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領導的作用

  摘要:領導既然不是官僚,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態度,是服務,那麼爭當領導,爭當排頭兵,就不是野心,而是值得稱道的事了。

  在官本位的文化環境裡,我國企業裡佔據領導崗位人的行為表現,與官場何其相似!我們有必要依照上面的分析,對領導作用進行再認識。首先我們要糾正以下的傳統觀念以及相關的態度:

  以為行政職務就是領導職位,履行崗位職責就等於實行了領導。在經理人崗位上,你可以是領導,也可能是事務主義者,八面玲瓏的維持會長,甚至只是一個傳聲筒。我們見過地位很高的人士,他們統轄很多人,人們稱呼他們“領導”,但他們一點領導作用也起不了。每天儘管不閒著,但是出去開兩個星期的會,下面的業績也不受影響。職務不造就當然的領導。

  以為領導資格來自地位而非自身影響力。以為非得有地位,才有資格領導;地位越高,領導權力越大。自己如果沒有職務,對不起,“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靠地位和權力的領導不可靠。***在早期黨史上地位不高,不過是“毛委員”。可是他的主張正確,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終於在1936年的遵義會議上獲得黨內最高層的承認。同一個偉人***,明知全黨都不理解,靠地位和權力發動了***,在盲目崇拜的推波助瀾下,最終演成歷史悲劇。

  以為權力和地位是個人成功的象徵,獲取特權的手段。一旦獲得地位,能上不能下,如果發生平移、明升暗降或降級,怨天尤人,似乎丟盡了面子。這些都是官本位傳統留下的劣跡。地位與利益緊密相連,追逐權力是官僚體系的通病,企業內雖不那麼明顯,但是為了維持權力,拉幫結派,搞小圈子,排斥異己,相當普遍。互不服氣,因此有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之說;出於個人利害衝突,與其他部門持不合作主義,怕別人走到前頭,不願別人成功,不讓別人分去風頭。對領導型的管理者來說,地位標誌責任,權力保證執行。

  以為誰的地位越高,誰的能耐越大,發言分量越重,越有資格要求別人無條件服從。於是自恃,自傲,指揮憑個人意志,對他人頤指氣使。常常無視真理,不看事實,不管方向。

  以為維持領導威信憑靠下屬的順從。官僚需要庸人維持自己的勢力,領導希望能人和自己一同奮鬥。官僚的權力和地位是上級委任的。如果他不能用自己的品格、能力、成就證明這一委任的合理性,他只能根據級別期待尊重,依靠權力獲得服從。既然服從是強制的結果,人們從而不服,從而不順,於是順民顯得分外可貴。平庸的官僚缺少安全感,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結果是縱容唯唯諾諾,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風氣,員工如若不敬,膽敢目無上司,那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招聘、提拔找老實聽話的,這是許多官式領導的一致做法。

  官僚領導的成就受制於職權所控制的資源,有多大權,能動用多少資源,就能做多大事。而領導的本質是創新,“無中生有”才是本事。他的資源是人,是有頭腦,有智慧,有能力,有才幹的活生生的人。領導的成就不以所掌握的物質資源為限,可以獲得的成就不與資源成正比。中國共產黨在戰爭年代裡可控制的資源遠遜於國民黨,但它靠兩條腿走完了長征,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有機械化武裝的敵手。再看近三十年許多私營企業的發展,其資源與大型國企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發展速度,卻非國企所能企及。

  官僚體制下,下層的民眾或員工不可能有積極的心態,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任人擺佈。人們以任人擺佈的“工具”、“勞動力”自居,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在領導的位置上,不操那個心。領導是領導者的事,下面只管執行就是。你做得太多未必就好,“功高蓋主”,那不自找沒趣嗎!由於對最終結果沒有影響力,因此人們沒有責任感。同心同德、同舟共濟,那是官僚們的奢望。這種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導致公開或潛在的對抗情緒;有頭腦的人會表面服從,實則同床異夢,“心懷鬼胎”,保護或謀取自己的利益。

  英雄崇拜。人們對領導自己的人物有不切實際的預期。既然領導指望能一呼百應,那他們就應當是精英人物。什麼雄才大略,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洞察一切,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是對領導的溢美之詞,也反映了人們對他們理想化的期望。領導們應當有知識,聰明,天分高,點子多,沒有不解的難題。領導如果沒有下屬高明,遇事拿不出辦法,那將是災難性的。只要有一次顯示出無能,威信頓時掃地。因為人們對他們的服從的程度取決於上司的威信、執行的力度、與自身利益的關聯度。

  依賴心理。人們習慣於“父母官”的呵護,習慣於“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人頂著”,缺乏敢於擔當的責任感。人們崇拜,依賴,仰慕優秀的領導者,從而將自己降格為“無能”和“不作為”。事情做不成就強調困難,尋找藉口;有了問題,不自己解決,而是向上一推;有了不幸,向上伸手,等、靠、要。在市場經濟開始了28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聽到有的行業和企業要求政府政策傾斜,政策扶持的呼聲。在我們這個貧窮的國度裡不乏被寵壞了的低能兒。

  媚上心態。服從似乎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臣子服從主子,下級服從上級,兒子服從老子,女人服從男人,自古皆然。在企業裡,我們自願接受並下意識地期待老闆居高臨下的態度。外企老闆初來中國時,對本地員工的順從、忍耐程度頗感意外,我們卻視為當然。我們習慣於謙卑,習慣於低人一等,還沒學會用平等的身份同上級對話。

  我們千萬不能小覷了這種傳統的影響,以等級製為基礎的官本位扭曲了領導的原始意義,導致了上下級之間的不和諧,我們工作中很多弊病蓋出於此。如果我們不擺脫這種陳舊的概念,我們的領導作用不免要成為空談。

  領導既然不是官僚,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態度,是服務,那麼爭當領導,爭當排頭兵,就不是野心,而是值得稱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