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文化的當代散文作品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文化在小巷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模樣,但如果都是高樓大廈,那差別就小了,幾乎千城一面。

  看一個城市,得去小巷子,看老房子。名勝古蹟自然是各有千秋的。但因其古,而久缺了人居住的煙火氣息。各處殿堂樓閣就只剩了一個空架子,實在有些無趣,縱有多般介紹,也是讓人只可想象而已。

  濟南的縣直街過去,有一處還留著濟南的老巷子和老房子,低低的密密匝匝的一堆。巷子小,有的可供4個人走過的模樣,有的只可一個人直行。大些的巷子裡,掛著國旗,挑著酒旗,名曰酒家、客棧、會仙樓等等。

  從大街口,剛轉進巷子,看見一處大院子,好幾進。門口被青磚砌的影壁給嚴嚴實實地擋住了。影壁上嵌有一幅石雕,一方蓮池裡數枝荷花開得完滿,蓮葉或舒或展,形態各異。門樓高聳,雕簷畫棟,氣派非凡,莊重肅穆。古風猶在,似可傳承千年的那種。人字形屋簷的中脊,兩端有飛簷,像燕子的尾羽,輕盈地向上翹起;門前的簷犬牙交錯的好幾層,伸出去正好遮擋了門匾的日晒雨林;匾下掛著深紅色的燈籠,門前立著青銅雕花柱,挑著兩盞馬燈狀的路燈。

  門聯是:泉城民俗九州增色,歷下人文四海生輝。

  有的門樓和房子是一個平面,但卻有拱形的廊道,走進去,定是別樣的洞天。大多數的民居都有很醒目的提示“居民住宅,謝絕參觀”。既不得入內,只能欣賞門上的詩句:綠樹遮天無暑氣,清音洗耳是泉聲。可以想見,裡面住著的人,是怎樣的怡然自樂。

  一路行來,也不知哪處是流杯池、鏡涵池,只覺到處是清澈見底的泉池,一池接著一池;也不知哪處是雨荷居、白雪樓,光聽著名字就覺得美極了;也不管走過的是書香衚衕還是百花洲街,只顧賞著詩句,聽著泉聲,就覺得已經穿梭在老濟南,沉靜篤實溫厚十足的人文氣息中了。

  行至曲水亭街,柳樹夾岸相迎,中間一池碧水。柳色如煙,綠了天地。這許多柳樹,俊朗挺拔,婀娜之外,竟平添許多英氣。

  “滿城泉水柳煙裡,一曲溪流庭院中”掛在一家名為味道的小店門口。

  “月洗高桐泉水靜,雲窺小榭古橋幽”門匾為無塵禪室。

  “一脈清流通海氣,四時泉水映天光。”“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洲。”泉的四季,泉的來去,泉的氣脈,盡在濟南人門口的聯句之中。

  去芙蓉街,過湧泉巷,巷小人稀,只容一人直行。兩壁白牆,忽然掛出零亂糾纏著的幾藤絲瓜,綠葉黃花,結了兩個葫蘆那般大小的絲瓜,眼看是老了,留著蓄種的。這絲瓜便是煙火,便是生存。而掛滿了家家門沿的是文化,是生活的藝術。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可以是你經營著小店,卻有詩人雅士的情懷;你張羅著客棧,卻可有俠士文人的豪情;擁有絢麗多彩的煙火人生,也可經歷安靜無塵的修行歲月。

  :文化與知識

  悠悠歷史長河,五千年不過滄海一粟。從文***明******開***化起,先輩們不斷積累知識,時至今日,我們已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可以利用科學來思考問題。

  或許多數人不區分文學與科學,不考慮文化與知識。所以說,出現了很多流派。

  對於我自身來說,通過知識地不斷積累,閱歷地不斷豐富,使我越來越有文化,越來越有修養。例如,入學前看花,我驚訝於她的美麗與奇異;小學時看花,我奇怪於她的色彩和形狀;初中時看花,我感嘆於她的花蕊與花瓣;高中時看花,我觀察於她的柱頭與子房;本科時看花,我則有千萬種思緒,有時愉悅,有時興奮,有時憂傷……看一朵紅花,咋眼一看,粉紅的;走近看,粉裡透著紅;仔細看,一圈圈、一道道、一層層,深淺漸變,遠近互異,這邊兒一點洚紅,那邊兒一道紫意,偶然發現,花瓣邊緣竟有一絲絲凋零之意。

  積累本身也是一種財富,積累受文化的影響,也影響著文化;他收集知識,也受益於知識。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積累知識,逐漸提高文化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文化知識的力量。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談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就不得不從我們的歷史開始說了。

  中國至少也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先祖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現在萬人矚目的華夏文化。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比其他國家的文化更受歡迎。只是我們自己國家的人對國外文化更加青睞,甚至以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中國的就是好的。對此,我有些不解。我為什麼不在別人來我們這裡取經的同時,把我們自己的文化發揚的更加光大嗎?

  雖然我有諸多的不滿,但是凡事都要講究證據。那麼,我就來把中國文化受的委屈和獨特魅力列舉出來一些,讓你們看看你們的無知讓我們的歷史文化受到了多大的傷害。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碰巧前一段時間韓國把端午節申請為自己國家的非文化遺產。那麼我們就來說端午節吧!我們國家的端午節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流傳下來的節日,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這原本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本不必拿出來說,但是碰巧韓國的端午節得到了國際的認可,所以有很多人都認為端午節是韓國的節日。這一訊息散播出來,就馬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反對的人可算是寥寥無幾。但只要是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韓國的端午節是在戰國以後的才流行起來了。所以不懂歷史的人就不要亂說了,趕緊回去補補歷史吧。別在這裡不懂裝懂了。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位,那就來說說華夏的漢服吧!但在說漢服以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吧——記得在唐朝時期,有一位波斯的商客來長安遊玩,在長安街上看見一個穿著絲綢的官吏,就驚訝的說:“您的衣服做工真精細,隔著五件紗衣,我還能看見您胸前的痣。”那位官吏聽了以後笑著說自己的自己穿了七件。

  波斯商客連連稱奇,之後又試穿了唐裝,覺得很舒服,就在長安定購了很多的衣服帶會了波斯國。當時的日本和韓國與唐朝交好,兩國使者見波斯國商客很是喜愛唐朝的服裝,自己也試著穿了一次唐服就覺得唐服寬鬆舒適,就連忙回到自己的國家,讓人在唐服的基礎上做一些改動讓人看起來與唐服很相似。所以今天我們才回覺得漢服與日本和服還有韓國的朝鮮服很相似。至於現在有些人說,漢服是抄襲日本和服還有韓國朝鮮服的說法,那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漫天空談。

  歷史,是由文字記載才能流傳千年,現在,我再來說一下文字吧!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國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和扁平的骨頭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而現在所流傳的文字,都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做的改動。在唐朝時期,是日本與中國交好的鼎盛時期,那時候日本還沒有自己國家的文字。

  於是日本使者受天皇的委託請求大唐皇帝,給他們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字。由於是在漢文的基礎上做的改動,所以日文和漢字很是相似。至於現在有些人說,中國人不僅抄襲鄰國的節日和服裝,還抄襲鄰國文字一類的話,都是無稽之談。

  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知道,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一點也不比外國的差。當然,我還有一些沒有說到,比如:震驚世界的四大發明,色香味俱全的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的唐詩宋詞元曲,百看不厭的明清小說,妙手回春且不傷身的中國醫學,流傳千古的四大戲劇,修身養性的太極拳,尊老愛幼的優良品德……

  雖然我舉了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到那也只是傳統文化的皮毛。傳統文化的真正精髓,還是在於為什麼很多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淹沒在歷史長河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華夏傳統文化在驚濤駭浪、危機四伏的歷史長河中依舊安全的行駛著、閃耀著。

  如果,你正眼對待自己國家的文化,並把華夏文化發揚光大,那麼你就會發現你一直引以為豪的外國文化在華夏文化面前是多麼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