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丹田與腰胯

  腰襠要密切協調配合,活腰應鬆襠鬆胯,塌腰應開襠開胯落胯,擰腰應扣襠轉胯。只要靈活地掌握了胯關節的開合、鬆沉、旋轉,腰襠勁的耐力、彈力、爆發力就能產生,這樣才能悟出技擊之奧妙。下面由小編給您介紹:。歡迎閱讀!

  

  “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看似強調襠勁,實際是對胯的旋轉的強調,只要久練胯的鬆沉、圓轉,速度由慢加快就能超越鳥飛之速。 在閱讀有關太極拳的文章裡看到這兩段話時,不免使人想起目前在太極拳這個圈子裡,很多人追求所謂的“內氣與丹田旋轉”,就象現在社會上中老年人追求養生一樣,弄的飯不會吃了,覺不會睡了,也不知道該怎麼運動了。

  在太極拳先輩界,只有王宗嶽提到過“氣沉丹田”,近代如陳鑫、陳發科、唐豪、顧留馨等都很少提到“丹田”一詞。現代講的最多的是陳小旺大師,以丹田為核心的一種運動規律和三種運動形式。我理解太極拳與中醫所說的丹田不同,指的不僅僅是臍下三寸這個穴位,而是這個穴位周圍的整個小腹部,正好在人體重心垂直線的中心,與人體各個部位都有密切的關係。如頭不領起,就無法做到立身中正,就會影響丹田的核心地位。



 

  大師們所講的“丹田勁”、“內氣注入丹田”、“丹田潛轉”等等,都是練到“神明”階段,至少是“四陰六陽類好手”時的體悟,其實與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關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追求的,俗話說功到自然成,沒到練到這個層次卻去追求這個東西,就象社會上有些人整天白天說夢話,要象李嘉誠一樣有錢。 所謂“氣沉丹田”,有人說“氣沉腳底”,講的都是心氣下沉,為的是上虛下實,底盤穩固。有人說呼氣時,要一半撥出,一半下沉至丹田。這都是違揹人的生理常識的胡說八道,“肺主呼吸”不會因練太極拳而改變,如真的改變了,那就不是人啦!就象有人說,練太極拳可以將七經八脈打通一樣,其實只要是身體健康的人都是通的,如果真是不通,那你不在醫院,就在火葬廠!練太極拳時,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採取的都是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微內收,呼氣時微外鼓,這是自然現象。呼氣小腹外鼓,腹部有一種充實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氣沉丹田”,同時有利於心氣下沉。一試便知!

  

  所謂“丹田旋轉”,其實是指腰胯的旋轉。腰胯在左右旋轉時,丹田即小腹,肯定會一起左右旋轉;當胸腰摺疊時,丹田會前後旋轉。因為它們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如果沒有腰胯的旋轉,誰能做到讓丹田旋轉來帶動四肢?腰胯不動,誰能用丹田發力將對方擊倒?這些道理只要過一下腦子,都不難理解!其實,練太極拳練的就是腰胯,所以古人說,有不得機不得勢時要從腰腿,也就是從腰胯上找毛病。一旦練到“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動鳥難飛”時,你還能意識到丹田是怎麼轉的嗎?

  社會上將丹田神祕化的,大都是尚未練到那個層次,為了名和利不得已而到處忽悠人。你看陳家溝以陳小旺為代表的四大金剛,以及不為眾人所知的陳世通、陳孟祥等等,寫的東西說的話都非常實在,有真本事幹麼去忽悠呢? 奉勸剛練時間不長的拳友,不管是練那個流派的,首先還是先解決“會不會”的問題,將一個套路練熟了***不管朝哪個方向打,都不會出錯***,再解決“對不對”的問題,要找個好的教練多整幾遍拳架,掌握正確的身法和動作要領之後,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這個階段,要學會鬆胯,學會移動重心時“胯走後弧,膝走8字”。此後只要多練,周身會越來越放鬆和協調,越練越有韻味,自己感覺舒服,別人看你練拳也會感到舒服。對絕大多數人來講,練到這個程度健身就足夠了,而不要整天“忘我”地去想“丹田旋轉”、“以氣運身”,這樣只會多走彎路。

  道理很簡單:小學還未畢業,就想讀大學的課程,身法東倒西歪,身體與四肢分家,練起拳來都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在哪,怎麼能功夫上身?拳勢與呼吸結合不起來,哪來的內氣?腰胯不會旋轉,就練推手放人?拳架沒練好,單劍想練的好看,那是“忘我”,痴人做夢!你處在哪個階段,就去思考和解決那個階段的問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都是同理。 對太極拳特別執著的年輕拳友,如果想練功夫的話,首先要看自己是否具備一定的條件,比如時間、金錢、身體狀況。滿足這三條還不夠,還要找一個明師作指導,還要吃得了那個苦和良好的悟性。

  如滿足不了這些條件,還是勸你務實點,好好健身吧,不要做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如果這些條件都能滿足,那就不急不躁,先將基本功練好練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朝既定目標去努力! 對練多年太極的拳友,我們應有自知之明,拳練的好不好與練的年頭多少沒有多大關係,練拳與練書法同理。不管是自己練拳還是教拳,都不可將太極拳神祕化,到處怱悠人,教拳掙錢無可非議,但不要誤導他人,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一邊掙錢,一邊為推廣太極拳多做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