用的去孝敬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也早已備好好菜飲料等著我們。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吃火鍋、涮羊肉、說笑話……爺爺奶奶會關切地詢問我的學習成績和生活,還會給我一個喜慶的“壓歲包”!爸爸媽媽也會向爺爺奶奶講講一年來的工作情況,愧疚平時忙於工作而未能多關心照顧他們,而爺爺奶奶總是笑睞睞地說:“只要你們都好,我們就好!”屋子裡常常滿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從年初一開始,哥哥他們全家也會來奶奶家,這時媽媽和姑媽都會相繼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壓歲包”分別給我和哥哥。我們都會把“壓歲錢”如數上交給媽媽,然後媽媽們會給我們留下一點作為平時買學習用品的錢。我們兩個孩子平時都忙於學習,難得聚在一起,“春節”真是一個好節日,把我們兄妹倆團聚在一起!我們或穿上溜冰鞋在奶奶家門前的水泥地上溜圈,或在田間小路上追逐遊戲,或一起上網玩遊戲……常常玩得忘乎所以!我們還跟著爺爺到門前的河裡抓魚,我們兄妹倆手牽著手拿著塑料桶跟在爺爺後面,每次爺爺都會用網網到不少魚,塑料桶裡裝得滿滿的,我們一起把魚拎到門口的水泥地上,學著爺爺的樣子給魚歸類,白魚、鯽魚、昂刺、小河蝦……然後燒成幾盤,我們兄妹倆吃著一起動手得來的魚,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年復一年,轉眼我已十歲,“春節”已伴我走過了十個歡樂、幸福的年頭!

  篇二

  今天,老師要求寫一篇有關傳統習俗的作文。由於我是小孩嘛,老盼望過年又最愛吃餃子,所以我決定寫寫有關“春節吃餃子”的傳統風俗。

  於是,我上網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真奇妙——

  原來,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朝和清朝時已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而子時是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節吃餃子有很多神奇的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沌狀態。二說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三說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捏土造人時,由於天寒地凍,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凍掉。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兒,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其實,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美食,深受老百姓喜愛,民間就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春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另一方面,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的新年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方春節吃餃子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吃魚團、肉丸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還有些地方吃法很獨特。如:在我國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麵條與餃子一起煮著吃,取名“金錢穿元寶”。你說有趣不有趣?

  看來,愛吃餃子真不錯!查著查著,我又想吃餃子啦。

  篇三

  又到了飄滿棕子香味的端午節了,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我五歲那年,在湖南老家過了一個端午節。那天上午,爸爸領著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還沒有到江邊,遠遠地就聽到了鑼鼓喧天,非常熱鬧。走近一看,江邊插著許多彩旗,岸上人山人海,五條龍舟在江裡一字排開,划船手摩拳擦掌在準備著。正式比賽開始了,只聽一聲炮響,五條龍舟像五支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駛去,你追我趕,爭先恐後。加油聲、鑼鼓聲、歡呼聲……異常熱鬧。

  這時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是人們一點也不在乎,完全沉浸在這歡樂的海洋裡。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有一條龍舟劃到了終點,笑聲、歡呼聲更響亮了。

  我看見岸上看熱鬧的人往江裡扔粽子和雞蛋,我非常奇怪地問:“爸爸,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粽子扔進水裡呢?”爸爸說:“賽龍舟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到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以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紀念他。借划龍舟趕走江中之魚,同時丟粽子等食物餵給魚吃,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我們家鄉的愛國詩人屈原值得我們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