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務員申論範文

  準備參加西藏公務員的考生們應該要多看些申論範文,以便熟悉行文規則,做好提高分數的準備,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一言不合就貼符,鄰里之間豈能互相傷害

  小區停車位越來越難找,車主脾氣也越來越大。中秋節那天,杭州景芳五區業主李女士***化名***因車子沒停好,竟然被貼了很多陰陽符和罵人的紙條,還被用利器劃了兩道痕。李女士嚇得兩腿發軟,後來報了110。

  李女士車子是沒停好——兩個後輪佔到旁邊車位,但被如此“報復”,實在太狠了。那位發洩不滿的人***很可能是其他業主***可能不懂,這種行為已經涉及治安違法,到時候監控一調出來,並不難查到。事已至此,還是自己去警方那裡說明情況吧。即便是為了糾正他人亂停車,這種行為也完全不恰當,所以現在只能靜候 “發落”了。

  這也是不少人面對停車糾紛的解決思路。雖然同在一個小區,但鄰里之間形同陌路,發生糾紛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並不少見。有時候是車子被人擋住了,有的時候是自己礙了人家的道。所以,有時候是罵別人,有時候是被人罵,輪流成為“受害者”。類似情形發生多了,小區氣氛難免變得緊張。

  對小區停車難問題,這樣做無濟於事。從小區自治角度出發,這事情要從三個層面來化解。

  首先,業主之間要互相體諒,不要動輒惡意揣測。比如李女士只是車子沒停好,主觀上並沒有亂停的意思。碰到這種情況,如果妨礙了別的車的停泊,不妨看下車子上有無電話,讓車子挪一下,根本沒必要做出貼符詛咒、劃傷車身等極端事情。大家有話好好說,碰上問題各讓一步,才不會把事情演變為糾紛、爭端。

  其次,小區要健全和完善停車管理制度。現在杭州小區一般分為私人泊位和公共泊位,公共泊位一般以先到先停為原則。對私人泊位,物業要加強管理,清楚標示,對入庫***泊位***車輛做好登記,確保車輛和泊位相符,其他車輛未經業主本人確認一律不允許停泊。這是對私人產權最起碼的尊重。

  對公共泊位,要有專人管理,確保車輛正確停泊,才不會浪費資源。還要對車牌號碼、業主******所住樓層和電話號碼***進行登記,這樣才能提高泊位管理效率,一旦需要挪車,也才能及時找到業主,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比如現在很多小區因泊位不夠,允許車輛停泊在其他車輛邊上,業主則把車鑰匙交給物業,這也不 失為一種辦法。

  第三,物業要發揮泊位管理和問題處理平臺的作用。關鍵是業主要有這種意識,碰到亂停車或泊位被擠佔,直接打電話給物業,不一定要打給車主。如果像前面所說,物業掌握業主和車輛資訊,就能作出快速回應。有了物業作為協調機制,業主和業主之間也就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意氣之爭。物業是為業主服務的,何況現在多 數小區物業都收取泊位使用費和管理費,沒有理由放任不管。

  處理停車問題及相關爭議,如今已經成為小區物業的一大服務事項。既然如此,就應建立和完善相關機制,提高效率和服務水平。不用唱“小區和諧靠大家”這種高調,這樣做也符合業主的利益最大化。

  二

  編織民主制度之籠 杜絕公權力濫用

  英國阿克頓勳爵曾說過:“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在中國這個擁有悠久集權統治歷史的國度裡,從秦始皇的徭役到隋煬帝的東征,從清政府的獨裁專政到蔣介石的四年內戰,不受約束的公權力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時至今日,在現代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今天,對強權的膜拜,對個人權利的漠視,仍不時發生在我們周圍。因此,弘揚民主政治,約束公權力,任重而道遠。

  歷經二十餘年的修訂和完善,被稱為“黨內立法法”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及《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範性檔案備案規定》正式出臺。作為為黨內立法立規矩的法規,甫一提出即劍指黨內公權濫用的腐敗。公權是一種特別的能力,一種特殊的資格,表現為巨大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制度是一種準則、一種規程,表現為指導性和制約性。公權天然傾向於濫用,唯有用制度約束規範、監督制衡,才能保證公權力發揮其應有的正義力量。如何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既要有“制度籠子”,更要把公權力“關住”。

  編織民主制度之籠,首要任務是制度自身的完善。用來關公權力的籠子一直都有,但或許是籠子本身不夠完善,或許是看管籠子之人不夠盡職,致使權力從籠內輕易躥出,為所欲為。當務之急是要編織更為堅實、緻密、合體的“制度籠子”。一方面要儘快對現有的籠子查漏補缺、修繕鞏固,確保已經暴露出來的漏洞被徹底封死,斷了某些掌權者繼續鑽空子的企圖。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情民意的變化,廣泛聽取各方聲音,吸納各種力量,集合各方才智,共同打造腐敗的“終結籠”——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

  編織民主制度之籠,還要能把公權力管得住。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這既是對權力與制度關係的形象概括,也是迴歸權力本質的必然要求。對共產黨的領導幹部而言,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行使權力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權力具有腐敗的天性,能令掌握它的人滋生慾望、迷失本性。即便有籠子的震懾,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總想挑戰一下制度的權威。要想讓權力在制度的籠子裡安分守己,需請出“常”“長”二劍“護法”——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變警鐘“長”鳴。唯有持續性地反腐倡廉,才能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讓權力時刻保持警醒;唯有長期性地拒腐防變,才能保持黨的純潔性,清除權力妄為的土壤。“常”“長”二劍出鞘,反腐就不會淪為“運動式”“一陣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貪腐應對之計就難以存活。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是束縛,也是保護。“關”不是要讓權力在籠子裡僵死或“睡大覺”,而是要讓權力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實現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民的價值;是要讓掌權之人不專權、不越權、不謀私,不淪為“蒼蠅”“老虎”。這是實現廉潔政治的根本,也是取信於民的關鍵。

  三

  民族之魂的涅槃

  ----內外兼顧 弘揚本土文化

  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延續五千年並從未中斷過的古老文化,除了擁有其鮮明而多樣的個性以外,更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然而,面對多元化、現代化的經濟與社會,本土文化卻呈現流失之勢,並且濫用的現象也不斷增多。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本土文化賴以生存及發展的土壤“變質”--外因;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在應對社會變遷的適應性、創新性方面也存在“後勁”不足之弊端--內因。因此,弘揚本土文化,不僅要注重培養文化發展之外部環境,也需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自身深刻內涵,做到內外兼顧,濟達天下。

  本土文化這粒“種子”,由萌芽至茁壯成長,離不開外在環境的滋養和培育。民間文學藝術,作為本土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然而,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承一般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並且在傳播中往往需要以地方語言及民俗器物作為傳播載體,以致於民間文學藝術具有區域狹隘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環境和人口結構急劇變換,使得民間文學藝術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正在消亡。因此,保護我國民間文學藝術,需注重土壤的培育,營造本土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外在氛圍。

  誠然,本土文化的傳承需要來自外界的孕育。但,文化的發展不能僅僅只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更須本土文化本身的不斷改變與創新,使其之內涵能適應社會發展,這亦符合“新舊事物交替乃發展之本質規律”這一社會基本特徵。

  本土文化的延續,亦須關注其由內而外的改革創新,這不僅是一種突破,也是對既有特色的一份尊重,更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強勁後力。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例。上世紀末,由於剪紙藝術在表現形式、傳播方式上單一、陳舊,與人們急速變化的價值觀、審美觀相脫節,以致傳承人出現斷檔,剪紙藝術面臨傳承危機。近年來,民間剪紙藝人多年苦心鑽研,推陳出新,通過改變其色彩搭配和裝裱方式,使其經濟價值大幅提升,其藝術魅力也被廣泛認可,逐漸走出“消失”之僵局。是故,秉承“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之”之原則,創新本土文化自身內涵,使之適應時代變遷、社會需求,是本土文化具有強勁發展動力的核心。

  中華本土文化之所以堅強,不僅是其本身之深刻內涵,亦在於我們對於她的尊重-----尊重她的沉澱,所以重視營造一份適合她成長的土壤;因為重視,所以中華文化歷久彌新。“內外兼顧,方能濟達天下”,中華本土文化也需不斷改革與創新,以便延展出精彩的空間。“文化強,則國強,文化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當本土文化這輪紅日初升之時,必將為國家發展帶來其道大光之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