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靈乃太極拳之本

  武式太極拳首創於清末永年人武禹襄,至三世郝為真先生始廣傳於世。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術各派中一個重要流派,它對太極拳運動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進作用。特別是在拳理及技擊兩方面,直到今天仍起著指導作用。本文謹就“氣”與“靈”這兩個太極拳術的根本大法,根據前輩遺訓,稍作闡述。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首先談談“氣”的練法和作用。

  太極拳是一種“柔”性拳術,技擊戰略強調“以靜待動,後發先至”“化而後發”,化的來勢,造成我順人背之勢,再乘機出擊,制服對手。 如欲掌握這一技巧,首先要通過盤架子練成一種“棉裡藏針”的內勁如何練好內勁呢?  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明確提出,“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以心行氣”,就是意到氣亦到, 心動意生,意動氣隨,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這裡要注意的是“以心行氣”    時,必須“務令沉著”,才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氣動身亦動,武氏又說:“氣以真養而無害”。說明“養氣”要順乎自然,“以氣運身,務令順遂”,順遂就是順乎自然。能夠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才能逐漸化盡後天之力,使先天之內勁自然增長,變動往來,無不從心所欲,毫無阻礙停滯之處。練習內勁應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故 武氏又說:先在心、後在身,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投架子要平心靜氣,精神貫注、姿式順遂,法術分明,以形為體,以意為用,如此則越練越精。“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動勢輕鬆圓活,內氣流動長行不息,有隙貫通、雖微空而必至,能達四梢,可通九竅。內勁能如百鍊鋼,未發則蘊於內,既發突於外,似槍彈脫口之迅猛,無堅不摧。

 

  其次再說:“靈”。

  任何拳派在使用上都把靈做為上乘要求,“精敏神巧全在於靈”。    太極拳也是如此,武式太極拳如干枝老梅,樸實無華。不論盤架子還是推手,一貫主張“輕靈鬆軟、外柔內剛”。剛而不滯,柔而不散,動靜作勢,時陰時陽。如環無端、活潑無拘。尤其在推手時、力求鬆靜輕柔、氣斂神凝,以期做到“身推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循此漸進,自然進入沉著鬆靜,輕靈柔化之境地。能輕靈,自能粘去動變,運    用自如。要想探求輕靈之妙,還需掌握動度的大小,拳論說:“動貴短,意貴遠,勁貴長”。動短則一觸即發,彼不及走化而已跌出。意遠勁長,則放人彌遠,功純藝精,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務要控彼之三節,使彼不得活變,我才能得機得勢。孫子《虛實篇》雲:“微乎微、至於無形、神乎神,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說明動度小,發放走化則不露其形,運用精妙簡便,化中寓發,發中寓化,迅猛隱蔽,蘊於內,而  不形於外,與人粘著,人不至我、我獨至人、彼實我則虛、彼虛我則實,反覆無端,應感  而動,使人莫感高深。

  “氣”與“靈”,是太極拳術的兩個大法。氣是根本基礎,不能明心引氣,以氣運

  身,內勁則無從產生增長,與人粘著則無威懾主力。靈是體現,是應用,臨敵不能隨意變

  化,何顯太極技擊之神奇?二者相輔相承,相因相用、實為學習太極拳之本,初學者切勿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