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發力

  太極拳發力訓練是強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潛能,在於發力時整體的協調配合,使力出自然、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提到,很多練習者都會聯想到“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這句古話,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往往是:腳先蹬地,然後將力量通過腿傳到腰部,再通過臂部傳到手上。

  我們暫且不討論這種理解的對錯,而先從太極拳的名字上入手。太極者陰陽也,也就是說在行拳的過程中始終要體現出相反的兩個方面。事實上陰陽之理蘊涵在任何形式的動作中,即使你練的不是太極拳,不是武術,而是其他的運動形式,陰陽也始終存在並作用於其中,只是於拳學無益而已。



 

  太極拳所求的陰陽通常只是限於武術範疇,這是研究傳統太極拳***畢竟太極拳是武術***的一個前提。那麼,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也應當符合陰陽之理。太極拳追求一種動態的平衡,“陰陽互為其根”就是一種體現,我們講:“發力要有根”,但並不是說力由腳起就算是有根了,根的作用在發力的整個過程中都應在起作用,而並不僅僅作用於一開始。蹬地之後,腿的作用就不見了,力被自下而上地“拋”了上去,這時腳下空空如也,那裡還有根的影子?失去了根的作用,這種被丟擲的力便不是“整力”,而是“斷力”,是不能夠隨勢而變的,一旦出去便再難控制。拳論還說:“彼有力,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在研究發力時,不要僅限於彈抖力,當將陰陽勁兒作用於對方時,都在此範圍內。所謂“陰陽勁兒”指的就是互為其根的力。

  那麼,怎麼來理解“互為其根”呢?我們都知道,按照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的描述,力總是成對出現的,並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缺少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將不存在。現在請你按照描述做以下動作:以陳式太極拳“掩手肱捶”的最後一個發力動作為例,發力時後腳不要蹬地,只要站穩即可,然後快速向左旋腰,帶動右臂衝拳,好!你感覺到後腿的動作了麼?它竟然不由自主地蹬地了!這便是上下互為其根的力,物理學上稱之為“動量守恆”,而且這種發力比文章開始時提到的方法更加快速、沉穩和有力!這正是方法:一切動作先從腰發,即所謂的“腰不動,手不發”,通過上下梢節的作用反彈回腰部,上下兩股力量交匯于丹田,再由丹田以“上六下四”的比例重新分配後傳向梢節,形成第一次彈抖,以後之餘振則完全順其自然,形式同上,只是速度越來越快,振幅越來越小,切不可做作。

  這便是特點: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蓄于丹田又發於丹田。由於牛頓第三定律的作用,上下的力量總是對稱的,並且大小也相等,兩力對頂,既快又穩,並且可以連續爆發,“發即是蓄,蓄即是發”,使自己真正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當然,這只是複雜的發力過程中的一對兒力而已***。這種描述和“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的理論並不矛盾,古人只是描述了力在人體中傳導的“感覺”,而並沒有上升到“牛頓第三運動定律”這樣的高度,因為這樣的兩對兒力總是同時出現,同時消失***請注意“同時”兩字***,當快到了極限,便難以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