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應該吃什麼好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把冬至當作一個冬天到了節氣看待,每年到了冬至自然界的萬物都處於冰天雪地當中,絲毫看不出生機。那麼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養生食物,希望對你有用!

  冬至養生食物

  八寶粥

  熱騰騰的八寶粥很適合冬天飲食溫熱軟的要求,中醫認為食粥可健脾溫胃,且有一定的滋陰作用,正好對抗冬季乾燥的特性。

  堅果

  中醫認為堅果多性味偏溫熱,其他季節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則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堅果多數能補腎,與冬季的對應臟器“腎”正好呼應。適量食用堅果,稱得上是冬至養生的竅門。

  核桃

  核桃有著多種營養物質,能夠防止細胞老化、健腦、增強記憶力及延緩衰老的作用。中醫認為核桃仁味性甘溫,有“黑髮,固精,治燥,調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補腎固精,潤肺止咳、化痰定喘,順氣補血。無論生食、炒食,還是配製糕點、糖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要注意食用時不要去掉其表面的褐色薄皮。

  蘿蔔

  民間有言:“冬至蘿蔔夏至姜,適時進食無病痛。”又說:“冬季蘿蔔賽過小人蔘。”所以冬至吃蘿蔔最滋補,在冬至夜,正適合燉上一鍋熱乎乎的蘿蔔排骨湯,補充營養,滋補身體,又能增強抗寒能力。

  餃子

  冬至吃餃子幾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

  湯圓

  北方冬至吃餃子,南方冬至吃湯圓。冬至吃湯圓除有團圓、圓滿之意,也具有“取圓以達陽氣”之意。因為自古民間即有天地的觀念,天代表陽、乾,冬至之後陽氣開始日漸回升,故言“冬至一陽生”為使陽氣恢復,於是以圓象徵迎接陽氣,此外,大團圓、凡事圓滿乃民間普遍的期望,吃湯圓祈求圓滿更是人們共同的心願。

  狗肉

  狗肉能夠起到補氣和溫腎助陽的作用,是冬季進補的最佳選擇之一。

  冬至傳統飲食

  四式湯圓

  先將 綠豆、 紅豆、 糖冬瓜、 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製成四種甜餡料,將 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 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 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祟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蔘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 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紅棗桂圓燒蛋製作

  原料:桂圓乾,紅棗***可放可不放***,雞蛋,水,紅糖/冰糖***可有可無***。 做法:1.將剝好的桂圓乾***和紅棗***快速的沖洗一遍,放入煮鍋內,加適量水。

  2.用大火將桂圓***紅棗***水煮開,然後調成最小火慢慢篤15分鐘。

  3.15分鐘後,可見桂圓***紅 棗***已經如圖一樣泡開脹大了。

  4.將雞蛋直接打入桂圓紅棗湯中,開中火將雞蛋滾一分鐘後,調成小火將雞蛋再燜約1到3分鐘

  5.將湯盛出即可。

  冬至是 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 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 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 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 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 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 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 漢高祖劉邦在 冬至這一天吃了 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 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現 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 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 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 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 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 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 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蘿蔔、青菜、 豆腐、 木耳等。

  台州擂圓

  浙江台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餚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台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

  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裡吃的湯圓相比, 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糰,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後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慾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除了經典的甜圓,也有很多家裡喜歡鹹的冬至圓,鹹圓就是在糯米糰裡放餡,包類似豬肉、豆腐乾、冬筍、香菇、紅蘿蔔、白蘿蔔等細丁,可蒸可煮,鮮香多汁,另有一番滋味。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 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 米酒,加入 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 滷牛肉、 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 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 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 糯米、 豬油、 芝麻、 花生仁、 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 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 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後,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 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 臺灣著名學者林再覆在《 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 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