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第一高峰時代

  中國茶文化有幾個特殊時期是需要我們牢記的,那麼你們知道中國茶文化的第一高峰時期是什麼時候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唐代——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形式就是形成於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茶道”首見於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於八世紀後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於九世紀的中晚唐,並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興盛

  大唐是文學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結緣,造成茶文學的興盛。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3***茶書的創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於唐,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採茶錄》。

  陸羽《茶經》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的基本構架,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體系,它是茶葉百科全書,是茶學、茶藝、茶道的完美結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茶館也在中唐產生,茶具獨立發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達,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終於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並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中國茶文化的三個高峰以及特徵

  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會環境:其主導旋律是積極向上、奮發進取、自信心十足。在這種良好的社會環境下出現一位重要人物陸羽,他提倡以“和”為哲學的中國茶道打下了基礎。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歷史背景在國內表現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競爭、相互融洽、共同發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現如:***以茶供祖、以茶釋經、以茶養生、辦茶會、寫茶詩***並精心研究製茶枝術,大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宋朝時期:中國茶道興於唐朝後,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中國茶葉生產的規模和質量,在宋朝都要達到了一個新高峰。其茶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二、民間鬥茶的興起。鬥茶又稱為“茗戰”,通過比賽來評比茶葉質量的優劣。鬥茶源於唐代的宮廷,到了宋代民間廣為流行,並發展成為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人人樂此不疲的時尚。鬥茶、競藝、鑑水、賞器從實踐中發展了中國茶道,鬥茶的藝術至遲在南宋末年傳到了日本。

  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範異彩分呈的時代。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漢宣帝年間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 <<僮約>> ,內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說明在秦漢時期,四川產茶已初具規模,製茶方面也有改進,茶葉具有色.香.味的特色,並被用於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像武陽那樣的茶葉集散市已經形成了。

  春秋戰國後期及西漢初年,我國曆史上曾發生幾次大規模戰爭,人口大遷徙,特別在秦統一四川后,促進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貨物交換和經濟交流,四川的茶樹栽培,製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開始向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傳播,陜西. 河南成為我國最古老的北方茶區之一.其後沿長江逐漸向長江中.下游推移,再次傳播到南方各省.據史料載,漢王至江蘇宜興茗嶺"課童藝茶"漢羨實茶",漢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設"植茶之圃",說明漢代四川的茶樹已傳播到江蘇.浙江一帶了。江南初次飲茶的紀錄始於三國,在<<吳志. 曜傳>>中,曾敘述孫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265-587年***,茶產漸多,鄭羽飲茶的記載也多見於史冊.及至晉後,茶葉的商品化已到了相當程度,茶葉產量也有增加,部再視為珍貴的奢侈品了.茶葉成為商品以後,為求得高價出售,乃從事精工採製,以提高質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為貢品 ,再南朝宋山謙之所著的<<吳興記>>中,載有:"浙江烏程縣***即今吳興縣***西二十里,有溫山,所產之茶,轉作進貢支用."漢代,佛教自西域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更為盛行.佛教提倡座禪,飲茶可以鎮定精神,夜裡飲茶可以驅睡,茶葉又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茶之聲譽,逐馳名於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莊園都開始種植茶樹.我國許多名茶,相當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勝地最初種植的,如四川蒙頂.廬山雲霧.黃山毛峰.以及天台華頂.雁蕩毛峰.天日雲霧.天目雲霧.天目青頂.徑山茶.龍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產,從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們對茶的栽種,採製.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後,所謂士大夫支流,逃避現實,終日清淡,品茶賦詩,茶葉消費更大,茶在江南成為一種"比屋皆飲"和"坐席竟下飲"的普通飲料,這說明在江南客來早已成為一種禮節。

  唐朝一統天下,修文息武,重視農作,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由於國內太平,社會安定,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茶葉的生產和貿易也迅速興盛起來了,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高峰,飲茶的人遍及全國,有的地方,戶戶飲茶已成習俗.茶葉產地分佈長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個區的許多州郡,當時以武夷山茶採製而成的蒸青團茶,極負盛名.中唐以後,全國有七十多州產茶,轄三百四十多縣,分佈在現今的十四個省.市.自治區.兩宋的茶葉生產,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全國茶葉產區又有所擴大,各地精製的名茶繁多,茶葉產量也有增加。

  元朝,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術不斷提高,講究製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當時視為珍品,在南方極受歡迎.元時在茶葉生產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機械來製茶葉,據王楨記載,當時有些地區採用了水轉連磨,即利用水力帶動茶磨和椎具碎茶,顯然較宋朝的碾茶又前進了一步。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廢止過去某些弊制,在茶業上立詔置貢奉龍團,這一措施對製茶技藝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國古代製茶發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個重要時代,它為現代製茶工藝的發展奠立良好基礎.明代製茶的發展,首先反映在茶葉製作技術上的進步,元朝茗茶殺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為炒青,少數地方採用了晒青,並開始注意到茶葉的外型美觀,把茶揉成條索.所以後來一般飲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漸改為泡茶了。

  清末,中國大陸茶葉生產已相當的發達,全中國大陸共有十六省***區***.六百多個縣***市***產茶,面積為1500多方畝,居世界產茶國首位,佔世界茶園面積的44%,產量已超過800萬擔,居世界第二位,佔世界總產量的17%.1984年全國出口茶葉280多萬擔,約佔世界茶出口總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據資料記載,1880年,中國出口茶葉達254萬擔,1886年最高達到268萬擔,這是當時中國大陸茶葉出口最好的記載。


猜你感興趣:

1.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在哪個朝代

2.茶文化歷史的第一個高峰

3.茶文化的三個高峰期和特徵

4.茶文化再現輝煌時期是什麼時候

5.細說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6.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

7.王玲的中國茶文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