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成語典故大全

  漢語的成語因其具有短小精悍,內涵豐富,表達生動的特點,是漢族人們喜聞樂見也喜歡使用的詞彙。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于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汙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

  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

  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古人穿的衣服,沒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間束帶,隋身攜帶的散碎東西可揣在懷裡。官員則穿長衫,袖子特別寬大,便於放些銀兩、詩詞文章等。古代的貪官汙吏卻是把受賄的錢財放進自己的衣袖裡。倘若官吏廉潔,沒有貪贓枉法受賄,衣袖當然

  是空的,只有“清風”,所以“兩袖清風”就成為表官員廉潔的借用語了。

  篇二:危在旦夕

  太史慈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將領,他年輕的時候就武藝高強,很有心計,遠近聞名。當時大名士北海相孔融聽說了太史慈這個年輕人,對他非常欣賞,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結交,於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並向他的母親贈送了豐厚的禮物。這讓太史慈的母親非常感動。

  當時還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風起雲湧,孔融為防侵擾,出兵屯駐都昌這個地方,結果被黃巾軍管亥包圍,情勢十分危急。正好太史慈由遼東回家,母親便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說:“你和孔融並不認識,但是他在你走後,派人非常周到地照顧我的生活。今天他被敵軍圍困,你應該趕緊去救他啊!”

  太史慈趕到都昌城下,趁夜間找機會進入城內,拜見孔融。孔融便派太史慈去找劉備搬救兵。太史慈來到平原,對劉備說:“我與孔融非親非故,但都是講道德仁義的人。今管亥***,孔融被圍,危在旦夕。您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因此孔融讓我冒著生命危險突出重圍向您求救。”劉備聞言,恭敬地回答:“孔融知道這人世間有我劉備這個人嗎?太看得起我了。”劉備於是立即調遣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馳救都昌,黃巾軍聽說有救兵前來,便四散而去。

  篇三:義無反顧

  西漢的時候有一位辭賦家,叫司馬相如。他自幼好學,會擊劍,會撫琴,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寫詩寫賦,他寫的《子虛賦》、《上林賦》等都在當時流傳一時,是一個滿腹詩書的風流才子。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做官。 公元前130年,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為唐蒙徵用大量民工,又殺了當地部落的首領,引起了當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於發生了騷亂。漢武帝接到這個訊息後,決定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讓他寫一篇文告,以安撫當地的百姓。

  於是,司馬相如寫下了《諭巴蜀檄》。在這篇文告裡,他說明調集民工、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當地父老鄉親並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劍而上,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

  你們也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經過深入的溝通,雙方最終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下來,修路工程又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提拔司馬相如做了中郎將。

  後來人們就用“義無反顧”這一成語來形容幹事情時,從道義出發,為了正義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猶豫。義,道義;反顧,向後看。

  篇四:量體裁衣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響,他裁製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製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幹什麼?”

  裁縫回答說:“年青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後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後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鬱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後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麼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御史大夫認為這個裁縫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僅是按照成衣法量尺寸,定式樣,而且善於把握物件的特點,從中悟出"短長之理"來。

  篇五:如膠似漆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學問很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一個叫陳重。他們一塊到京城去考試,結果雷義上榜了,陳重卻名落孫山。

  雷義覺得陳重的學問其實比他好,卻沒有考中,很替朋友不平,就向刺史要求把自己的功名讓給陳重。刺史當然不會答應;雷義就躲在家中裝瘋,不去上任,刺史只好把他除名解職了。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去考試,這回兩人同時都考中了,而且一起被皇帝選為尚書郎,而成為同事。

  當然,鄉人見到兩人的友誼深厚,都讚歎的說:“膠和漆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十分的牢固,但卻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情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