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有哪些養生的小常識

  冬季儘管有溫暖的陽光沐浴著,天氣的寒冷還是侵襲我們的身體,很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個時候要注意養生。那麼,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1、冬補以溫補為原則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不但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冬要溫補,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養生:因人、因地而異。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2、越冷越喝水

  人們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就會減少。冬季氣候乾燥,空氣溼度小,更應補充水分。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高,容易出現血栓等症狀,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冬天多喝點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抵禦寒冷的作用。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3、喝酒不暖身,最好喝生薑紅茶

  因為面板下的微細血管因酒精而迅速擴張,血液會由於表面擴大而快速降溫,所以喝了酒之後反而容易感冒。專家建議,冬季暖身最好喝生薑紅茶。因為紅茶中的紅色色素有提高體溫的作用。生薑中的成分具有利尿、發汗的功效。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4、11點前睡覺是最慳的補藥

  最簡單、最便宜、也最好的進補是早睡,每天不晚於11點睡覺。專家強調,夜晚之於人體就相當於冬季之於自然,大自然在冬季要休眠,人也要在夜晚睡覺,晚上11點是子時,也就是人體的冬天,睡著了陽氣才能藏入身體,醒著陽氣浮於體外,這個時候睡覺了,人體的陰、精、氣、血、陽氣都補了。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5、早上吃“硬”,晚上喝稀

  這裡說的早吃“硬”,其實並不是指口感硬的東西,而是營養豐富、能量較高的食物。劉德泉說,早飯吃得好,才能更好地保證一天活動所需的能量。如瘦肉、穀物食品等。但消化功能較弱的老年人也得同時考慮食物是否易消化。

  晚飯後,人的活動量會減少,為了避免食物堆積,應少吃點,並選擇好消化的食物,以稀粥為好,肉類、辛辣食物等最好避免。晚餐喝粥還有養胃、安神的作用,推薦老人可以吃些山藥粥、蓮子粥、紅棗粥等。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6、活動手腳,多慢跑

  冬季保持適當的戶外活動,有助於調節新陳代謝機能。由於立冬後,天氣漸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鍊之前一定要注意熱身。先進行慢跑使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運動時衣著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後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

  鍛鍊專案的選擇也要因人而異。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能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等。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應避免冷空氣的刺激,運動最好選擇在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時候,以免誘發疾病發作。

  冬季養生的小常識7、頸部、背部、腹部、腳要重點保暖

  這些部位都是容易導致人們在冬天生病的部位。頸部受涼,會發生頭痛、頸部痠疼等;背部受涼,例如現在還睡在涼蓆上的人,早上起來很多時候都會打噴嚏、鼻塞甚至引起感冒。

  腹部保暖是女生要做的重點保護工作。避免痛經,避免月經不調,避免受寒不適,腹部溫暖是關鍵;最後腳有著多個穴位,一旦寒冷不適,會導致身體出現條件反射,也出現各種問題。

  適合冬季養生的食譜

  1、臘八粥

  材料:芡實、薏仁米、白扁豆、蓮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克、粳米150克。

  做法:先取上述除粳米以外的八種原料煎煮40分鐘,再加入粳米繼續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

  功效:可健脾胃,補氣益腎,養血安神。適用於失眠以及體虛乏力虛腫、洩瀉、口渴、咳嗽少痰等。

  2、烏骨雞燉板栗

  材料:鮮板栗10枚,烏骨雞1只,生薑1塊,精鹽適量。

  做法:鮮板栗去殼取慄仁備用;烏骨雞褪毛,去除內臟,洗淨晾乾;將烏雞、板栗仁同入砂罐中,加清水沒過雞與慄,放生薑入水中,加蓋文火燜2小時。起鍋加少量精鹽食用。

  功效:烏雞甘平,入肺腎,滋陰益氣,能雙補肺腎。板栗補腎強筋。兩種食物同用,可按秋時補肺,亦為冬季補腎做好準備。

  3、蘿蔔燉牛肉

  材料:白蘿蔔450克,牛肉100克,大蔥15克、姜,料酒10克、醬油,鹽4克,味精2克,八角3克,花生油40克。

  做法:將蘿蔔牛肉清洗乾淨,切塊,分別放在沸水中焯一下,將鍋中油燒熱,加入大蔥姜、八角、鮮湯、料酒、牛肉塊,等到牛肉煮爛再加入白蘿蔔,燒開,將浮沫撇掉,等到蘿蔔煮爛之後加入剩下那些調味料就可以了。

  功效:白蘿蔔有豐富的維生素,牛肉有豐富蛋白質及氨基酸,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猜你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