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奇葩太極拳

  現在,世界各國來中國學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出現了中國太極拳學習館,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很熱衷練習太極功夫。太極功夫也越來越受到外國人的推崇。其中不少國家,每年都舉辦太極拳國際交流大會。學習和研究太極拳的外國人認為,太極拳是典型的中國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武林中有人說,太極拳是區別於世間其它拳種而獨展自身魅力的擊技術。從歷史發展的軌跡看太極拳,它在中國武技上至高至尊的地位。任何一個拳種都取代不了太極拳,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皇冠。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遺產。太極拳是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是全人類的文化。太極拳現時及將來的文化價值都是難以估量的。為了讓廣大網民,尤其是海外華人和外國朋友瞭解太極拳,前不久,新華網記者採訪了開合太極拳傳人李仁平先生。

  李仁平,天津市人,自幼習武。現為中國八卦掌第五代傳世人,武當武技太極拳的傳世人,武當劍第十二代傳承人,天津淨業國技研究社社長。

  年輕時,李仁平緣拜中國八卦掌第四代宗師呂學銘先生,得以系統地學習、繼承中國武當武術,有太極、八卦、刀、槍、劍、戟等;後又求師於中國八卦掌第四代傳習人李允中先生,學習中國武當武術的養生學。

  幾十年來,李仁平致力於中國武當武術的繼承、挖掘、研究、整理及傳播。出版發行《武當武技與開合太極拳》《太極拳經典技法實戰攻略》《發現開合太極》、《八卦掌之道》、《通識武學——十三勢》《簡化太極拳實戰圖釋》等書,並不時在《武魂》《搏擊》《臺灣武林》發表有關太極拳的研究文章,深受習武之人喜愛。

 

 :我所承接的中國武當武技

  第一節:我一直都在“學”

  一、生於斯長於斯

  我不十分清楚,其他習武人當初習武的動機。就我自己而言,一路走來,始終同中國武術結緣,如影隨行……這樣講,不過份。我邁入武林的原因,同我孩童時代的環境中,到處浸染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氣息,有絕對的關聯。

  少時,我住在天津城廂東門裡大街的胡家大門,與近代中國武當武技集大成者蔣馨山先生的北海樓旁姚家大院相距不遠,穿行幾條衚衕、小街,徒步不過十分鐘的路程。要是到東北角的正興德買茶葉,或到官銀號菜市場買東西,就得路過姚家大院。按照當時的天津政區劃分,我們同屬於南開區東北角街辦事處管轄。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津是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城市。就人口而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聚居地;就經濟地位來說,各種經濟指數在中國,僅排在上海之後,是中國北方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交通方面,也是北方最大的水陸空大碼頭;文化方面,天津呈現出多元化的相互交融、並存的現代文化氛圍。那個時期,朝鮮戰爭停戰了,國家投資辦工廠搞建設,鼓勵民營企業走合作化道路,改變了生產關係,解放了生產力,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工作熱情,生產、銷售兩旺。居住在這個城市的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可以說是安居樂業。

  那時,武術在天津十分普及,各類拳社比比皆是,武術傳習者隨處可見。武術在天津是很有人緣的。

  我的童年時代,社會、家庭沒有給小孩子提供多少玩耍的東西。只有在過年時節,由大人領著逛娘娘宮時,才在宮南宮北大街的攤鋪上選上幾件。這其中,關公的“大刀”、孫悟空的“金箍棒”是男孩子們最喜愛的玩具。平日裡,衚衕裡的大空場上,青少年們在一起摔跤、委腰、抻筋、翻跟斗、打旋子、耍槍弄棒、捉對較量……這,成了小孩子最感興趣的事情。

  當時,較正規的武術社團是佔據廟宇收徒傳藝的。像天后宮的後院是教“無極拳”的。我十幾歲的時候,常去觀看他們練“靠無極板”、“抖大杆子”。

  “靠無極板”是將一塊大木板埋在地下半米左右,地面上矗立有一米五六的樣子,區域性的地方用帆布包裹,練功人用後背不同的部位靠擊木板,每一次的靠擊,地都在動,胸腔發出鏗鏘聲。

  “抖大杆子”是二人對站,各持一棵約五米左右的大毛竹,頂部交叉搭杆,彼此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往來反覆地刮,每一次,毛竹都發出嘩嘩的聲響。練臂力,練腰力,練毅力。

  海河兩岸的樹林更是練武的好地方,一早一晚來練的人很多,甚至午夜以後也有人來此修煉。我的老師呂學銘先生和師爺蔣馨山先生,就是經常出現在這裡,從凌晨到日出,修身修藝,不管四季如何變換,他們都是如此規律。

  天津南市是個有名的雜巴地,解放前別稱“三不管”,三教九流匯聚這裡。解放後,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賭、毒、娼 、霸被人民政府清除的乾乾淨淨。但是,昔日的繁華不減當年,坐落在這裡的戲院、影院、雜耍園子、茶樓、酒肆……鱗次櫛比,五行八作應有盡有。我小時候到南市,最愛光顧的專案就是雜技、武把式、摔跤表演。這裡,是我童年的樂園,是我成年後魂牽夢繞的地方。

  胡家大門裡有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頭郭小七,經常帶領著十幾個大孩子去南市玩。但他從不愛帶像我這個才六歲的小孩子,怕累贅。每次,凡大孩子們偷偷地去,我會一個人在後面緊緊地攆著。

  南市摔跤的、練拳的、賣藝的都是“真”功夫,比起家門口衚衕裡的把式強百倍。中國式摔跤,著著脆,使得是巧勁,是技術,節奏感、觀賞性極強,大家都愛看。眾多種類的拳術開練起來,煞是讓人驚歎;十八般兵器的舞動,讓我目不轉睛。每每這時,時間早已被遺忘,我的眼中個個是英雄好漢。我看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諸多絕活中,像掌開卵石這樣的節目,只能算大路貨,大多是在序幕中由徒弟們來表演,招攏人氣,等到“大款”入座,藝人們就會亮出那些拿手的軟硬氣功來表演……節目高潮階段,現場出奇得靜,靜得似乎整個世界都凝固、窒息了,一直到人群裡轟然發出叫好的聲浪,接下去就是觀眾狂熱的答謝……錢幣從四周的人群中飛向場子……

  “紙上行走”。表演者運用軟氣功將自身的體重隱藏起來,使自己能夠在一張薄薄懸空的紙上行走自如,而紙不破人不掉。

  另外,諸如吃玻璃、吞寶劍、吐鐵球、雙槍刺喉、氣斷鐵鏈、鐵板橋開磚……樣樣新奇、刺激,使幼小的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後來,隨著城市的改造,南市撂地打把式的藝人逐漸少了,直至退出人們的視線。

  縱觀天津民間武術,武術文化之深厚,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天津歷史上就是一個尚武之地,民間尚武之風尤盛,門派林立,大師雲集。少林、武當所屬各個拳種,應有盡有。近代燕趙武術精英匯聚於此,或生根繁衍,或播種他鄉。聞名於世的武術家霍元甲就生長在天津靜海的小南河,為武林之翹楚。近現代中國武林的名家大都與天津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天津成為中國北方武林的大本營。

  1911年,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武術社團——天津中華武士會,在天津河北三條石自治研究會召開籌建大會。1912年9月在天津中山公園舉行中華武士會成立儀式和武士會傳習所開學典禮。該會是在華北同盟會倡導下,由愛國人士葉雲表、馬鳳圖等發起,葉雲表任第一任會長,聘請李存義、李瑞東、程海亭等當時京津冀武術名家任教。該會以團結武術同道,提倡中華武術,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1914年該會派津門武術名家郝恩光率隊前往日本東京建立分會,擴充套件了中國武術的海外傳播。

  1925年,在海河三岔口的淨業庵,由中國近代武術大家李景林、蔣馨山、程海亭、程相亭等發起成立了“淨業國技研究社”。該會成立伊始就彙集當時中國武壇的眾多精英,在以後的歲月裡,為中國近代武術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李仁平,天津市人,自幼習武。現為中國八卦掌第五代傳世人,武當武技太極拳的傳世人,武當劍第十二代傳承人,天津淨業國技研究社社長。

  年輕時,李仁平緣拜中國八卦掌第四代宗師呂學銘先生,得以系統地學習、繼承中國武當武術,有太極、八卦、刀、槍、劍、戟等;後又求師於中國八卦掌第四代傳習人李允中先生,學習中國武當武術的養生學。

  幾十年來,李仁平致力於中國武當武術的繼承、挖掘、研究、整理及傳播。出版發行《武當武技與開合太極拳》《太極拳經典技法實戰攻略》《發現開合太極》、《八卦掌之道》、《通識武學——十三勢》《簡化太極拳實戰圖釋》等書,並不時在《武魂》《搏擊》《臺灣武林》發表有關太極拳的研究文章,深受習武之人喜愛。