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槍化拳論心意

  大槍是武術器械中的古典技藝,有著 大槍獨尊 的傳統,成為一個武術家人品學養的標尺,是有生命的神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姬龍峰祖師精通六合大槍,並以槍化拳開創了心意六合拳一門,那麼,由槍法到拳法,其間變故若何?心意拳三百年來延傳至今,已有多少變數流失?更有多少人已經不識槍化之理,槍化的流失亦正是心意拳的流失。

  形意拳是心意拳的繼承,同樣的我們看到,形意拳也繼承了槍化之理,是以形意不失真諦,一百多年來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武界精英,而歷來高手無不識槍重槍,深得箇中三昧。遺憾的是,現在心意門中槍術正在弱化,更有公然聲稱不以槍法為要者,已然無視拳譜的源說,真正是無知者無畏,後生可畏也。

  六合槍是明代槍法之正眼,各家槍法莫不宗之。由《紀效新書》我們看到,明朝軍隊訓練也採取的是六合槍法。姬龍峰祖師精擅六合槍法,世人稱之曰“神槍”,可知姬祖槍術神乎其技。

  然姬祖師以為長槍在手不如藏器於身,為衛身禦敵計,化槍為拳,以運槍之法運拳,理會一本,形通萬殊,雖形之萬變,而心意則一,內勁之理不二。姬祖師完成了槍化的工作以後,重點轉到了拳術上,而槍術則退隱幕後,並精簡槍法,保留精華,於拳於槍都做了一次偉大的創舉。

  如何把槍法轉化為拳法的呢?

  先看槍法要領。槍訣雲:“槍是伏***纏***腰鎖”。***時“前手如管,後手如鎖”,槍把伏在腰間,運槍時藉助腰勁,手臂貼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戰,後手不離肋內邊”,正合心意拳所謂“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扎槍時轉胯順肩,手出要從嘴前邊鑽出去,正是“三口並一口”,三口即兩手虎口和嘴,所以槍譜有云:“出洞入洞緊隨身,遇上槍定照四平”,與心意拳所說的“拳從口出”同理,也正是心意拳裡所常說的“出洞入洞緊隨身”,“三口並一口,打人如同走”。扎槍時肘和肋相摩,也即是“手摸內五行”,是上肢的“摸”,同時送槍時轉胯擰腰即是中節腰部的“磨”,扎槍同時後腳蹬地上步,上步時平起平落,兩腳腳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脛”。

  《心意六合拳譜》曰:“摩脛,摩脛,意氣響連聲”,說的就是上肢的摸、中節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即身體“合”住勁。只有“合”住了,上中下三節貫為一氣,才能達到“六合合”,勁才能整,否則蹉跎一生,徒嘆奈何,皓首蒼頭,逡巡門外。

  槍法是“兩手陰陽仰覆之用”,“用槍根制槍尖”,即扎搶時靠兩手腕的俯仰旋轉控制著槍尖的偃月軌跡。槍扎出的同時後手由外向內翻轉,回收時後手由內向外翻轉,槍即走如螺旋。心意門拳法每一出手都含螺旋力,與扎大槍的螺旋力相同,扎槍要求力從足發,蹬腿、轉胯、擰腰、順肩、展臂,從身至手至杆無處不螺旋,心意拳形容手法要領叫“手如錐”,即是說的出手螺旋,如用錐子穿物,也正是心意拳所要求的“ 起手要鑽”。槍扎出後雙手手心朝天,隨即上後腳,右手後捋,左手前按,雙手翻轉向下,即是“落手要翻”。

  ***時三尖相照,側身對敵,起手時上步,身體橫轉,再上後腳扎出,身體即又成順勢,這個過程正是心意拳身法所要求的“起橫落順”。心意拳所奉為圭臬的“橫順”法則,在扎槍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而自然而然。槍扎出時順時針旋轉,槍收回時逆時針旋轉,這即是心意拳的“起鑽落翻”,心意拳手法要做到起鑽落翻,身法也要做到起鑽落翻,具體到每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包含起鑽落翻。起鑽落翻就是拳訣所說的“出手如銼,回手如鉤”,心意拳“出如銼,回如鉤”的法則在實戰中妙用無窮,出手是打,回手也是打,打起打落,若水之浪翻。

  在心意推手訓練中,以一隻手控制對方兩隻手,把上中下三節防護的滴水不漏,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銼,回如鉤”,究其源就是一個扎槍的手法。打拳時出手螺旋,圓中求變,式式不離“起落鑽翻”,也即是所謂的纏絲勁,所以心意拳裡面講究纏絲手、纏絲腿、纏絲身,渾身上下無處不纏絲,無處不螺旋。

  古人打仗用的是大槍,長丈二以上,所以運槍扎槍需用周身一體,即腰槍合一,憑靠的是腰勁,心意拳放下了手中的長槍,但仍然要求勢勢打出周身一體的整勁來。槍法中最重視中平槍,槍諺雲:“中平槍,槍中王,高低遠近都不防”。心意拳譜《六合十大要·身法》說:“大抵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要 ”。槍法和心意拳都強調了一箇中平之勢,一理貫通。

  槍有三大病:身法不正,當扎不扎,三尖不照。***之勢,貴於四平,所謂四平即頂平、肩平、腳平、槍平。心意拳譜有曰“鷹捉四平”,即要頭頂平、兩肩平、兩手平、兩足平,拳理即是槍理。使槍要求身法中正,相應的《心意六合拳譜》中雲:“論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後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又說:“彎腰拱脊不為能,低頭渙眼都是病”。第二病,當扎不扎,槍法之要,在於“他法行,隨法行”,正如《六合十大要·十曰內勁》所說“殆粘勁是也”,隨高打高,隨低打低,勁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隨圓就方,變化無窮。拳有五個勁,踩、撲、裹、束、決,一決而無不決。三要三尖照,三尖者,鼻尖、槍尖、腳尖也。心意拳尤其重視三尖照,鼻尖、手尖、腳尖相照,中間以手替代了長槍,在心意拳中三尖照是身法要求,更是發力的要領。***必然側身,三尖容易相照,練拳時三尖一不照,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握著一杆大槍,則身法自正。

  槍法講究起落、陰陽、虛實、動靜,很多理論已經初步具備心意拳理論的雛形。槍諺有曰:“疾上又加疾,紮了還嫌遲”,這又和心意拳譜的口吻何其相似乃爾***“急上更加急,打了還嫌遲 ”***。清代槍術大家吳殳***修齡***說:“槍之元神只有一圈”***《手臂錄·馬家槍考》***,“而有元妙靈變隱微難見以神其用者,乃在於圓。”***《手臂錄·槍法圓機說》***唐荊川的槍法圈串一尺,一圈之精,十年純功,“拳拿既大,彼槍開遠,亦與我無益,而我之力盡難復”***《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卷十》***。

  心意拳勢勢皆都是圓運動,以搖涮把為例:熊出洞起式,雙手前伸出,隨即向後下方帶回,抓回到自己的胸口部時翻轉“手腕,雙手心朝上,向前上方向擊出。搖涮把是典型的一個斜立圓軌跡,心意拳無勢”之說,南陽《唐氏心意六合拳譜》有云:“拳打千年圓不變,打遍天下是真圓”,圓則有伏機,出收皆含無窮變化。心意拳圓取法於槍法的神髓,拳勢圓的祕密在於身法,動力在於以內催外的丹田內轉。

  姬龍峰祖師精擅六合槍,槍化以後始稱六合拳,後來隨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象形取義,完善了拳學體系,參贊天地化育,融入了隨心所欲變化無方的心意之理,遂稱名曰心意六合拳。六合在槍法中原指六路,在拳術中被完善、發揮成“內、外三合”之六合,六合遂成為指導天下拳術修煉的根本**。所謂心意即“心似猿猴意似馬,四班合在一處耍”,大約古今之修煉,不離心性之降服,心意之把握,是以以“心意”二字作為綱領。心意拳類同於道門之注重煉性養氣,譜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除過此道更無真”。又曰:“養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固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

  可見心意拳修煉的與道合一,心念一動即為武,心靜無息即合道,與老子“無慾觀其妙,有欲觀其徼”之理相合。“丹田練就無價寶,萬兩黃金不與人”,心意之道原來也是金丹之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金丹之道是古往今來成仙做祖的根本大道。姬祖曾慨嘆曰:“說不完,道不盡,義理無窮”,此種心情,大約和孔夫子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彷彿。言語道斷,所以老子說“多言數窮,不若守於中”,這即是老子的語默之道,語言的乏力不能演道之萬一,所以不能於語言中得到“道”之奧義,所以需要後學自己去體味去參悟,心意拳中之義理也同樣需要如此。心意拳是槍化的雛形,從外形到內涵,無不體現著槍法的印痕,因此說心意拳是外現槍形、內運槍勁的槍拳。

  心意拳的起式熊出洞,其實就是一幅***的架子,兩圖一對照即一目瞭然。唐氏心意拳的起式為猴縮蹲,也稱作***勢,和唐家槍法的起式是一樣的。“鷹捉”是心意拳的代表性動作,鷹捉的經典之處在於——它就是一個完整的扎槍動作:由熊出洞起式,右腳上步同時右手扎出,接上勢左腳上步左手前推下按,同時右手回捋。所以,本門心意拳練習鷹捉時必須扎大槍,在扎槍中體會身法和勁力,所有身法的縱橫鑽翻、手法的螺旋擰裹都需要在槍法中體味求證。

  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主要組成部分,十形分別是摹仿龍、虎、熊、鷹、雞、蛇、猴、馬、鷂、燕等十種動物,練習的是十種動物的靈性和本能。然而在練習十形的時候仍然不能脫離槍勁,可以用槍扎十形,即是十大真形槍,要把槍勁貫串於每一形之中,使槍拳一如。當練拳出不了勁的時候,本門的師傅往往就要求去“扎槍”來體認,在南陽心意拳界還有句拳諺說“會拳不會槍,只會一半”,可見心意拳家對大槍術的重視。

  姬師祖的六合槍造詣登峰造極,但在槍化拳以後卻並沒有原本的直傳六合槍,而是又作了提煉和精化。如心意門祕傳的十三槍:撐、掤、蓋、扎、合、攔、支、秀、前、後、左、右、中定,十三槍即是十三種勁道。十三槍勁直指槍法核心,總結了大槍的槍勁和規律,涵蓋無窮的槍形槍勢。心意拳槍法是明代成熟槍術發展出來的,是明代槍術豐厚壤原上盛開的花,是明代武術高度發達的結果。

  心意拳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習之功簡效巨集,公認現代內家功夫源頭的優秀拳種,是和中華五千年文明分不開的,是明代文化積澱的必然產物,是中華武學進化到明代而厚積薄發推陳出新的必然結果。心意六合拳總結繼承了明代的槍法理論,吸收融會了明代成熟的武學成果,繼往開來。與槍技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異,心意拳的發力渾厚、功效卓著,對槍勁的把握和運用是其祕訣所在。

  唐氏心意拳為唐萬儀祖師所開創,唐萬儀家傳六合槍法,後來跟從李禎和劉萬儀學習了心意拳,於是將家傳槍法和心意拳進行了融和。唐萬儀的貢獻在於——六合槍對於心意拳的迴歸以及進一步加強了槍法對拳法的轉化和促進。

  槍法不外乎攔、拿、扎,八母槍也好六合槍也好,都是老三槍的變化與組合。所謂攔拿扎還不外乎螺旋及進槍,也即是槍術大家吳修齡所說“槍之元神只有一圈”。唐萬儀既精六合槍法,遂將槍法之精髓“圈槍為母”融入到拳法中,出手必含扎槍底蘊,勢勢螺旋,圓中求變,曲中求直,三角發力,唐萬儀的槍術和心意拳理並行不悖,水乳交融,槍助拳勢,拳仗槍威,拳槍相長,形成獨樹一幟的唐氏心意。

  唐萬儀不僅把槍理和槍勁融入到了心意拳,還進一步把槍勢“槍化”為拳,融入到了單把的練習中。比如單把“騎龍把”、“伏虎把”、“跨劍勢”、“鋪地錦”、“邊攔勢”、“蒼龍擺尾”、“白猿拖刀把”、“美女認針”、“泰山壓卵”……等等把勢,無一不是直接由槍勢轉化,以槍練把,以把練槍,盡顯槍拳本色。

  不僅如此,唐萬儀還細心觀摩自然、體味生活,在生活中提取活生生的教材,充實到拳術的體證中,諸如“推車上坡”、“老媽推磨”、“逆水撐篙”、 “老鴰蹬枝”、“郎中碾藥”等等,莫不溢滿情趣,使唐氏心意拳內容豐富而富於變化,隨心所欲而盡顯“心意”特徵,細玩之盡得古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之理趣。

  把槍勢化為拳法最主要的是身法上體現出來槍勢,手中無槍心中有槍,以槍勁運拳,以徒手錶現槍勁。並且由於失去了大槍的限制,左右可以互變,身法更顯靈活,動作愈加豐富多彩。從唐萬儀祖師的進一步槍化拳的事實和史蹟,我們可以從中找出當年姬祖師“槍化”的影子,體味由槍法變拳法的內涵,從而更加準確的把握拳理和拳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