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要吃餈粑是為什麼

  餈粑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種美食,那麼為什麼立冬要吃餈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

  在漳州,立冬的時候,農家通常會做一種叫做“交冬餈”的小吃。這種小吃是以糯米為主料,在浸泡以後再放到蒸籠裡去蒸熟,然後迅速放在石舀裡舂,直到綿變得軟柔韌。最後再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各種樣子的團狀,擱在芝麻或黃豆或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漳州人就用這種小吃來祀神祭祖,慶賀農作物的豐收。

  立冬時節,在小吃之鄉沙縣,農村的老百姓會在這一天打餈粑、做板鴨。餈粑是將蒸煮後的糯米放進石臼裡反覆錘打,搓成團、粘著放白糖的豆粉一起吃,十分香甜。立冬時節,舂糯米餈粑是要慶豐收年景,祈望來年生活過得更美好。

  蒸煮糯米是“打餈粑”的第一道工序,糯米洗淨後,放入一個特製的木桶內,蓋上桶蓋,放在大灶裡蒸煮三到四個小時,待糯米完全蒸熟後,由三到四個青壯年漢子抬起出鍋,拉到村口的一個大石鍋裡,快速將蒸熟的糯米飯放入石鍋,三四名壯漢每人手持一根木棍,依次反覆在石鍋內不停地使勁杵搗,直到蒸熟的糯米粘成一塊形成一個大餅時,“打餈粑”基本完成。

  剛出鍋的餈粑極有韌性,用手一拉能拉成長長的條,這個時候,人們都會將事先準備好的熟芝麻拌上白糖的調料端上,將餈粑沾上芝麻糖,咬上一口,那種糯米的香氣和芝麻的香甜,讓人久久回味。

  餈粑的介紹:

  餈粑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這樣可以儲藏2到3個月都不會壞,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再經歷史傳統工藝所製成的一種食品,糯米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多量澱粉等營養成分。另外,糯米可起到補中益氣、養胃健脾,具有養肝、養顏、澤膚等功效。

  土家餈粑的做法:

  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餈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餈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餈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

  打糯米餈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下面小編教你土家餈粑的做法。

  糯米洗淨蒸熟。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餈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裡,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餈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餈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餈粑***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餈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黴豆腐打餈粑***,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裝置,餈粑亦可用油煎熟吃,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