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血的藥方

  肝血不足的問題現在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成為我們很多人都特別困擾的一種疾病,不知道該採用怎樣的方法去進行治療,可以吃一些補氣血的中藥,效果是非常不錯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補肝血藥方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補血之最———當歸

  別名:秦歸、雲歸、西當歸、岷當歸。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祕,風溼痺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酒當歸活血通經。用於經閉痛經,風溼痺痛,跌撲損傷。

  由於當歸對婦女的經、帶、胎、產各種疾病都有治療效果,所以中醫稱當歸為“女科之聖藥”。

  補脾之最———山藥

  別名: 山藥、懷山藥 、淮山藥 、土薯、山薯、山芋、玉延。

  氣味: ***根***甘、溫、平、無毒。

  藥用價值:

  ***注意: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山藥的根莖。***

  1、心腹虛脹,手足厥逆,不思飲食。用薯蕷半生半炒為末。每服二錢,米湯關定。一天服二次。

  2、禁口痢。治方同上。

  3、小便數多。用薯蕷***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送下。

  4、痰風喘急。用生薯蕷***搗爛***半碗,加甘蔗汁半碗,和勻,一次飲服。

  5、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用薯蕷、白朮各一兩,人蔘七錢半,共研為末,加水和糊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至五十丸,米湯送下。

  6、溼熱虛洩。用薯蕷、蒼朮等分,加飯做成丸子米湯送服。

  7、腫毒初起。用帶泥的薯蕷、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泡過,研細敷塗即散。

  8、手足凍瘡。有薯蕷一截,磨泥敷上。

  根莖入藥,滋養強壯,治脾胃虧虛等,也可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

  盾葉薯蕷,為薯蕷科植物,根莖橫生,形似生薑,又稱黃姜。以根部入藥。

  盾葉薯蕷的根莖主要用於提取薯蕷皁素,薯蕷皁素為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藥物的良好原料。現在國際國內用薯蕷皁素為原料生產60至70種甾體激素藥,廣泛用於治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避孕藥物等方面。

  補陽之最———鹿茸

  性味:甘鹹、溫。

  功用:補精髓,助腎陽,強筋健骨。

  主治:腎虛、頭暈、耳聾、目暗、陽痿、遺精、腰膝痿弱、虛寒帶下及久病虛損等症。

  禁忌: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宜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或傷陰動血。陰虛陽盛者忌用。

  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蔘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後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它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禦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疾病發生和促進創傷癒合、病體康復,從而起到強壯身體、抵抗衰老的作用。

  補陰之最———女貞子

  別名:女貞實、冬青子、白蠟樹子、鼠梓子。

  性味歸經:苦甘、平。①《本經》:“味苦,平。”②《別錄》:“甘,無毒。”;入肝、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少陰經。”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效分類:補虛藥,補陰藥

  功效主治:補肝腎,強腰膝。治陰虛內熱,頭暈,目花,耳鳴,腰膝痠軟,鬚髮早白。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洩瀉及陽虛者忌服。《本草經疏》:“當雜保脾胃藥及椒紅溫暖之類同施,不則恐有腹痛作洩之患。”

  藥用依據:

  1、《本草經疏》: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其主補中者,以其味甘,甘為主化,故能補中也。此藥有變白明目之功,累試輒驗,而《經》文不載,為闕略也。

  2、《本草述》:女貞實,固入血海益血,而和氣以上榮……由腎至肺,並以淫精於上下,不獨髭鬚為然也,即廣嗣方中,多用之矣。女貞同固本健陽丸服之,尚有腹疼,則信茲味性果寒也,時珍雲溫,亦不察之甚矣。

  3、《本草新編》:女貞實,近人多用之,然其力甚微,可入丸以補虛,不便入湯以滋益。與熟地、枸杞、南燭、麥冬、首烏、旱蓮草、烏芝麻、山藥、桑椹、茄花、杜仲、白朮同用,真變白之神丹也,然亦為丸則驗,不可責其近功。女貞子緩則有功,而速則寡效,故用之速,實不能取勝於一時,而用之緩,實能延生於永久,亦在人之用之得宜耳。

  4、《癸辛雜識》:女貞之為白蠟,勝國***指元代***以前,略無紀載。

  5、《本經逢原》:女貞,性稟純陰,味偏寒滑,脾胃虛人服之,往往減食作瀉。

  6、《本經》:以枸骨主治,誤列此味之下,後世謬認女貞有補中安五臟之功,多致誤用,滋患特甚,因表而出之。

  7、《重慶草藥》:散氣血,止氣痛。治齁病,咳嗽,白帶。

  8、《本經》: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9、《本草蒙筌》:黑髮黑鬚,強筋強力,多服補血去風。

  10、《綱目》:強陰,健腰膝,明目。

  11、《本草經疏》:涼血、益血。

  12、《本草正》:養陰氣,平陰火,解煩熱骨蒸,止虛汗,消渴,及淋濁,崩漏,便血,尿血,陰瘡,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淚。

  13、《綱目》:除風散血,消腫定痛。治頭目昏痛,諸惡瘡腫,瘍瘡潰爛,久者以水煮,乘熱貼之,頻頻換易,米醋煮亦可。口舌生瘡,舌腫脹出,搗汁含浸吐涎。

  14、《貴州民間方藥集》:外敷止因傷出血,消炎消腫,治湯火傷。內服可止咳嗽,止吐血。

  15、《本草再新》:養陰益腎,補氣舒肝。治腰腿疼,通經和血。

  平肝之最———羚羊角

  性味:鹹、寒。

  功用:清熱鎮痙,平肝熄風,解毒消腫。

  主治:高熱神昏、譫語發狂、驚癇抽搐、目赤腫痛等症。

  禁忌:肝經無熱者不宜。

  鑑別特點:質堅不易折斷。氣無,味淡。以角肉豐滿、色潤、有光澤、質嫩、無裂紋、顯有鮮紅血斑***稱全活羚羊***者為佳。

  補肝血的中藥

  1補氣血的中藥代表藥是:八珍湯或者八珍丸,是氣血雙補基本方法,還有十全大補丸或者十全大補湯、人蔘養榮丸或者人蔘養榮湯都是氣血雙補的中藥八珍丸組成:黨蔘 100g 白朮***炒***100g 茯苓 100g   甘草 50g 當歸 150g 白芍 100g   川芎 75g 熟地黃 150g 功能和主治:補氣益血,健脾和胃。主治:氣虛血虧所致之神疲納差,血色不旺,頭暈心悸。 十全大補丸組成:方  黨蔘80g 白朮***炒***80g 茯苓80g 炙甘草40g 當歸120g 川芎40g 白芍***酒炒***80g 熟地黃120g 炙黃芪80g 肉桂20g 功效和作用:溫補氣血。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月經量多。人蔘養榮丸【處方】人蔘100g,白朮***土炒***100g,茯苓75g,甘草***蜜炙***100g,當歸100g,熟地黃75g,白芍***麩炒***100g,黃芪***蜜炙***100g,陳皮100g,遠志***制***50g,肉桂100g,五味子***酒蒸***75g。 【功效主治】溫補氣血。用於心脾不足,氣血兩虧,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後虛弱。

  2.人蔘9克白朮9克白茯苓9克當歸9克白芍藥9克熟地黃9克炙甘草5克。用法;加生薑三片,大棗5枚,水熬服,飯前一個小時吃藥最好,藥效能充分發揮功用:益氣補血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不想熬湯藥,吃八珍丸也可以 1.黨蔘大棗湯:黨蔘30克,大棗20枚,水煎服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神疲乏力、飲食減少、心悸氣短、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