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足按摩什麼穴位好

  氣血不足怎麼辦呢?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煩惱,那麼氣血不足可以按摩什麼穴位來調養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調養氣血不足的按摩穴位

  1、按摩大敦穴

  雙腿屈膝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大敦穴***在足母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2、按摩太沖穴

  雙腿屈膝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沖穴***在足背,當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沿骨縫的間隙按壓並前後滑動,20次。然後用左手按壓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按揉不要用太大的力氣,感覺輕微酸脹即可。

  3、拍打足背

  雙腿屈膝端坐,在足背部沿肝經循行,五指併攏拍打足背,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鐘。

  調養氣血不足的小動作

  轉頭

  不管坐著或是站著,只要有空閒就可閉上眼睛,先抬頭儘量後仰,再低頭使下頜儘量抵到胸前,使頸背肌肉拉緊和放鬆。然後頭部緩慢繞圈,做圓周運動,向左右兩側各傾斜10~15次。最後將腰背挺直靠在椅背上,兩手在頸後抱攏片刻。

  頸部按摩可改善血液迴圈,增加頸部肌肉力量,緩解落枕、頸椎病、頸肩臂疼痛等病症。但老人做此動作時不可過於激烈,以免造成傷害。上班族每隔1~2小時最好活動5~10分鐘。

  叩腰

  雙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後,以雙手拳背緩慢、有節奏地交替叩擊腰骶部。注意手法要平穩,力量由輕到重,不可突然使蠻力。可從骶部向上叩至手不能及為止,再向下叩擊至骶部,如此反覆;也可兩手搓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附近。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督脈循行於腰背正中至尾骶部,沿脊柱上行,經常叩腰骶部不僅能疏通血脈和強壯腰脊,還能固精益腎,對脊背疼痛、腰膝痠軟等有較好療效。

  踮腳

  雙腳同時踮起,只用腳尖著地,兩腿不停地上下抖動。兩腿肌肉不停收縮和放鬆能促進下肢的血液迴圈;還可雙足併攏著地,用力抬起腳跟,然後放鬆,重複20~30次。久坐的人最好1小時左右做1次踮腳運動。

  踮腳是一種古老的養生方法,可鍛鍊屈肌。從經絡角度看,有利於通暢足三陰經,使下肢氣血執行通暢並溫養肌肉。

  氣血不足的判斷方法

  1、看面板

  主要看光澤、彈性和皺紋。面板與肺的關係密切,面板白裡透著粉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肺的氣血充足。反之,面板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此外,面色也是氣血的“晴雨表”。面色蒼白代表腎氣不足,面色萎黃是肝氣不足。

  2、看眼睛

  主要看眼睛的色澤和清澈度。小孩子都有一雙清澈的眼睛,而“人老珠黃”一般是形容中年人。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說明氣血充足;眼白的顏色混 濁、發黃,就表明肝臟氣血不足;眼白與肺和大腸的關係密切,如果眼白有血絲,多為肺部和大腸有熱;眼袋很大則說明脾虛;眼睛乾澀、眼皮沉重,也代表氣血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

  3、看手

  首先,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則手總是溫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則都是氣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

  簡要內容: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彈性,一般為氣血充沛,體質強壯;如果手掌厚而無力,彈性差,多為精力欠佳,疲勞乏力。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彈性,一般為氣血充沛,體質強壯;如果手掌厚而無力,彈性差,多為精力欠佳,疲勞乏力。手掌軟細薄而無力,多精力衰退,體弱多病。

  人的手指甲上都有個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況下,除了小指應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氣血不足。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