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徵文範文精選

  如何教育孩子、怎樣教育孩子一直是困擾家長的一個難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教育孩子的徵文,供大家參考!

  aaaaa篇1

  教育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將孩子社會化的問題。魯迅曾經批評一些人只會做孩子之父,不會做人之父。按照魯迅的意思,一個孩子呱呱墜地,這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人胚;只有這個孩子進入人類社會,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化***接受了人類的語言、情感、生活常識、基本文化等***,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孩子的社會化化得優還是劣,這和孩子的監護者和教育者密切相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父母是孩子的起始性長期性的監護者和教育者,是造成孩子社會化優劣的重要因素。有的父母極不善於教育孩子,對孩子的社會化所起的積極作用很少,所以魯迅批評他們只會做孩子之父,不會做人之父。

  人的社會化是有層次的。學會在社會中生活與交往所需的基本語言、情感、禮貌、生活常識、文化知識等,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為“基層次”;在基層次基礎上,還歷練了但任縣鄉領導、經營中小企業、協調小範圍人事關係的較好素質,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為“中層次”;在基層次和中層次基礎上,還造就了擔任省、部、軍團領導、經營大型企業、戰略性協調大範圍人事關係的基本素質,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為“高層次”;在高層次的基礎上,更生昇華了能引領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向前進的領袖性智慧、人格、氣質等,這種社會化層次可稱為“頂層次”。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幫助孩子實現基層次社會化的重要人物是父母。在幫助孩子實現基層社會化這件事上,不一定文化程度高的父母比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做的好。因為基層次社會化的內容是一般社會成員都能具備的,而從父母具備引起孩子具備,需要的不是父母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父母具有對孩子的良好的感染力、引導力和細緻的行動。在這裡,成功的關鍵是注重細節、調動感情,即善於從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從調動孩子的積極情感上加速孩子的社會化。

  請看兩位農家母親與自己的孩子的相處狀態:

  母親甲帶著四歲的兒子小敏洗菜、做飯、用餐。整個過程從坐在庭院裡剝豆莢開始。母親說:“小敏,你拿條小凳來給媽媽坐,媽媽的腳蹲痛了。”“噢,我去拿。”“媽媽,給你!”“哦,謝謝小敏,小敏真乖。”“媽媽,我也來剝豆莢!”“好的。”“哇,小敏剝了一個這麼大的豆莢呀!這麼大,裡面有幾顆豆子呀?”“媽媽,有五顆。”“哦,小敏能幹,能數五顆豆子了。”“媽媽,這個豆莢這麼小呢!”“哦,這麼小,裡面有幾顆豆子呀!”“媽媽,二顆。”“噢,大豆莢包著五顆,小豆莢裡包著二顆,五顆多還是二顆多呀?”------菜燒好擺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要去舀菜吃,母親說:“小敏,今天你舅舅要到我們家來吃飯的,舅舅是客人,應該等客人來了一起吃,這是禮貌。”“懂禮貌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嗎媽媽?”“是,小敏真聰明,小敏是世界最聰明的孩子!”

  母親乙帶著四歲的女兒小慧洗衣、做飯、用餐。整個過程從站在洗衣池邊洗衣服開始。小慧拿過一隻襪子學著媽媽擦肥皂洗起來,母親歷聲說:“別動!你去玩!”小慧放下襪子呆了一會走開了,用一根棒子去撥大盆子裡的小雞。“別動!揍死你!”母親又嚴厲的說。小慧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會兒就把褲子玩溼了。“你一下犯這樣一下犯那樣!看,褲子全弄溼了!”母親走過來“啪”的一巴掌,脖子上一把抓把小慧拎起來放到空地上。不聲不響的小慧這時“哇——”的一聲賴在地上哭起來,大而單調的哭聲在這個庭院裡孤零零的響了半晌。母親卻感到自在,其中或罵一句:“死哭!”並不怎麼理會他。飯還有燒好,兩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來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許多菜湯菜碎,待父帶著客人回家吃飯,桌子上已“半邊席散”。

  在這裡,母親甲能在細節上利用許多機會教育孩子,能把孩子的積極情感較好的調動起來。這樣,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健康感情的培養就會比較容易,既孩子的社會化就會化得較優,較快。而母親乙只圖自己幹活自在,把孩子遣在一邊就算沒事了,結果孩子可能因不能參加感興趣的洗襪活動而失去了一個智力發展的機會;因受到母親不恰當的呵訴而情感受到壓仰和扭曲,萌發一定程度的反感、敵視、怪癖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縱而增添了對事物與禮貌的違昧。這樣,孩子的社會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孩子從小隨父母生活,父母會有很多機會感染和說孩子。做父子的積極情感,以幫助孩子較快的接受作為一個“人”所必須的基本語言、基本感情、基本禮貌、基本生活常識和基本文化知識,較好的完成基層次社會化。父母在家裡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要作出有序、有理、有情、有樂的安排,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給予耐心的幫助,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一個和諧快樂的、能解決許多問題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為的小天地。家庭教育所做的工程,是造“人”的奠基工程,這項工程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父母要做好這項工程,必須的並不是自己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而是自己具有如下四項素質:健康善良的人類心理、積極向上的公民生活態度、充滿熱情的愛子之心和強烈的家庭教育觀念***意識到家庭的言言、事事、物物、態態都是對孩子構成教育的***。這四項素質,是一般公民都能達到的。望子成才的父母們,只要好好盤點和充實自己的這四項素質,持之以恆付諸行動地重視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做到“注重細節,調動情感”,那麼,其成功度相信一定不小。

  aaaaa篇2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今天你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習慣會來養你;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最多隻能擁有一份工作,而如果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他擁有的是一個系統、一個模式。工作只能親力親為,而模式則能自動工作。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每個家長都使出渾身解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我的心得是:要從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的生活由一點一滴的小事組成,那就從點滴小事做起,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

  1、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要求女兒每天晚上8:30前必須睡覺,早上7:00前起床,從而保證充足的睡眠,這個習慣女兒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一直堅持到現在。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勤換衣,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

  3、養成有計劃花錢的習慣。女兒每週可得零花錢10元,但必須在專用記帳本上記錄收支情況,比如每次花錢必須記錄清楚用途,金額,結餘額。

  4、逐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現在的孩子偏食現象非常嚴重,女兒也不例外,通過不斷強化教育,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日三餐按時按量進餐,儘量不挑食,控制零食,不買不吃路邊攤上的三無食品,少吃垃圾食品。

  5、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買醬油等。最近正在教女兒洗衣,洗碗,從洗襪子短褲開始學習。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成績是一時的,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則是終身的,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的取得則是水到渠成的。

  通過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反覆,以及與女兒的不斷溝通,從去年開始與女兒達成一致意見,制定出每週的學習計劃,計劃實施的前階段,女兒會經常忘記,而我經常督促,這個學習計劃,女兒一直堅持到現在,並已基本形成女兒每天放學回家首先必做之事,形成了習慣。

  這個學習計劃是:

  1、每天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練習1——2頁鋼筆字;聽讀英語20分鐘;寫日記一篇。

  2、週六下午:練習毛筆字2——3張;練習素描一幅。

  每週根據完成情況,給予獎勵或懲罰,完成好獎勵一本書,完成不好則扣零花錢5元。

  正是因為逐步養成的學習習慣,五一帶女兒遊景點,女兒帶著紙和筆,將沿途景點一一記錄,為她完成長假日記提供良好素材。

  在學校老師、我們家長及女兒的共同努力下,女兒養成了許多良好的習慣,這些良好習慣將會伴她一生,讓她受益匪淺。但女兒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需女兒去改變,家長去幫助,老師去指導。習慣成自然,改變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只想讓女兒知道並記住:

  每天改變一點點,那就是成功的開始;每天進步一點點,那就是成功的象徵;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完善美好的人生。

  aaaaa篇3

  星期三的晚上,我到學校參加了我兒子的家長會,當開會時間還沒到的時候,我們這些家長已經坐在教室裡,等候班主任的到來,大約還有十分鐘家長會就要開始了,家長們有說有笑,不久,班主任老師進來了,家長都個個聚精會神的聽班主任老師的講話,他說:“各位家長,我們今天這個家長會來講一講一個母親怎樣教育孩子學習的過程”,老師說:“我前幾天去一所高中學校聽課,聽完以後,我作為老師值得讓我去學習,真是受益匪淺,為什麼,因為講述的是一個母親怎樣去教育孩子的學習,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家裡條件也不好,經濟也不富裕,而這個母親在外面打工,工錢也很少很辛苦,可是這個女孩的成績,在學校裡算的上是倒數第一,每門功課都考了二三十分,我想:也許他的成績差,可能是因為和他的家庭有關吧,為什麼呢?因為他爸爸早早的去世了,母女倆相依為命,他媽媽在外面打工把一切家務活都留給了他的女兒,後來有一次,他媽媽打電話過來,問她考了怎麼樣,她女兒說:“媽媽,六門功課有四門不及格”,他媽媽聽了這個成績不但不罵她,並且耐心的跟她說:“要好好的讀書,好好地用功,千萬不要像媽媽一樣是個打工的多不好,雖然這次考的不好,媽媽也有責任但媽媽呢,希望你在學習上能夠自強、自立、自學,在學校做作業要認真的做,上課要認真的聽講,下課要多看書,考試的時候要多想想多思考,那麼成績就會提高此時此刻,這個小女孩聽了他媽媽這番話,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激說:“媽媽,你放心女兒會把你的話記在心裡,女兒會努力會更加的去拼搏,女兒知道媽媽你辛辛苦苦賺錢,為了供我上學,媽媽我不會辜負你對我的一片心血,我會用最好的成績來回報你”,後來,快要期末考試的時候,這個女孩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複習半個小時回到學校,早上一個人在教室裡看書,後來有一個老師走過來,看見這個女孩一個人在教室裡看書,對小女孩說:“你怎麼這麼早啊,一個人在看書”,這個女孩對老師說:“早上早一點對精神好,對學習也有幫助”,老師說:“你以後一定是個讀書的料,老師相信你,一定會考出好成績來,後來,期末考試開始了,大約過了一星期以後,這個女孩的成績出來了,竟然四門功課都考上了90多分以上,你知道嗎,對於這個女孩來說,考了那麼好的成績,對她來說是個奇蹟,後來,她把這個成績告訴了她媽媽,她說:“媽媽,我四門都考上了好成績”,他媽媽聽了激動的哭了。

  我聽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想起了有些家長不但不去鼓勵自己的孩子,只管自己賺錢而且,他考的不好的時候,甚至去打罵自己的孩子,但對我來說,這樣的教育方法是錯誤的,我想:“應該成績考差的時候,你要去鼓勵他,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去安慰他,這樣才是提高他的成績的好方法。

  不管怎麼說,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家長,能給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夠給他一份關愛,一份理解,一份鼓勵,那麼我相信,有一天,他拿著好的成績站在你的面前的時候,媽媽我考出了全校第一名,這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別提心裡有多開心了,那麼你的孩子以後一定是你的自豪和光榮。

  aaaaa篇4

  父母溺愛孩子的典型例項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下面的例項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佔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以下九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例項: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輕易滿足: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